卞文志
著名笑星趙本山前幾年在患腦瘤時,住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尚未完全康復便正式出工,并高調(diào)宣布“只要能站上舞臺就上春晚”。對于趙大哥的事業(yè)心和敬業(yè)心,筆者由衷地敬佩!
聯(lián)想此事,筆者又禁不住想到人生的速度與0.8哲學。對于這兩個概念,皆與人生的態(tài)度和工作的狀態(tài)有關。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在前進中該限速時要限速,在工作中該留點力時要留點力,凡事悠著一點,才有耐力把人生的路走好。
在漢語中,“速度”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詞語。物體移動、上升與墜落的快慢,叫做速度;社會變遷的程度,也常常用速度一詞來表達。而速度又是在不斷變化的,如風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海平面上升或下降的速度、地下巖漿涌動或噴發(fā)的速度等。所以,人們在提出速度標準的時候,總是輔以清晰的時間概念。而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速度也是在不斷變化和調(diào)整的,跑百米是一個速度,跑萬米和馬拉松又是用不同的速度。如果以萬米的速度跑百米,那還不如不跑;如果以百米的速度跑萬米,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所以,人在工作中該限速時,一定要限速,學會調(diào)整自己與放松自己,對一個人,尤其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十分重要。
0.8哲學是目前正在悄悄流行的新詞匯,它源自日本。“0.8”其實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凡事不求完美,但求八分好。一向追求完美,幾近強迫癥狀的日本人能放自己一馬,不再跟自己較勁,想必是真正明白了物極必反的道理。從小到大,我們被要求做事都必須“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事實上,“全力以赴”不一定就能“做到最好”,期望越大,要求越高包袱越重,出錯的幾率相應也較高。一個人若長期處于神經(jīng)被繃至極限的高度緊張狀態(tài),不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不給自己留有余地,那么,即使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在事業(yè)上走向成功的巔峰,付出的成本也許是生理或心理健康永遠的受損。當然,所謂的0.8哲學不是不讓人進取,而是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像水墨畫中的留白。吃飯八分飽,讓胃部吸收得更好;做事出八分力氣,不讓身心負擔太重;愛一個人用八分的熱情,留兩分自由呼吸的空間給對方……這樣才是對親友、對社會最大的負責。不管你有沒有什么愛好,不管你的休閑愛好是否順應自己的天性,不管是怎樣進行培養(yǎng)和豐富,0.8哲學都會對人的角色成功或延伸、發(fā)展具有補充和滋養(yǎng)的作用。
由人生的速度及0.8哲學這兩個關乎健康的問題,我們再聯(lián)想到笑星趙本山“只要能站上舞臺就上春晚”的雄心壯志,筆者乃至很多關心他的人都充滿了擔憂。為給全國人民帶來歡樂,為讓每一年的春晚不能缺少搞笑逗人形象,本山大哥的精神可贊可嘆,但不會善待自己,讓自己活得很累確實不值。健康和名利一直是一個對立面,說到底,想兩全其美是不可能的。有人講:“一個人對食物的態(tài)度,就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這句話確實有道理。吃鮑魚的人有多少是因為營養(yǎng)呢?總習慣在飛機上睡十分鐘的人,身體又怎么可能不受損呢?有多少自以為成功的人,習慣了5分鐘內(nèi)吃完飯的效率,隨時準備“做更重要的事”。你給你的身體“走過場”,身體憑什么好好回報你?
閑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間,只有工作,沒有休閑,人會喪失靈性,忘掉人生之根本。但閑適不同于散漫,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事務中抽身,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倘佯,悠然自得,內(nèi)心是寧靜而清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能在外物的世界里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nèi)心是煩亂而渾濁的。所以,工作是一種神圣,無所作為的懶漢和沒頭沒腦的工作狂乃是遠離神圣的兩極。創(chuàng)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創(chuàng)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樣,讓自己變得心靜如水,浸潤出一種從容的心態(tài)。
事實上,或許那些以工作為樂的人正是那些最需要通過一種興趣和愛好使自己適時忘記自己正在工作的人,而那些所謂的精英人物往往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價值。如美術(shù)大師吳作人先生,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他病倒了,鄧拓特意送來手書的“放心”兩個大字,提醒他身心靜養(yǎng)。吳老開始養(yǎng)金魚、貓、花,后來刻了一方“五十以后學篆”的閑章,以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一切,于靜態(tài)之美中觸摸生命的脈搏和人性的真諦。而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看有數(shù)的錢多一些,想無限的生命少一些;想放心,卻不知放于何處。其實,還不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樂趣。我們盡可以超脫、灑脫一些,同時也斷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虛脫。對于身外之物,賣力是對的,賣命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