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豬肉、蔬菜價格的大幅上漲,進而推高了CPI。于是市民對負利率的關注度提升。有報道指出,今年1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超過國有大行上浮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緊接著2月又超過股份制銀行,這標志著我國現(xiàn)階段已進入真實的負利率時代。對此,業(yè)內人士算了一筆賬,10萬元存銀行一年凈虧537元。
點評:報道中的負利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存款利率為負的負利率,而只是相對CPI而言存款利率偏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跑不贏CPI”。CPI已達2.3%,存款一年期定期利率,上浮之后也才1.75%,所以,如果把錢存在銀行,相對于實際購買力而言,只會越存越少。
關于通貨膨脹,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比較統(tǒng)一的意見是,維持一個相對較低的通脹率,是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經濟學家關注通貨膨脹,關注的是它如何影響資源配置,進而擴大社會總產出。這肯定是對的,決策制定者關注通貨膨脹,如果失去總目標,政策就會偏離準星,結果往往好心辦壞事。但是對普通民眾而言,我們必須明白的一點是:通貨膨脹其實是一種隱蔽的稅收,你不應該無動于衷,而是應該盡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法。
當然,通貨膨脹下的錢不值錢,主要的意義是一種“新增的稅收”,它對一切手里有貨幣、銀行有存款,以及將來有貨幣收入的人開征。但是,“通脹稅”是不會讓你看見的,若不仔細計算,也不會知道自己被征了多少“通脹稅”。
“通脹稅”并不按財產的多少來征,而只按持有貨幣的多少來征。真正富有的人未必持有大量貨幣,他們的資產多半是股票、房地產以及各種實物。相反,“通脹稅”最不利于拿固定工資的人,以及只會把錢存銀行的人。“通脹稅”會改變財富存量分配,也會改變收入分配。所以,要想跑贏通脹,要么通過自身努力讓工資收入增長超過通脹,要么通過投資理財讓“錢生錢”的速度超過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