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記對抗主義在我國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它是順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情的需要。完善登記對抗制度,最關鍵的就是要均衡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法國、日本在適用登記對抗制度的過程中,也注重多方利益的平衡,不僅僅第三人的利益應予重視,受讓人與轉(zhuǎn)讓人的權利也要被保護。在我國,登記機構(gòu)的行政化也是一大問題,登記賠償機制的不夠完善,導致登記錯誤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不利于登記對抗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登記對抗主義 登記錯誤 利益均衡
一、登記對抗主義在法國的適用
作為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的民法典,《法國民法典》對物權變動明確地采用債權意思主義加登記對抗主義的模式,該變動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契約自由的立法精神。但是制度結(jié)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還須臾缺不了它們。若主張自由的同時,不適當?shù)叵拗?,自由就很有可能被濫用。因此,法國的民法典中配套了一系列措施來彌補債權意思主義和登記對抗主義對賣方和第三人帶來的權利損害,以維持在物權變動中多方利益的平衡。
(一)登記對抗主義下對賣方利益的維護
無論是動產(chǎn)還是不動產(chǎn),獲得對標的物的占有都是行使物權的重要前提。根據(jù)法國規(guī)定的登記對抗主義,物權因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一致而變動,這就意味著物權的轉(zhuǎn)讓人仍需交付標的物,以便使物權的取得人取得對標的物的支配和占有。問題的關鍵是,已經(jīng)喪失所有權而尚未獲得價金的出賣人,面對買受人的交付請求,有無拒絕移轉(zhuǎn)標的物占有之權利?《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如果買受人不支付標的物之價金,且出賣人并未同意延期支付的,出賣人即可享有留置權,其沒有交付標的物之義務。即使出賣人同意延期支付價金,但在買賣成立以后,如果買受人破產(chǎn)或者無支付能力,從而導致出賣人面臨喪失價金之危險,出賣人也不再承擔交付標的物之義務,除非買受人能夠提供到期支付價金的擔保。
(二)登記對抗主義下登記員的責任承擔
登記員的審查權力僅限于形式審查,如果公示申請不符合公示要求,登記員可以依法拒絕當事人的登記申請,或者在接受登記申請以后依法駁回其登記程序。交易之后登記的過程中,若是因為登記員的過錯使得登記錯誤導致受讓人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損,依據(jù)《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和1383條對其履行職務中的個人過錯給特定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為了確保登記員對特定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登記員應當提供保證金,以便受害人可以獲得及時、充分的賠償。此外,如果登記員違反了其義務,登記員還可以被處以民事罰款,甚至在重犯錯誤時,可以被免除其職務。
二、登記對抗主義在日本的適用
在物權法的原則上,日本遵循一物一權原則,在體系上也繼受德國的物債二分體系,認為物權是絕對權,債權則與之不同,為相對權。但在物權變動模式上卻繼受了法國一直以來主張的登記對抗主義。這就造成了登記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與一物一權,物權絕對性的理論相沖突。因此登記對抗主義在日本的適用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日本民法典》第177條的第三人的范圍如何確定,第三人若為惡意,原先的買受人仍然不能與之對抗嗎?為了權衡這些利益,日本通過了大量的判例和解釋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一)背信惡意者的排除
日本確立了獨具特色的“背信惡意者排除”理論,來避免惡意登記的第三人也與善意第三人受到同樣的保護。如甲將土地賣給乙,乙支付了價款,但未移轉(zhuǎn)登記所有權。后甲又將這塊地賣給丙,丙自己偽造了文件將地登記于自己的名下,此時若乙不能對丙主張所有權,將極為不合理。此時丙就是惡意登記的第三人,也被稱為背信惡意者。
日本大量的判例通過援用誠信原則、權利濫用法理否定了惡意者可主張前受讓人登記欠缺,從而保護了受讓人的利益。
(二)對真實權利人的保護
受讓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若物權的所有權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移轉(zhuǎn)物權至善意第三人,此時物權所有權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如何衡量?日本通過判例對此作出了解答。最高裁決所第二小法庭平成15年(2003年)6月13日判決,該案情主要為甲與乙公司簽訂有關甲所有的土地房屋買賣合同,在簽訂合同時,公司的代表丁以因辦理所有權轉(zhuǎn)移手續(xù)需取得周圍鄰居的同意而要求甲提供了授權委任狀。但丁惡意利用該委任狀,擅自將甲的土地房屋從乙公司轉(zhuǎn)讓給丙,并辦理了相關登記手續(xù)。最后判決結(jié)果保護了甲的所有權利益。顯然該判例就是在衡量無過失者所有權利益與信賴利益后所作出價值判斷,改變了過去判例上主要對參加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救助的要旨。
三、我國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及發(fā)展
(一)登記對抗主義在我國的適用
我國對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范圍包括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特殊動產(chǎn)以及權利。《物權法》中第二十四條、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百八十九條均有所體現(xiàn)。登記對抗主義在我國的適用原因之一是我國登記制度的不完善,登記制度目前在比較偏遠的地區(qū)并未普及;另一個原因是交易的逐漸頻繁,若仍適用登記生效主義會導致部分物權(如機動車所有權的轉(zhuǎn)移)的交易成本增加,交易速度減緩。
(二)登記對抗主義的借鑒及完善
1.登記錯誤的賠償機制的完善。雖然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了關于登記錯誤的損害賠償,但是由于我國登記機構(gòu)的行政化的問題,登記錯誤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責任也是由國家來承擔,賠償金由財政撥出,這樣的結(jié)果使得對登記機構(gòu)登記錯誤的懲罰并不會取得較好的成效。只有將登記機構(gòu)從行政機關同分離出來,獨立設立,消除登記機構(gòu)的行政隸屬性,使之專業(yè)化和社會化,登記機構(gòu)才能更專業(yè)地履行其自身的職能。將國家賠償逐步改為機構(gòu)賠償和民事賠償,由登記機構(gòu)自己承擔責任,既能督促登記機構(gòu)謹慎檢驗自身行為的正確性與否,也能節(jié)省國家財政的支出。
2.對善意第三人的范圍界定。登記對抗制度中主要的三方利益主體:轉(zhuǎn)讓人、受讓人以及第三人,平衡與救濟三方的權益是這一制度要實現(xiàn)的根本目的。正如上文中日本的“背信惡意者”的排除,保護買受人的利益,我國也正在為第三人范圍的界定作出一系列的探討,物權法頒布時對第三人作出“善意第三人”的限制,現(xiàn)在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六條把轉(zhuǎn)讓人的債權人從“善意第三人”這一范圍中剔除出來。物權法立法者對善意第三人的解釋是“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物權發(fā)生變動的物權關系相對人”,因此,善意第三人應對標的物具有正當物權利益。物權利益是指轉(zhuǎn)讓人與第三人之間應存在物權關系,但是轉(zhuǎn)讓人的債權人與轉(zhuǎn)讓人只有債權債務關系,因此受讓人即使未辦理登記,仍可對抗該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制度要解決的是兩個均具有物權利益的人之間的對抗問題。如果一個為債權,一個為物權,則適用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一般法理即可解決,不需要善意第三人制度的特殊保護。
四、結(jié)語
不論在任何國家,登記對抗制度的采用具體不外乎一是對意思自治的尊重,二是實現(xiàn)交易便捷化,有限保護交易安全。我國采用登記對抗主義的目的是和日本相同,既實現(xiàn)交易的便捷化,又要盡力保護交易安全,但與日本不同的是我國只在少數(shù)物權變動中采用了登記對抗主義。登記對抗制度的完善在我國也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制度完善的途徑就是平衡制度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
參考文獻
[1]于海涌.“法國不動產(chǎn)登記對抗主義中的利益平衡——兼論我國物權立法中不動產(chǎn)物權變動模式之選擇”.載《法學》2006年第2期.
[2][日]我妻榮.《民法講義Ⅱ新訂物權法》羅麗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張玲.“日本不動產(chǎn)登記對抗主義研究”.湖南大學,2007年.
[4]程新文,王丹.“特殊動產(chǎn)物權變動中的”善意第三人”:基于類型化的研究”.載《人民法院報》,2016年3月30日,第007版.
[5]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3期.
作者簡介:占愛媛(1992-),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