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盧照鄰描寫的盛唐,是我們身為古城長安人的驕傲。令人悵然的是,那個煌煌的時代,終被玉輦縱橫過后的塵煙湮沒在光陰的大夢里,那個時代留下的空前的大國氣象以及大國里自信、飛揚(yáng)、強(qiáng)大、豪華、多元且?guī)в袕?qiáng)烈精英色彩的藝術(shù)和文化,也已式微?!鞍胄嗯R風(fēng)樹,多情立馬人?!睍r代衰落,繁華消歇,五十一歲的白居易,一人一馬,獨(dú)對斜陽老柳,無限眷戀。歷史,在一縷寒涼之氣中祭上最后一絲斜陽,也讓我們在大唐的美夢中醒來,遙望夕陽中點(diǎn)點(diǎn)飛鴻,不覺惘然怔忡。
千年后,在當(dāng)年皇城里的孔廟 ,西安碑林的研究者和工人們,一件件聚攏那個時代偶爾留下來的人物、時間、地點(diǎn)、事件,把殘留的刻在碑石上的輝煌的影子一一豎起在一座座安靜的大廳里。后世的炎黃子孫和熱愛華夏文明的國外游客,穿著千層布底鞋,穿著各式皮鞋膠鞋,飄飄邁著輕緩的腳步,來到這里,把墨色玉質(zhì)地板踏磨得光潤如嬰孩肌膚。摩摩挲挲,駐足于和自己有著幾百年幾千年因緣的一塊塊碑板前,抬起手臂,把食指尖嵌入碑面上一根根組成漢字的線條里,描摹著,接通與已經(jīng)消逝的前朝的信息,把自己在茫然無措時代的不安、渙散與混亂,留在身后。
在這個雄渾靜穆的碑林里,我要常常拜謁的,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jīng),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高宗)并為附記,由長安弘福寺里的和尚、玄奘法師的弟子懷仁煞費(fèi)苦心,歷時二十四載,集摹王羲之的字而鐫刻成的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碑面上方鐫刻著七尊佛頭造像的巨大碑板。
目前因?yàn)楸Wo(hù)的需要,碑板被用兩塊水晶玻璃前后雙面夾起,左右兩脅裸露著的精美絕倫的云紋裝飾,被來來往往的面碑人重復(fù)撫摸,包漿均勻,玉一般光亮溫潤。最早一次看到此碑,是父親帶我;而父親最后一次看到,是我?guī)Ц赣H。
我臨習(xí)《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很早且時日長久。并非自己專一刻苦,實(shí)在是因?yàn)橄矚g,而且,那時只有這一本帖子。父親一生喜愛書法,書法是他能挺過“文革”受迫害那段日子的秘密武器。被批斗后回家、勞動回來飯后,在夜間煤油燈下的小方桌上寫字,是他尋找活下去理由的重要路徑之一。書法,從小就帶給他快樂,也讓他平衡了一切,溫和寬容、愉快樂觀地度過了解放初、“文革”及之后的所有日子。直至彌留的最后時光,他的右手指還在病床白色的被單上有節(jié)奏地寫著他心里牽掛著的那些字。
我小時候習(xí)書,就是在父親的小書桌上開始的。最初的帖本是他用一張麻紙疊了方格,在其上寫了幾個簡易的漢字,教我執(zhí)筆、用鋒,寫“一十口日田、大小左中右” “飛鳳家之”之類;后來就寫柳公權(quán)、歐陽詢。家里的書帖大都在多次的抄家、搬家時流散銷毀了。初中畢業(yè)后,我們一家因父親平反已從原籍返回延安,父親給我一本他親手包了書皮兒、用針線在書脊上縫釘了的《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看看喜歡不?”我翻翻看,喜歡的。父親說,那就臨臨吧,這字,再好不過了!寫好能用一輩子的,換凡骨的金丹。于是,教我筆法,結(jié)字規(guī)律,一臨就臨了很多年。對王羲之的膜拜,從那時起就在腦子里扎了根。
人們初看此碑文拓片真會懵懂,王羲之怎么又穿越到了唐代?二百年的距離對圣人來說不是距離?這樣的明知答案卻又懷疑的閃念,皆因懷仁所集碑文書法,整體章法、結(jié)體自然、字間行間連貫、氣韻生動、渾然天成而生。傳說懷仁為找齊通篇文章所有的字用去二十四年時間,碑文間有王羲之的原字,有用部首拼集的字,要讓字與字間銜接連貫,行與行間氣息通達(dá),通篇章法圓融自然,不僅要對書法有很深的造詣,更要對王羲之的書法了如指掌。莫說用了二十四年,就是一生造就,也功莫大焉。
王羲之筆下斬釘截鐵,筆畫骨鯁有力,用筆八面出鋒,用鋒正側(cè)靈活,結(jié)體幾何、力學(xué)結(jié)構(gòu)明顯,筆畫、字內(nèi)、字間、行間、通篇節(jié)律有度,氣韻暢達(dá)雅健。字形變化無常,但幾何構(gòu)造的端正的筆畫、端正的結(jié)體占主導(dǎo)地位,其間側(cè)倚、偏倚、不規(guī)則的結(jié)體和筆畫活躍跳蕩,使得王羲之書法篇章端嚴(yán)厚重、勁健遒媚間有飄逸灑脫、通透活泛的氣韻流淌。他只在那個政治混亂、社會痛苦,然而精神自由解放且最富于智慧與熱情的時代里,讀他的書,交他的友,去他要去的地方,做他的官、寫他的字,與他的好友感惠詢知、互通音問,服食他的藥、種他的地、與他繞膝的子孫嬉戲,其余,交給上天!上天便安排了他與唐太宗、與玄奘、與懷仁的因緣,我——也因父親鄭重的引見,拜倒在他的腳下。所有的這一切除了他天分秉異外,都與他對人生的閱歷、感悟,對書法生命般熱愛以及因此而對書法筆畫、結(jié)體、章法的長期經(jīng)意有關(guān),久而久之,下筆即到,無須刻意,便有讓我們驚為天人的慨嘆了。“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fēng)吹著便成春。”(徐渭詩)信手拈來,花開春暖。對于書圣來說,二百年,兩千年,五千年,都不是距離。
父親去了,不知他急匆匆離去的腳步聲里有無或?qū)⑴c王羲之相遇的喜悅?我把父親給我的那本字帖又包了一層皮兒,藏在柜子最深的一角,藏在心里。又去買來不同版本印刷精美的《宋拓集王圣教序》。一年四時,花開花謝,這些帖子有的在我的臨帖架上,有的靜靜佇立在書柜里,有的在床頭、車上,不一定看,有它在,心里覺得慰藉妥帖,安靜過著平常卻快樂的日子。
藝術(shù)簡歷
張紅春:女,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陜西省書協(xié)常務(wù)副主席,陜西省青年書協(xié)主席,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西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陜西師范大學(xué)書法文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書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中青展、全國展、婦女展、扇面展、蘭亭獎、中國書協(xié)優(yōu)秀會員作品展、慶祝建國60周年全國書畫展等展覽中獲獎、入展。兩次入選中國書協(xié)“當(dāng)代書壇名家系統(tǒng)工程”之“當(dāng)代中青年書法家創(chuàng)作檔案”;參加第二屆書法批評家書法提名展。為第五屆全國婦女書法展評委。1995年、2005年分別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陜西省美術(shù)博物館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出版多種作品、理論書籍。并有28講書法講座《生命的留言——?dú)v代手札精品賞析》在央視“書畫”頻道播出。曾代表中國書協(xié)訪問日本、韓國以及與臺灣的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