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早些日子路遇朋友小李,發(fā)現(xiàn)她又懷孕了,很是驚奇。小李生第一個孩子時就整天發(fā)牢騷,說要不是婆婆威逼利誘,她真不想這么早要孩子。我們勸她,你老公人家是三代單傳,老人想早點抱孫子,你應(yīng)該理解。后來孩子上學(xué)了,每次見她,就聽她訴苦:“養(yǎng)孩子可真不容易,快把我累死了。婆婆說再生一個就給我們再買一套房子。別說一套房子,給兩套,我也不生了?!睈廴撕闷娴貑枺骸澳阏陀忠??”小李嘆了口氣,說:“婆婆住了幾個月醫(yī)院,孩子他爸一個人陪護下來,160斤瘦到了110斤。當時就感覺這一個孩子可真不行!咬咬牙再養(yǎng)一個,讓孩子將來好有個幫襯?!蹦侵?,我在醫(yī)院腫瘤病房陪護近半月的見聞,讓我開始相信小李說的是實話。
父親入住的18號病房,4個患者竟全是獨生子女父母。42床是位女教師,53歲,一直在身邊照顧她的,是她28歲的獨生兒子。孩子姥爺每天早上早早來送一次飯。女教師說孩子沒有爸爸。女教師經(jīng)過長時間的放化療,身子已相當虛弱,幾次下床走路都差點兒暈倒。男孩子心很細,吃喝穿戴,都給媽媽準備得妥妥的。不時能聽到男孩關(guān)心的埋怨話,和他媽媽含疚裝傻的笑聲。不到30歲,應(yīng)該是精力最充沛的年齡,但獨自陪護的煎熬,已使男孩疲憊不堪。擁擠的病房沒有放多余床椅的地方,每當男孩累得趴在床邊睡著時,他媽媽就會把手放在兒子的頭上,滿含深情地望著他,濕潤的眼中流露出的是不舍和憐惜。
44床的患者王師傅是一家大型國企的工人,59歲,妻子早亡,有一個女兒。女兒身體不太好,結(jié)婚晚,孩子還不到1歲。聽他女兒講,當查出患癌時,不知所措的父親一下子腦中風(fēng)了,先在神經(jīng)內(nèi)科治了一段時間。我見到他時,王師傅嘴還有點歪,動作遲緩,說話吐字不清。她女兒還上著班,怕工作丟了,到飯點兒,給父親買點飯送來。大部分時間就他一個人孤獨地躺坐在床上打針。他女兒每次來時,,老遠我都能聽到她哼唱的歌曲,我知道那是要安慰父親,或許僅僅就是為了給自己減壓吧。女婿晚上會過來陪岳丈,不過裝了一天空調(diào)的他,累得一坐到床邊就打呼嚕了。有一天王師傅他娘來看他,80多歲的老人給兒子帶了幾張自己攤的南瓜盒子,一邊讓王師傅多吃些,一邊不停地抹眼淚。
45床是位退休工程師,剛60歲,也是一個兒子。他說正吃著兒子同事從印度寄回的特效藥,還有從什么研究所弄來的超純靈芝孢子粉。他在放化療的同時,還做著穿刺檢查。每天陪他的是他的愛人,開始還常見他們一起說說笑笑地來去,給在國外的兒子打電話,讓孩子安心工作。近些天情況有些不妙,男的已被惡心、嘔吐、疼痛折磨得躺床少動,女的在外樓道和親友說話時都在抽泣。
疾病難以抗拒,但越來越明顯的是,獨生子女家庭,不僅有失獨之痛,還兼具就醫(yī)養(yǎng)老等諸多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