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fā),引導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生活化。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數學現象源于生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思維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1.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
在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難度適宜。太容易,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太難,則使學生失去信心?!疤惶梢哉教易印?,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問題適合的難易程度。
2.要創(chuàng)設體驗性情境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愛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探究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操作、領悟常見的數量關系。學生通過扮演售貨員、顧客買賣文具,感悟出“單位×數量=總價”這組數量關系式。這樣的活動會讓學生真正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發(fā)掘生活化學習材料
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學會從電腦、電視、報刊等渠道搜集有用的數學信息,直觀地了解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激發(fā)他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學習“統計”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去十字路口,現場統計摩托車、小汽車、自行車等車輛的通過情況。這樣的活動會使學生興趣盎然。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后,學習數學的勁頭自然就更足了!
三、設計生活化課外練習
學生能夠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單單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梢詮囊韵聝煞矫孀銎穑?/p>
1.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在課堂之外,應該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例如教學“百分率”時,就可以根據班級人數,請學生對班級當天出勤率的問題進行計算;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以請學生根據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設計出精美的圖案、剪紙等來裝飾自己的房間或布置教室。
2.鼓勵學生嘗試寫數學日記
學生能將在學校學到的數學知識以及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與數學相關的現象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就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例如:一名小學生在學習了梯形的面積公式之后,和媽媽回農村幫外婆計算菜地的一條邊的長,不僅能夠逆向利用梯形面積公式,而且通過自己查字典搞清楚了畝和平方米的換算公式,順利地計算出這塊地一條邊的長度。孩子由此深切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把這件事情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總之,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