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婕(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基于“3D理念”的地理原理新授課課堂范式研究
——以高中人教版必修1《大氣的水平運動》為例
高婕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情境創(chuàng)設時需要關注情境教學的幾個主要特征:(1)學習者中心。每一位學習者都是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的主體,不同學習者通過平等交往和合作學習尋求問題的解決。(2)情境中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相結合、與當今社會熱點事件相結合,這樣的情境與學習者的精神世界融為一體。(3)問題中心。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解決一系列真實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
教師: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各種各樣生活中風的高清美圖,或者事先布置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風”,學生通過拍攝日常所見、撰寫所思(甚至可以撰寫散文詩)等多種形式在課堂呈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意識,給予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和增強學生對自然界美的體悟。
在進行原理簡析前視可提問性引入恰當?shù)慕y(tǒng)領性問題,如“近地面風向與相對應高空的風向正好相反嗎?”通過采用統(tǒng)領性問題來提問學生,第一有助于學生在教師的原理簡析環(huán)節(jié)前注意力更為集中,第二幫助學生在聽課思考時更有方向性,第三有助于學生在原理簡析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實現(xiàn)對所授原理掌握程度的自我檢測,第四幫助學生對所學地理原理有整體性把握,幫助學生加深對風向內容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原理簡析時需要教師用簡練的語言、適當?shù)恼Z速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有關的知識進行梳理。
教師:近地面風向與相對應高空的風向正好相反嗎?首先我們來學習最核心的原理內容。(1)理想狀態(tài)下,即在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前提下,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即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2)在高空,即考慮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而忽略摩擦力的前提下,平衡狀態(tài)的風向與等壓線平行。(3)在近地面,即考慮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前提下,風向斜穿等壓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因此教學過程離不開學生的參與。
教師: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根據(jù)原理簡析環(huán)節(jié)掌握的情況,在給出的“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彎曲圖”中繪制高空和近地面的風向,并對統(tǒng)領性問題得出結論:由于高空的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二力作用,而近地面的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作用,因此高空的風向和近地面的風向并不正好相反。
根據(jù)原理教學的情況選擇性地使用教學反饋,課堂教學反饋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1)直接反饋行為。直接反饋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獲得反饋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問答行為、課堂討論、文字反饋和操作反饋等。(2)間接反饋行為。通過從學生聽課表情、坐姿和動作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情況和教師教學中的問題。
教師1:“根據(jù)我們對大氣運動原理的分析,你能對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風向進行繪制嗎?”(學生在紙上繪制,并請部分學生上黑板繪制)
教師2:“讀圖,分析風向與等壓線夾角大小α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如何?”
教師3:“讀某等壓線示意圖(見下圖),表示北半球風向的是_____,表示的是_____(高空還是近地面),為什么?”很多學生認為A、B都可以表示北半球風向。當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給出書上原圖(圖5.11、圖5.12),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近地面的氣壓值和高空的氣壓值是不同的,題目中的“1005hpa、1010hpa”指的應該是近地面的情況,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想當然的錯誤,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原來從沒有注意過的地理圖像細節(jié),在下次的讀圖中更加慎重地進行判讀。
教師:請你用結構圖的方式,將“大氣的水平運動”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并標注疑難點。
學生自評表
學生互評表
教師通過學生自主建構模塊的方式,提高學生知識掌握度,通過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對學生學習情況獲得更為細致深入的了解。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