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普 秦崢 田林艷
摘 要 新時期的大學生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一代,他們挑負著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在信息高度網絡化的今天網絡不僅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渠道,并以網絡為平臺生成的流行語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形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作為校園生活學習、交際的記錄者,校園流行語猶如鏡子一樣概括的反映出大學生的普遍心態(tài)。本文通過對流行語進行剖析和探究來解釋大學生對當代社會心態(tài)問題的反映。
關鍵詞 流行語 大學生 折射 社會心態(tài)
作者簡介:陳運普,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秦崢,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田林艷,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230-02
言由心生,語為人鏡,校園流行語本質上是大學生群體社會認同態(tài)勢的一種集體性表征。而“社會認同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與利益聯系相比,注重歸屬感的社會認同更加具有穩(wěn)定性”。因此,透過了解、分析校園流行語映射出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可實事求是地優(yōu)化高校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工作。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與校園流行語呈辯證態(tài)勢兩者相互作用、互為映射。一方面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催生校園流行語;另一方面校園流行語是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投影機。
一、校園流行語投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現狀
大學生的社會需求及其感受往往與其價值觀和基本生活信念相互作用,而兩者又反映出大學生對社會狀況的認知和情緒,進而通過社會行為直觀地表現出來。按意義標準劃分,校園流行語可分為學習擇業(yè)類,譬如“翹課”、“裸考”等;異性情感類,譬如“?;ā薄ⅰ邦佒怠钡?;日常生活類,譬如“特困生”、“曬月亮”等;外界植入類,譬如“釣魚島是中國的”、“光盤”、等四大類別。分別折射出大學生獵奇求新、爭先創(chuàng)優(yōu)、求實物化、急功近利、惡搞發(fā)泄、共鳴同感、復雜焦慮的心態(tài)。
(一)流行語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流行語是大學生對現實生活和當時精神面貌的反映,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不斷加深加快。大學生在接受改革開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價值觀和文化思潮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大學生的社會心態(tài)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心態(tài)越來越理智與成熟,并能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根據近幾年流行語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tài)我們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正順向正面的社會心態(tài)?!耙匀藶楸尽钡呐d起和對民主政治的追求,使大學生群體對自身價值和個體訴求的意識增強,如關于物價的詞語“蘋什么”、積極主動加入民族建設和國家改革的詞語“有權不可任性”、“經濟新常態(tài)”等。從這些詞語我們看出大學生群體正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看待國家發(fā)展與改革。此外,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道德方面大學生群體也不遺余力的表現出“正能量”、“中國好閨蜜”等都是積極正向的表現。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時,他們更多的表現出以一種大國公民的姿態(tài)來對待和應變。
(二)流行語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相對于流行語正面影響,我們更應該關注流行語的負面影響。我國現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一些逆向負面社會心態(tài)的流行語不可避免的會對大學生群體積極社會心態(tài)培育帶來挑戰(zhàn)。具體來說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
1.平庸鄙俗、急功近利“去死吧”、“神經病”、“土豪”、“沒事,我有干爹”等詞語的流行是對現實嚴肅文化的扭曲與閹割,通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背后的審美觀異化和精神空虛,是一種接受低俗文化的心態(tài)。改革開放給國人帶來自由、致富的同時使貧富差距的分化,社會分層嚴重,人際關系網破裂。導致大學生群體呈現出一種急功近利追物逐名的心態(tài)。
2.面對傳統(tǒng)、現代、東西文化大交融碰撞時,大學生群體表現出矛盾重生、復雜困惑的趨勢。在意識上渴望獨立生活上希望能脫離束縛,但是他們閱歷不夠、能力不足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只會想到外界的援助,“恨爹不是剛”等詞語的出現表明其獨立性與依賴性矛盾重生。他們堅守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卻因為現實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使其出現“價值真空”導致道德失范現象。
3.人為惡意改動的一些對他人生理缺陷進行夸大攻擊的詞語如“腦殘”、“傻缺”等,這些詞語的出現對語言的純潔度和應用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僅要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更要映射出社會歷史前進的步伐與足跡。同時語言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聯系的。就我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來說是相對比較寬松,經濟、文化、等發(fā)展迅速。社會民主意識增強允許以主導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這就使新一代青年的思維觀念發(fā)生改變。
(一)內在原因
隨著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新載體的大量出現使大學生能隨時隨地的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得新詞匯。改革開放以來港臺和內地的交流聯系日益加深,隨之而來的地方性語言對內地大學生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
(二)外在原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fā)展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后,伴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而來的是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漢語中大量充斥著外來詞匯。隨著信息時代的加快外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從文化到思維無孔不入。
(三)語言世界的影響
漢語在傳承過程中包容許多外來詞匯造就了詞匯量是非常巨大。漢語在表達含義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大學生正是由于漢語這種自由度和想象空間,利用相近的語音特點創(chuàng)造另一種流行。英語本身具備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漢語的變化是靠語法縮略、仿詞、前加后綴等變化來構成新的詞語。使用者通過漢語的概括性、多義性、模糊性的特點隨意的拆解、加入、組合成新詞匯來使用。
三、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培育對策
流行語是時代進步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針對流行語對社會心態(tài)的折射意義結合當代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作者就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心態(tài)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培養(yǎng)大學生自身積極社會心態(tài)對策
1.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正確認知自我與直面社會是大學生進行心理認知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該多方面、多途徑的全面了解自己,不僅要從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驗中了解自己,更要從別人評價中發(fā)現差別并加以改正。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在注意自身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解自己周圍事物環(huán)境發(fā)展狀況,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身體特征,同時不能忘記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新時期大學生。
2. 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調節(jié)心理情緒。從流行語中看似純粹的娛樂,背后其實有許多非理性因素充斥其中。就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大學生應辯證冷靜看待問題與其過于低沉悲觀,不如冷靜、客觀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另外大學生要有循序漸進的觀念,不要心浮氣躁要一步登頂的思想。一次無法達到目標,可以把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這樣每天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
3.大學生要主動調配心理情感。積極的心理調節(jié)就是主宰自己的情感,大學生要學會掌控自己情感不能輕易讓別人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阻礙自己對成長進取的熱情。堅信只要自己愿意什么都難不倒自己的信念。積極的心理情感調節(jié)主要要求大學生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一方面大學生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勢確立有容乃大的心態(tài),調整自己對人和事物的接納標準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主動糾正自己片面化認識。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學會知足常樂,掌握調配情感的正確方法。調節(jié)情感的方法很多如自我安慰、環(huán)境變換、轉移注意力等。有時我們的處境并不像想象那樣悲,觀嘗試改變思維和看法,你會驚喜的發(fā)現“天空飄來幾個字,那都不是事”。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作用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作為大學生群體成長一輩子的啟蒙環(huán)境,其影響意義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家庭的重視和關注是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重要途徑。對于社會上出現的子女對家長施暴的情況,細分原因主要是當今家長在對孩子積極社會心態(tài)培育方面不夠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因為工作、生活等瑣事浪費太多的精力,而無法關注孩子對社會健康心理的培育。要避免這種家庭倫理悲劇的再次發(fā)生,就要學生家長“治未病”,而所謂的“治未病”就是說“未病防病、有病防傳”。這就要家長充分了解子女內心的需求和孩子各種行為背后的意義,主動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對于孩子的敏感話題要及時做出積極健康的解釋,幫助孩子構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一個和諧民主、穩(wěn)固安定的家庭是影響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重要的因素。家庭氛圍的客觀存在是否和諧安康,情調是否溫馨舒適,這直接影響孩子對未來的婚戀觀與責任意識觀。為培養(yǎng)孩子積極心態(tài)品質,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家庭成員關系之間必須要和睦、平等、互愛。這就要求父母以積極之姿態(tài),和諧之法妥善處理家庭關系,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化境,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三)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中的作用
近年來,為全面推行教育體制改革有效實施與綜合提升大學生的品質,高校除了發(fā)揮理論課的正面引導功能外,還須將積極心態(tài)覆蓋到學校的方方面面。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構建必要的積極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與物質文化相比學校的建筑設計、花草標語等無時無刻的感染著大學生心態(tài)和思想觀念。高校應根據大學生積極活潑好奇探索的性格,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競賽、社會實踐、社區(qū)志愿者等活動使學生能夠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積攢經驗充分展現自我,釋放潛能增加自信感。
(四)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政府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和經濟大發(fā)展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這種大環(huán)境有利于大學生潛能的開發(fā)與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政府對加強對社會的綜合管理與社會文化建設,宣揚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思想文化,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形成高尚的思想覺悟。不過,政府還應對社會注入更多的積極因素,以幫助大學生更健康快速的成長發(fā)展?!靶睦韺W研究表明,當人們普遍關注某個社會現象時,這時,第一個關于這個現象的信息對人們來說影響力最大,它會直接起到導向作用,人們也最容易對此產生認同感”。這樣就要執(zhí)政者必須做到對民間輿論的足夠重視,才能有利于人與人之間更加融合,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心態(tài)的構建與健康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楊鳳.創(chuàng)業(yè)理論與實務.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陳殿林.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機制研究.上海:上海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