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張梅 ●遠方
熱播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方朵朵父母在為她籌劃赴美讀高中時,高昂的學費讓他們一籌莫展。當?shù)弥献咦x私立高中要比住宿高中省一大筆費用時,他們選擇讓朵朵上走讀高中。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選擇,錢省下來了,但上走讀學校的國際學生必須在當?shù)卣业郊乃藜彝?。于是,寄宿家庭問題成為這些年美高留學的熱點話題。
不同家庭,各有利弊
接納國際學生的美國高中分為寄宿制高中和走讀制高中。寄宿制高中有自己的宿舍,不允許國際留學生去寄宿家庭或單獨租房,而走讀制高中大都在市中心或是位置較好的地段,學生選擇走讀制高中,一般都是住寄宿家庭。寄宿家庭不僅價格比住校便宜,還能幫學生練習語言、感受本土文化。
在美國,愿意接待外國留學生的家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家庭主要出于非經(jīng)濟目的,他們有的是純粹喜歡做善事,有的是喜歡東方文化,有的因為領養(yǎng)了中國孩子,希望小留學生能幫助他們領養(yǎng)的孩子多了解中國文化。這樣的寄宿家庭收費很少,對于以交流學生身份去的學生甚至免費。但這樣的家庭有時也會有問題,一些家庭有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常會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有一定的文化偏見。
另一種寄宿家庭是把接收國際學生當成一項收入來源。這樣的家庭普遍經(jīng)濟收入不高,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常常出現(xiàn)的問題有:性格怪異、冷漠,對留學生語言冷暴力;生活上照顧不周,攤派過多的家務勞動;更有甚者還會侵占留學生的錢財,當然這樣的無賴家庭還是極少數(shù)的。哈佛大學亞太校友會主任、問校友APP創(chuàng)始人孫玉紅對《環(huán)球時報》說:“在波士頓地區(qū),住校生每月住宿費為1200-1500美元,寄宿家庭每月1000美元。這些寄宿家庭生活條件往往并不好,這1000美元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很多學生到了寄宿家庭后,發(fā)現(xiàn)生活條件遠低于國內水平,心理上會有落差,所以在選擇寄宿家庭時,最好能去實地考察一番?!?/p>
一名留學專家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一般學生都是住在學校挑選的寄宿家庭中。寄宿家庭通常都是學校經(jīng)過嚴格篩選的,標準包括家庭成員身體是否健康、是否有愛心、家庭是否有足夠空間、家里有幾個小孩以及是否有寵物等,所以這樣篩選后的家庭比在外租房要安全許多。學生與寄宿家庭發(fā)生矛盾時,學校也會出面調解,學生可另選家庭?!蓖ㄟ^第三方的當?shù)刂薪?,也可以找到寄宿家庭,不過有些中介更注重利潤,安全標準會有所降低。
換位思考,入鄉(xiāng)隨俗
對于寄宿家庭,中國家長基本上沒有選擇的主動權,很多人也無法親自實地了解。留學生和美國家庭之間的矛盾多數(shù)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來,而是在雙方相處過程慢慢暴露出來。
對于中國孩子到美國上高中這件事,中美家長有很多認知差異。美國家庭認為你是來交流、感受文化的,所以希望你通過參與他們的日常活動來了解美國文化。而小留學生抱著為上美國好大學熱身的目的而來,他們的目標是在美國高中取得好成績,并為此全力以赴。雙方預期的錯位,難免互相不理解。
在國內,高中生的生活重心就是學習,為了學習,家長包攬家務,娛樂、社交統(tǒng)統(tǒng)為學習讓步。但美國家長認為,每個家庭成員,即便是很小的孩子,都要承擔家務;全家出動的社交和娛樂更是家庭成員溝通感情不可或缺的活動。他們認為,每天的生活只有學習是一種不正常、甚至是自私的行為。
中國留學生既然選擇寄宿家庭的方式,就要入鄉(xiāng)隨俗,在自己的目標與寄宿家長的期望之間進行平衡,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適應融入美國家庭生活。
早做準備,加強引導
針對寄宿家庭里常出現(xiàn)的問題,家長應在孩子出國前有意識地就以下問題進行教育引導。
1、培養(yǎng)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善于與人溝通,神經(jīng)大條一些,玻璃心的孩子在陌生環(huán)境里常常很難受。
2、很多美國家庭都有多個孩子,作為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獨生子女,小留學生要學習如何與同齡人相處。
3、早點學做家務,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這樣對寄宿家長正常的規(guī)矩要求就不會覺得難以適應。
4、不要卷入美國家庭的生活,不該問的不去問,不該管的不要管,特別是關乎人家的生活習慣、子女教育方式等更是不要摻和進去。
兒行千里,父母擔憂。放飛未成年兒女,本身就是冒險之舉。為了保護孩子,在選擇寄宿家庭時,家長要為孩子尋找聲譽好的中介公司,對于寄宿家庭的要求,如家庭成員組成狀況、受教育程度等要明確列出,簽訂責權分明、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與美國學校的負責人保持暢通的聯(lián)系;最好能在學校所在地找到華人朋友或華人組織,以備緊急情況下孩子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包括法律援助等。▲
(作者遠方是旅居美國的華人,對美國教育有長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