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勇,王綏江,黃海華,李雪萍,張培華,鄭楚發(fā)
(1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東湛江524001;2 中山大學附屬汕頭中心醫(yī)院)
?
手術切除聯(lián)合不同濃度曲安奈德注射治療耳廓瘢痕疙瘩的臨床觀察
吳澤勇1,王綏江1,黃海華1,李雪萍1,張培華1,鄭楚發(fā)2
(1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東湛江524001;2 中山大學附屬汕頭中心醫(yī)院)
目的探討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不同濃度曲安奈德治療耳廓瘢痕疙瘩的療效。方法 采取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高濃度曲安奈德注射液(40.0 mg/1.5 mL)治療耳廓瘢痕疙瘩患者24例(觀察組),采用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低濃度曲安奈德(40.0 mg/3.0 mL)治療耳廓瘢痕疙瘩患者15例(對照組)。每次用量均不超過40 mg,一般每2~4周1次,中度軟化(相當于鼻尖處的質地)后停用藥物觀察療效,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瘢痕病灶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進行量化評分。術后隨訪1~3年。結果兩組術后3、6個月VSS評分均降低,以觀察組為著(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愈率高,術后曲安奈德注射次數(shù)少(P均<0.05)。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 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高濃度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耳廓瘢痕疙瘩療效好,安全,優(yōu)于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低濃度曲安奈德局部注射。
瘢痕疙瘩;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曲安奈德注射;耳廓
瘢痕疙瘩大部分是由于手術、外傷或感染等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層纖維組織增生性疾病,其病變位于真皮層,一般不超過真皮深層,形成機制暫未明確。目前,單一治療方案常難以達到效果,故臨床上常采用多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但效果仍不理想[1]。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們采取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聯(lián)合不同濃度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瘢痕疙瘩,并比較了其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耳廓瘢痕疙瘩患者24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齡13~45歲,平均27.7歲;發(fā)病時間0.5~6年;發(fā)病原因:穿耳孔15處,外傷3處,耳廓手術1處,局部感染2處;瘢痕疙瘩1.0 cm×1.0 cm~3.5 cm×3.5 cm。15例耳廓瘢痕疙瘩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齡15~47歲、平均26.3歲,發(fā)病時間0.6~3年。
1.2手術方法兩組均采用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根據(jù)病灶位置、形狀及大小在病灶內設計“S”形或梭形切口線,遵循切口無張力、非直線閉合、皮下不留異物,并盡量保持外耳良好形態(tài)等整形外科原則進行手術。0.5%鹽酸利多卡因溶液局部腫脹浸潤注射(如患者無心血管方面基礎病可加用1/20萬的腎上腺素溶液)。按設計線作切口,深約0.2 cm,達瘢痕疙瘩質地較硬的核性結構后,沿核性結構表面剝離,將大部分病變組織切除的同時形成兩處或多次瘢痕組織瓣,注意觀察血運情況。切口修剪后,間斷縫合成“W”或“T”形。術中盡量微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操作,縫合時為減少皮下或皮內殘留縫線引起異物反應,采取6-0單絲線全層縫合。術畢適量紗布覆蓋,適當壓力固定,每1~2天換藥1次,首次換藥需用3%雙氧水清除血痂,術后5~7 d拆線。
1.3藥物療法于拆線后1周開始予醋酸曲安奈德術區(qū)注射,觀察組給予高濃度(40.0 mg/1.5 mL)曲安奈德,40 mg+利多卡因10 mg,對照組予低劑量(40 mg/3.0 mL)曲安奈德注射。每次用量均不超過40 mg,一般每2~4周1次,中度軟化(相當于鼻尖處的質地)后停用藥物觀察,根據(jù)病灶瘢痕軟化程度決定治療次數(shù),并記錄術后注射的治療次數(shù)。參照蔡景龍和張宗學制定的三級分類法[2],并結合臨床實踐對療效進行評估。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瘢痕病灶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3]進行量化評分。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觀察組治愈、顯效、無效分別為21、2、1例,治愈率為87.5%;對照組分別為9、4、2例,治愈率為60.0%。兩組治愈率比較,P<0.05;觀察組、對照組術后曲安奈德注射次數(shù)分別為(3.3±1.3)、(4.5±1.4)次,兩組比較,P<0.05。
2.2兩組不同時間VS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V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不良反應患者未見有局部壞死、皮膚萎縮、色素脫失表現(xiàn),個別女性患者有月經(jīng)失調(主要為經(jīng)期的提前或滯后,月經(jīng)量無明顯變化),均為一過性,增加用藥間隔時間或停藥后能恢復正常。
耳廓是瘢痕疙瘩好發(fā)部位之一,多由穿耳洞、外傷或感染等引起,常逐漸增大后超出原有損害范圍,伴有疼痛、紅腫及瘙癢等,且位于顏面部,將影響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
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難治性疾病之一,常采取手術切除、抗腫瘤藥物或類固醇激素瘤體內注射、放射治療、激光、冷凍、局部使用硅膠膜、磁鐵片加壓、彈性壓迫及各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等,各有優(yōu)缺點[4~9]。部分學者嘗試在切除瘢痕疙瘩后予局部放射治療或注射氟尿嘧啶(5-Fu)及糖皮質激素[4~7],取得良好療效。然而,因放療及5-Fu多為惡性腫瘤輔助治療手段,術后有放射性皮炎、潰瘍、脫發(fā)等不良反應,且患者易產生抵觸心理而依從性不高。
目前,手術聯(lián)合曲安奈德病灶內注射為該病治療的常用方法[9],相比而言,激素類藥物不良作用少,容易被患者接受,Bejarano Serrano等[10]的研究也表明,手術聯(lián)合曲安奈德注射為瘢痕疙瘩常用較有效方法。蔡震等[8]通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手術切除耳廓瘢痕疙瘩,復發(fā)率高,單獨手術治愈率僅為8%,而術后聯(lián)合磁鐵片加壓者治愈率高達68.42%,在上述基礎上局部應用曲安奈德注射者治愈率可提高到7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為87.5%,與之相似,亦與Bejarano Serrano等觀點相符。
臨床上多數(shù)人認為高濃度曲安奈德注射易引起局部壞死、皮膚萎縮,甚至色素脫失、月經(jīng)失調等,為減少激素不良作用,常采取低濃度注射。本研究中,耳廓瘢痕疙瘩切除術切除大部分瘢痕疙瘩病灶后,我們采取低濃度曲安奈德行剩余病灶內注射,結果發(fā)現(xiàn)其瘢痕軟化慢、治愈率低,部分患者因治療次數(shù)多、緩慢進程而中斷甚至放棄治療。范東良等[11]實驗結果顯示,曲安奈德抑制體外培養(yǎng)的HFB增殖的有效濃度范圍為0.42~2.05 g/L,細胞抑制率與用藥濃度呈正比。我們嘗試將高濃度(即40.0 mg/1.5 mL)曲安奈德注射入病灶內,部分疼痛耐受性好者予原液注射。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達到中度軟化所需要的曲安奈德注射次數(shù)有所減少,治愈率有一定程度提高,且并發(fā)癥沒有增加。
VSS評分結果表明,兩組術后VS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提示應用高濃度曲安奈德能更快達到預期效果。Carvalhaes等研究結果顯示,20 mg/mL和40 mg/mL的曲安奈德藥物濃度對瘢痕局部注射效果無明顯差別,均能取得較好效果,與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濃度相一致。但他們術前先行藥物注射,3個月后才采取手術治療及局部壓迫,而本實驗研究時先手術切除大部分病灶后再注射治療,這樣的優(yōu)勢在于能減少藥物的使用量(本研究中,一般一處病灶每次曲安奈德使用量為10~20 mg),從而在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激素的不良作用。
[1] Gupta S, Sharma VK. Standard guidelines of care: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1,77(1):94-100.
[2] 蔡景龍,張宗學.現(xiàn)代瘢痕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06-161.
[3] Baryza MJ, Ga B. The Vancouver Scar Scale: an administration tool and its interrater reliability[J]. J Burn Care Rehabil, 1995,16(5):535-538.
[4] Wilson AM. Eradication of keloids: surgical excision followed by a single injection ofintralesional 5-fluorouracil and botulinum toxin[J]. Can J Plast Surg, 2013,21(2):87-91.
[5] 彭濤,朱海燕,劉積東,等.手術切除聯(lián)合得寶松局部注射治療耳部瘢痕疙瘩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3,24(11):703-704.
[6] 陳鐵琳.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4,25(9):524-525.
[7] 龍笑,王曉軍,王友彬,等.應用放療輔助局部皮瓣治療不同部位耳廓瘢痕疙瘩[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3,35(2):213-216.
[8] 蔡震,潘博,游曉波.Fillet瓣聯(lián)合術后磁鐵片加壓和曲安奈德注射治療耳廓瘢痕疙瘩[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4,20(2):103-105.
[9] Ahuja RB, Chatterjee P.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tralesional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and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J]. Burns, 2014,40(4):583-588.
[10] Bejarano Serrano M, Parri Ferrandis FJ, García Smith NI, et al. Keloid scars of the external ear: a non solved problem[J]. Cir Pediatr, 2014,27(1):21-25.
[11] 范東良,劉慶豐.曲安奈德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初步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4(1):70-72.
王綏江(E-mail:2008wsj.zj@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7.035
R619.6
B
1002-266X(2016)17-0094-02
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