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貝蓓,劉海燕,董 哲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
?
網絡問卷調查有效性研究
——基于大學生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的調查
董貝蓓,劉海燕,董哲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
采用自編《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對隨機選取的同一批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N=135)和紙質問卷(N=116)兩種方式的調查,通過對比兩種作答方式下調查結果,探究《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網絡調查的有效性。結果顯示:等效檢驗結果表明,兩種方式下土地利用信息各個維度的心理需求均等效;真實性檢驗結果表明,兩種方式在作答真實性上無顯著差異;兩種作答方式下,同義測謊題上存在差異的題目均處于問卷前部,表明不同作答方式下被試在答題初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認真作答現(xiàn)象,被試作答態(tài)度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調查與紙質調查兩種方式不存在顯著差異,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具有有效性。
等效性檢驗;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大學生
問卷調查是社會問題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然而,傳統(tǒng)調查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研究成本較高;回收率并不確定;紙質調查不利于大樣本施測,導致樣本分布廣度不足,樣本代表性不佳,影響研究的外部效度。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心理調查的數(shù)據(jù)收集逐漸轉向互聯(lián)網領域,采用線上調查能夠使數(shù)據(jù)收集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網絡調查在克服上述傳統(tǒng)紙質調查弊端的同時還有諸多優(yōu)勢,例如,通過網絡分發(fā)問卷,縮短了調查時間,簡化了研究程序;網絡調查可以通過程序設定精確記錄被試作答時間,作為被試作答態(tài)度的參考依據(jù)。然而,網絡調查作為一種新的調查方式,其真實性以及調查結果的有效性一直受到許多研究者的質疑。有的學者認為紙質調查與網絡調查兩種方法是等效的[1]94[2]108,也有大量研究在許多方面質疑了兩者的可比性,包括條目或者量表的分數(shù)、內部一致性、因素結構等[3]389[4]153[5]2。于洪彥、黃曉治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表層和深層分析得出,紙質調查具有更高的數(shù)據(jù)缺失率,但平均值更高,在測量信度上與測量模型上紙筆調查與網絡調查無差異,紙筆調查在數(shù)據(jù)變異上的誤差更小[6]102。Kenneth Boyer等對紙筆與電子調查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進行了比較,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電子調查與紙質調查基本等效,電子調查相較于紙筆調查有更低的漏答率[7]358。對于線上線下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等效與否的原因,有的研究分析認為,問卷作答態(tài)度或者社會贊許性、匿名等因素是引起兩種調查方式差異的因素,但通過實證方式對這一差異是否存在并進行檢驗和分析的研究仍然較缺乏。
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導致地價、房價飛漲等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土地信息公開受到的關注度與日俱增[8]23。然而,政府信息公開程度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政府部門信息公開時間有偏差滯后現(xiàn)象,公開內容也存在不平衡[9]287。公眾作為信息公開的服務對象是信息公開工作的直接受眾群體,其評價及期望對土地信息公開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因此,為了有效且有針對性地面向公眾公開土地利用信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信息服務系統(tǒng)與公眾參與的土地利用機制,必須了解公眾對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狀況與需求程度[10]98。本研究以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為例,利用傳統(tǒng)零假設檢驗方法和生物學常用的藥物等效性檢驗方法,對紙質調查與網絡調查的等效性程度作出評估;同時,問卷還設置測謊題,比較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條件下問卷作答的真實性,以期通過網絡調查與紙質調查的等效性與真實性檢驗,為網絡調查的可靠性提供依據(jù),為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結果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一)被試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在校大學生,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學生求知欲望強,希望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特別是對于當前的熱點問題更有了解的意愿。土地利用問題是當今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并且與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生活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大學生充分了解土地利用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擴大視野;另一方面,大學生參與意識強,科研素質高,本研究依托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對大學生參與調查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谝陨蟽蓚€方面,選取大學生被試進行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的問卷作答,能夠較好地控制額外變量的干擾,防止被試參與調查的態(tài)度影響比較結果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選取同一批大學生被試進行線上和線下問卷調查。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的線上被試為135人,線下被試為116人。其中線上被試中男生41人,女生94人;線下被試中男生34人,女生82人。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選取同一批大學生被試進行線上和線下問卷調查。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的線上被試為135人,線下被試為116人。其中線上被試中男生41人,女生94人;線下被試中男生34人,女生82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自編《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問卷》,共52條目,問卷為五點量表,分別為1=“非常不需要”——5=“非常需要”。通過因素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將問卷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分為6類,分別為土地整治與保護、土地規(guī)劃與地價、地籍數(shù)據(jù)、農用地、土地調查與統(tǒng)計、土地征收。
為了確保問卷作答的真實性,每份問卷都編入了6道測謊題,分別為:(1)在地籍數(shù)據(jù)類別下編入“本題監(jiān)測您是否認真看題目,請?zhí)顚懛浅2恍枰x項”,以下稱為指定選項題;(2)分別在地籍數(shù)據(jù)類別下編入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的同義選項——土地所處位置;(3)在地價數(shù)據(jù)類別下編入交易地價的同義選項——土地交易價格;(4)在土地利用規(guī)劃數(shù)據(jù)類別下編入基本農田分布的同義選項——農田分布基本情況;(5)在土地調查數(shù)據(jù)類別下編入災害損毀土地分布的同義選項——受災土地分布情況;(6)在土地征收類別下加入征收后土地用途的同義選項——被征收土地如何進行再利用,以下均稱為同義測謊題,這類測謊題相近選項相隔題數(shù)為3~7個題;除土地調查數(shù)據(jù)類別下的同義測謊題外,其他4道測謊題均在原始題目之后。
2. 問卷施測
本實驗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試在實驗室內采用紙筆作答方式完成《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問卷》;第二部分為在紙質問卷施測一周之后,被試在網上完成相同的《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問卷》。被試紙質問卷作答完成后,主試即時統(tǒng)一收回問卷,并對問卷進行檢查。主試詢問被試是否有其他問題,確定無疑問后,請被試離開實驗室。線上問卷作答結束后即時回收,并通過線上計時工具對被試作答每一題的耗時及總問卷耗時進行觀察記錄,作為問卷有效性的參考。
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0.0和SAS9.21軟件對回收的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及統(tǒng)計處理。首先,比較網絡調查和紙質調查兩種方式下問卷作答的等效性。在等效性檢驗中,本研究借鑒了Weigold等研究中的分類及其統(tǒng)計方法,分別從定量等效(Quantitative Equivalence)、定性等效(Qualitative Equivalence)和輔助等效(Auxiliary Equivalence)三個方面進行檢驗[11]53。其次,比較網絡調查和紙質調查兩種方式下被試作答的真實性。針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中的6道測謊題,利用卡方檢驗計算指定選項題網絡調查和紙質調查中不按要求作答的被試數(shù)量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并利用配對t檢驗對5對同義題進行差異性檢驗。
(一) 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的有效性分析結果
1.定量等效
大學生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的均值及標準差如表1所示,大學生對各類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程度均較高。針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傳統(tǒng)假設檢驗以及均值等效性檢驗,對網絡作答和紙質作答兩種作答條件下的均值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傳統(tǒng)檢驗和等效性檢驗的結果一致,表明線上線下大學生對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不存在顯著差異,兩者等效。
2.定性等效
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各維度及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表明,線上線下兩種作答條件下問卷的信度基本大于0.75,除土地征收維度外,其他各維度及總問卷均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并且線上線下兩種條件下問卷各維度及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值差異不大。
3.輔助等效
線上問卷作答的有缺失數(shù)據(jù)的被試數(shù)量為0個,線下作答擁有缺失數(shù)據(jù)的被試數(shù)量為2個,卡方檢驗結果表明線上線下作答擁有缺失數(shù)據(jù)被試的數(shù)目沒有顯著差異(χ2=2.381,p=0.123)。線下作答的2個被試,在52個條目中,均有1個條目未作答。
(二)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的真實性分析結果
表1 大學生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的平均分、標準差和信度表
表2 公眾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的傳統(tǒng)假設檢驗和等效檢驗結果
注:CI代表置信區(qū)間,LCL代表低置信界限,UCL代表高置信界限。a標準為線下組平均值的±20%。b報告兩個單側檢驗中最高的p值。*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
1. 指定選項題的差異比較
線上作答指定選項題的被試中,有11人沒有按照題目進行選擇,線下則有6人沒有按照題目要求進行選擇??ǚ綑z驗的結果表明,線上線下指定選項題作答結果中,未認真作答的比率差異不顯著(χ2=0.842,p=0.359),這表明線上線下被試在指定選項題目上不認真作答的數(shù)目均較少。
2. 同義測謊題的差異比較
如表3所示,在成對的同義測謊題目上,線上被試在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以及基本農田分布-農田基本分布情況兩對題目上差異顯著,后面作答的題目分數(shù)顯著高于先前作答的題目,在其他成對同義題上差異不顯著。而線下被試則在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以及交易地價-土地交易價格兩對題目上差異顯著,其中,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同義題作答時,被試后作答的題目分數(shù)顯著高于前者,在交易地價-土地交易價格這組題目中,前者分數(shù)顯著高于后者。由此看出,線上線下被試均在兩個同義測謊題上出現(xiàn)了不認真作答的情況,特別是問卷中第一個測謊題——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這組同義題上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
(一)線上線下作答方式下心理需求問卷的等效性
本研究比較了線上線下大學生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的等效性,總體而言,無論是在土地利用信息的各個維度還是總問卷上,線上線下兩種作答方式結果等效,這說明線上施測會取得與線下調查同等的效果,得到的調查結果是有效的。
表3 公眾對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測謊題的描述統(tǒng)計和差異檢驗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
從定量等效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線上線下作答問卷的均值等效,兩種條件下大學生均表現(xiàn)出對土地利用信息較強的心理需求。根據(jù)傳統(tǒng)t檢驗的結果,雖然結果表明線上線下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式差異不顯著,可是除了土地規(guī)劃與地價以及地籍數(shù)據(jù)外,在其他維度和總問卷上大學生在線下作答時比線上作答分數(shù)略高,這可能是由于線下作答時實驗者在場或者其他被試在場的原因,被試有時會作答他們認為主試想要獲得的答案,即產生“實驗者效應”。然而,兩種條件下被試作答的結果并未呈現(xiàn)顯著差異,表明線上線下大學生對各類土地利用信息均表達了自己的真實需求程度。等效性檢驗的結果中,兩個單側t檢驗的結果均拒絕了零假設,所得的置信區(qū)間均落在了先前設定的等效區(qū)間之內,進一步表明線上線下兩種問卷作答方式等效。從各維度及總問卷的結果可以看出,傳統(tǒng)t檢驗和等效性檢驗的結果一致,并未出現(xiàn)由于不合適的樣本大小或者其他過多的噪聲(組內變異)所引起的矛盾的結果,可以認為線上線下兩組之間不存在重要的差異[12]564。
由定性等效的結果可知,線上線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均較好,除線下問卷的土地征收維度外,其他各維度線上線下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75,而且差異較小,這說明線上線下兩種條件下調查問卷具有同等可信度。土地征收維度紙質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只有0.509,這可能是由于土地征收維度的題目是問卷的最后部分,被試已出現(xiàn)疲勞效應,在紙質問卷作答的最后部分,應付答題的態(tài)度占據(jù)主導位置,在速度-準確率權衡問題上,只要求答題速度,而放棄自身答題的準確率,而網絡調查的漏答提醒設置以及個體對網上作答的新鮮感能夠有效矯正其作答態(tài)度。而在輔助等效方面,雖然結果顯示線上線下問卷作答被試的缺失數(shù)目差異不顯著,可是由于網絡控制線上問卷作答并未出現(xiàn)一個缺失數(shù)據(jù),這也進一步體現(xiàn)了線上問卷調查的益處,利用專業(yè)的網絡平臺進行問卷施測可以通過作答設置有效控制問卷作答完整性問題,避免出現(xiàn)漏答的現(xiàn)象。
(二)線上線下作答方式下心理需求問卷作答的真實性
線上線下兩組大學生在作答《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調查問卷》時,指定選項題的作答結果較好,表明兩組學生在回答問卷上的問題時均較為認真。然而,在回答同義測謊題時,線上被試在第一組(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和第三組(基本農田分布—農田基本分布情況)得分上均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兩組題目分別位于地籍數(shù)據(jù)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數(shù)據(jù)類別信息下,居于問卷的前部分。線下被試則是在第一組(位置〈宗地或地塊的空間坐落〉—土地所處位置)和第二組(交易地價—土地交易價格)題目上得分差異顯著,這兩組題目也位于問卷的前部分。這說明學生在起初作答問卷時并未像指定選項題所表現(xiàn)的十分認真,而且大學生需要一定時間進入答題狀態(tài),當然這也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對土地利用方面的個別專業(yè)詞匯理解并不是十分準確。
線下作答的大學生在同義測謊題上表現(xiàn)出更多的差異,特別是在大學生土地利用信息需求較高、較為感興趣的地價數(shù)據(jù)上。這可能是由于心理能量的損耗所造成的,自我損耗理論研究表明,自我損耗會影響自身的認知[13]717。被試由于其他被試和實驗者在場可能損耗了部分心理能量,在答題時就會表現(xiàn)出注意力無法集中、不認真作答等現(xiàn)象。而線上被試由于自己獨立在電腦前完成問卷,時間和作答環(huán)境相對較為自由、舒適,可能被試回答得更為認真,但也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問卷作答的狀態(tài)。總體而言,線上線下被試在作答態(tài)度是否認真上并不存在較大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調查這一線上調查方式與傳統(tǒng)的紙質調查方式具有等效性,網絡調查結果真實可信。對于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問卷,線上收集的數(shù)據(jù)結果是有效的,能夠反映人們對各類土地利用信息的真實心理需求,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網絡問卷調查具有有效性與真實性,其調查結果可靠。與傳統(tǒng)調查方式相比,網絡調查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漏答提醒設置、精確記錄各題目作答時間、便于大樣本施測等特點更有利于研究者得到所需數(shù)據(jù),進一步進行研究分析。因此,網絡調查這一收集數(shù)據(jù)的方法具有可行性,適用于獲得研究所需數(shù)據(jù)。由于線上問卷調查具有節(jié)省開支、操作方便、被試招募簡單等優(yōu)點,應鼓勵采用這種方式對被試進行施測。政府可以搭建專業(yè)的網絡信息平臺,上傳土地利用信息心理調查問卷進行施測,實時了解公眾對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心理滿意度等信息,為公眾提供即時、專業(yè)、有效的數(shù)據(jù)信息,滿足公眾對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同時為政府進一步進行土地政策的修訂提供指導。
研究被試主要選取了大學生被試,雖然結果表明線上調查與線下調查具有等效性,但該結果是否適用于其他群體仍有待于進一步證實,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未來研究可以選取不同職業(yè)的公眾群體進行調查,檢驗該結果是否具有推廣性。在探究線上線下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式是否等效時,探討了被試態(tài)度方面的原因,對社會贊許性等其他原因并未深入討論,未來可以加入社會贊許性量表,探究線上線下兩種方式是否等效背后的多種原因。
[1]Gosling S O, Vazire S, Srivastava S, et al. Should we trust Web-based studi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59(2).
[2]Lewis L, Watson B, White K M. Internet versus paper-and-pencil survey methods in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Equivalence testing of participant responses to health-related messag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61(2).
[3]Barak A,Cohen L.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n online version of the Self-Directed Search[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2,10(4).
[4]Buchanan T, Ali T, Heffeman T M, et al. Nonequivalence of on-line and paper-and-pencil psychological tests: The case of the p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5, 37(1).
[5]Naus M J, Philipp L M, Samsi M. From paper to pixels: A comparison of paper and computer formats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 25(1).
[6]于洪彥,黃曉治.書面調查和網絡調查的區(qū)別——兩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的比較[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1,26(10).
[7]Kenneth K B, John R O, Roger J C, et al. Print versus electronic surveys: a comparison of two data collection methodolog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4).
[8]邵偉波,魏丹,劉磊.基于KANO模型的政府信息公開的公眾需求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7).
[9]趙天琪,王廣東.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困境與出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10]李晶,王宇鵬,趙曉霞,等.北京市土地利用信息公眾需求狀況調查與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4,31(1).
[11]Weigold A, Weigold I K, Russell E J. Examination of the equivalence of self-report survey-based paper-and-pencil and Internet data collection methods[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13,18(1).
[12]Rogers J L, Howard K I. Using significance tests to evaluate equivalence between two experimental group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113(3).
[13]譚樹華,許燕,王芳,等.自我損耗:理論、影響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5).
(責任編輯楊爽)
2015-12-21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面向公眾的首都土地利用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211001)。
董貝蓓,女,山東威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劉海燕,女,山東榮成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哲,女,遼寧昌圖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B841
A
1672-0040(2016)03-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