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蓮
讓閱讀成為陪伴教師終身的習慣
吳生蓮
小時候,因為家里窮,除了幾本教科書外,幾乎沒有什么課外書籍。記得五年級時,有個叫陳小菊的同班同學,她哥哥當兵復原回來后,給她帶來了五元一本的學生字典,讓同學們羨慕了好一陣子。我的家離附近的小街道有近兩里路,暑假期間,母親利用休息時間,種了一些蔬菜。我會摘一些豆角或茄子等夏季蔬菜,到集鎮(zhèn)上去賣。母親的勤勞和我的乖巧,讓我也從中得到少許零花錢。我記得豆角是三分錢一斤,我能賣一角多錢,從中,母親會給我三分的獎勵。集鎮(zhèn)上有個白胡子老爺爺,他經營小小的書店,只花一分錢,便能夠看到一本小人書。于是,每當星期六放學回家,我便繞道到老爺爺的書店,看上兩個小時的小人書。去的次數多了,老爺爺認得了,便會偶爾給點恩賜——二分錢能看三本小人書。有時候,孩子比較多,給了一分錢,看上兩本小人書,自認為賺了,現想來是老爺子裝糊涂罷了。
慢慢地長大了,去了中學的寄宿制學校,那時老師不準我們看任何與教科書無關的書籍,為的是中考升學率。誰要是把書帶進教室,必定“尸骨無存”。有一次,一個叫清華的學生,上物理課看《水滸傳》被老師抓住,同學們當作笑話笑了好幾個月——后來這個同學真的考上了清華并且出了國,還定居在澳大利亞。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逆反心理特別嚴重,越是不讓的東西越要做。等老師查過寢室后,躲在被子里面,打著手電筒看瓊瑤的言情小說或金庸的武俠小說的歲月,陪伴我們走過了青春,讓我們在書的世界里慢慢成長。
后來,考上了中師,學校里有了閱覽室。圖書館真是太美妙了!閑暇的時間,我就會坐在那里,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葛朗臺》等外國名著。有一次因為自己看《紅與黑》沒有當期歸還,害得第二期有一個月沒有借書的資格。自此以后,看書的速度越來越快,三年時間下來,看了許多的文學作品,為現在的寫作積聚了營養(yǎng)。
三年后,我被分到一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有了自己微薄的工資,便花了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資,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至今還保存在我的書柜里。學校開展教研活動以來,還訂閱了《青年文摘》《教師博覽》等課外書籍,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業(yè)余生活。自當上了語文老師后,我便給自己準備了一個摘抄本,用過的書、報紙、刊物等,將其中的好文好句裁剪下來,在孩子們寫作的時候,指導他們。
自1998年以來,學校就安裝了電腦。可是培訓的兩個計算機技術員,都因為優(yōu)秀被調到別的地方去了。我想,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一定是現代化的教育,多學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我便成了我們鎮(zhèn)唯一一個掌握了些許計算機專業(yè)知識的女性。每年暑假,我都忙著充電。每到一座城市,首先要去的一定是書店,于是我家的書柜逐漸變得豐富起來。
有一次,有幸聆聽教育家李鎮(zhèn)西老師的講座,感受頗深。“和孩子們在一起,是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生命歷程的過程,不要把教育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如果你每個星期看一本書,每天寫一篇教育札記,十年二十年下來,你不是教授也成了一位學者?!蔽冶惆粗乃悸烽_始寫教育隨筆,上傳到湖南的“橘子洲頭”或“朱張渡口”論壇上。我在湖南教育報刊社的《師德網》上,經常學習李老師的文章。沒想到,我一個個的教學反思、德育故事等,偶爾也會得到《湖南教育》編輯的關注,時常也有教學反思等作品登上《湖南教育》的大雅之堂,這讓我體會到了一位教育人的幸福。
閱讀如同一泓清泉,洗滌我心靈的塵埃;閱讀如一輪明月,照亮我前行的路。讓閱讀成為陪伴教師終身的習慣吧!
(作者單位:澧縣夢溪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