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一杯清茶的人生
毛榮富
對教師的職業(yè)和人生,曾有種種堂皇的說法,而我更愿以一杯清茶喻之。它雖不及其他飲品那樣富有刺激和誘惑,卻有著淡淡的清香且回味無窮。唯善品者能領(lǐng)略其味,喜之愛之。
一
我從小想過的生活,就是窗明幾凈一杯茶,再加一本書、一支筆。教書生涯總與書香、筆墨和孩子為伴,過著簡單、周而復(fù)始的生活,不僅少了許多煩惱,還為童心所濡染,時時浸潤在真情之中,這對我來說,可謂得其所哉。
當我還年輕時,一群喜歡對教師評頭論足的高三女生,曾在私下說我當中學教師實在是虧了自己——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又寫了那么多東西,至少也該跳槽去當名記者吧。她們的結(jié)論是:“毛老師并不懂人生的價值。”不過她們又認為,如果自己將來混得不如意的話,“那時再學學毛老師也還是可以的”。在她們看來,落到我這個地步,已是她們?nèi)松母F途末路了。
的確,在心氣浮躁、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教師這杯清茶,是寡淡了些,很難贏得青睞。我雖有多次機會可以改換門庭,但最終還是堅守于此,原因是清茶可心,茶可清心,貪戀著清茶帶給我的那份享受和愉悅。
如讓這些未經(jīng)世事的女孩作選擇,她們肯定會棄清茶而選可樂、甜酒、咖啡或是果汁之類,我理解她們。而我的一位久經(jīng)歷練的同窗好友,看法就和她們大相徑庭了——他當過省報記者,后當了總編,又升至省委宣傳部長。我曾將自己的兩本拙著贈之,他很是羨慕,他說自己也寫了不少東西,也想出本集子,最終卻發(fā)現(xiàn)毫無出版價值,因為那些東西雖署了自己的名,卻不是自己的聲音。他戲稱自己的人生是“處處有我,處處無我”。最后他嘆道,當教師好啊,清風明月度一生,平淡甘美滋味長。
茶,因其清雅恬淡與甘苦相隨的特性,深深吻合了我內(nèi)心對寧靜、質(zhì)樸、清雅、脫俗意境的向往。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用,為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是指行事,儉德是指立德,也就是指追求高尚情操。陸羽強調(diào)的“精行儉德”的人文精神也正和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相符。
二
一位嗜茶者說,憑他的經(jīng)驗,無論是什么好茶,第一口總會帶有輕微的苦澀,但茶之苦澀可醒腦提神。且茶再苦,到了后來就會慢慢變得甘甜。這類似于我們的教師人生,教師生活開始的時候,難免讓人感到勞累、苦惱甚至是失敗。而要想把教書這杯清茶喝得有滋有味,離不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我曾經(jīng)主張,語文課須上得有難度、深度和密度。但后來發(fā)現(xiàn),學生開始時還有點新鮮感,時間一久,就跟不上了,我提的問,哪怕再三啟發(fā),學生還是答不出來。而且,過于強調(diào)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正是學生成長的大敵。遺憾的是,現(xiàn)在幾乎沒有學生沒有挫敗感,并且隨著年級的上升,愈來愈甚。這也許正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地方。
學生學得無趣,教師自然也教得無趣。就在我迷茫之際,看到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講的一個故事:兩個小孩打羽毛球,小武的技藝高,每次都猛力抽殺,小文總接不住,最后扔下球拍說不玩了,他很沮喪。而小武也感到自己像是在捉弄小文而不像是玩游戲。有一天,小武對小文說,我們換種玩法吧,兩人打來打去,不讓球掉下來,看看能打多久。小文欣然接受,于是他們打球真正成為了游戲,最終兩人球藝都大有長進。
教學的雙方不就像是在打球嗎?教學難度超出學生的承載能力,就會使學生無力招架。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故事中那個猛力抽殺的小武。當學生竭盡全力還學不好的時候,他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的料。至此,教育就走進了死胡同。我恍然有悟:師生是朋友而不是對手,教學應(yīng)是師生間有情趣的互動的游戲,要創(chuàng)設(shè)平等開放的師生對話的情境。自有此想法,我的教學就變得順風順水起來。
韋特海默的書里還有一則故事:女孩正滿心愉悅地欣賞夜空里的星星,沉浸于遐想之中,一旁的父親卻對她大講星星的學名和方位,還讓她馬上記下,女孩的興致一下子全沒了。這則故事對我的啟發(fā)也很大。語文教學往往把對課文的理性分析放在重要位置,就像這位父親一樣,將夜空星星這一審美對象變成了枯燥的概念,一篇篇美文被理性解剖刀弄得體無完膚、七零八落,已毫無美感可言。
其實,一切智慧(包括理論)的原初棲身處,不是理性,而是我們的日常感覺。日常感覺對人理智的長成,其意義絕不低于書本智慧。語文教學更應(yīng)注重感性,注重提取日常感覺的能力的培養(yǎng),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自有了這樣的教育理念,我的那杯清茶就變得更加醇香和令人回味了。我們的孩子從學話開始,家長就急急如敕令地命他們背唐詩。許多背熟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孩子,對枝頭的鳥啼卻喪失了感覺。而一個連鳥啼都不去聽的人,是寫不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詩句來的。
三
一杯清茶,總會越?jīng)_越淡。要想香氣飄逸,其味如初,就得經(jīng)常往里面加茶葉。教師工作也需不斷采摘和加工新茶。
教師工作周而復(fù)始,一個教案可循環(huán)使用。但有句話說“別人嚼過的饃,不甜”,其實,自己嚼過的饃也不甜。我們要重視對自己教學欲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如果沒有教學欲,我們將喪失講課的興致和激情。沒有教學欲的教師,就像一個缺乏斗志的戰(zhàn)士,一部動力不足的機器。如果你在上課之前有一種躍躍欲試、一吐方快的迫切感,這堂課庶幾能成功。于漪老師也說,有了急于與學生分享的沖動,就能上出自己的得意之課。
對此,我深有感觸。一次講《荷花淀》這篇課文,學生們對文中“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這句話尤感興趣。而這句話,還有過一場“官司”。
審稿的編輯起初把“藕斷絲連”改成了“牽腸掛肚”。但是,孫犁堅持改不得,說一改味道就全變了。編輯卻認為,寫女人心事,“牽腸掛肚”才是常規(guī)。出版社也認為“牽腸掛肚”在這種語境里更合適。孫犁一貫為人溫厚,生性散淡,但是這次他非常憤慨,上書有關(guān)方面,要求出版社必須改回來。看到這則軼事,我如獲至寶,馬上把它用到課堂上。下面就是大家賞玩后的共識。
確實,“牽腸掛肚”用在女人對丈夫的關(guān)心上,是很貼切,但給讀者的想象要少得多。作者用了“藕斷絲連”來敘述青年男女的分離,表達要形象得多。人家過得好好的,突然必須分開了,用“藕斷”來形容,既新穎也貼切。兩口子不得不斷開,可是心思和感情還連著,像“絲連”一樣。“藕斷”還有“偶然斷開”之意,暗含小伙子們的離去只是臨時的?!敖z連”則更加蘊藉:見過藕斷開的人都知道,那些絲不只一根,而是許多根,所以“絲連”是多極的、復(fù)雜的。再者,“絲連”還能諧音“思念”。當然,聰明的讀者,還能從“藕斷絲連”中想象出更多的意味。所以,孫犁堅持的是不可替代的精準和細膩。
我的“新茶”,有的還取之于學生。自從把學生視作“打球”的朋友之后,就常有學生打出讓我叫絕的好球。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有位同學在他寫的語言小札中說,文中那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點綴著些白花”,“如果讓我來寫,我會把‘白花’寫成‘荷花’。用‘荷花’二字,從概念上說也許更準確,卻不如‘白花’反映出的是人的直覺,突出的是一種色彩?!弊x后著實讓我心里豁然一亮。在我不經(jīng)意處,他卻有了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是啊,在運用語言時,是照搬現(xiàn)成的概念,還是忠于自己的直覺,其效果大不一樣。后來我在講課中,總要提到這個詞,增加這一新的內(nèi)容。
像上面的例子,在我的教學中可謂不勝枚舉。不斷采摘新的茶葉,教學就能常教常新,這杯清茶就能永遠飄香。
夜深人靜,獨處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透過這如煙如霧裊裊上升的水汽,會不知不覺陷入一種無限的遐思,一種入禪的意境。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紅塵滾滾,唯有淡泊,才能寧靜,才能對人生做最深入、最細致、最獨到的品味。這一切,又與品茶何其相似。
(作者系上海七寶中學退休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