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安娜與阿克泰翁》是描繪歐洲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戴安娜(希臘語:阿耳忒彌斯)是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與狩獵女神(與太陽神阿波羅是孿生兄妹),阿克泰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獵人。據(jù)奧維德的《變形記》記載,阿克泰翁偶然地看到戴安娜在基塞龍山沐浴,盛怒之下的戴安娜把阿克泰翁變?yōu)槟德共⒈蛔约旱墨C狗咬死。這個故事常被畫家們描繪在造型藝術中。
提香創(chuàng)作的這件作品是所有同類題材油畫作品中最精彩的一幅。其精彩之處在于他筆下的場景最具戲劇性,人物沖突最為集中,所選取的沖突瞬間最具有包蘊性(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所揭示的造型藝術最美的戲劇性瞬間),它是戲劇性高潮前的富有預示性、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的瞬間,在這一瞬間中人物的性格得到最充分體現(xiàn)。在這幅畫中,阿克泰翁如此貿(mào)然地闖入基塞龍山,戴安娜對于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表現(xiàn)出由驚而怒、由怒而仇的心理變化。所有浴女和侍從的姿態(tài)都圍繞著阿克泰翁與戴安娜對峙的神情展開,有的拿著浴巾慌忙遮擋,有的則躲到石柱之后,有的顯得驚惶而不知所措。私闖禁地的阿克泰翁此時深知闖了大禍,手中的弓箭驚落在地……而此類題材的另外一些畫作,包括提香本人的畫作,往往畫的是故事的結(jié)局,即阿克泰翁已被戴安娜變成一頭牡鹿并被自己的獵狗追殺,戲劇沖突已近尾聲,觀者已很少想象空間。
《戴安娜與阿克泰翁》是提香晚年成熟期的作品,是受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的委托,以詩歌為主題的大幅畫作之一,和今天收藏在蘇格蘭愛丁堡國家美術館那幅畫同一題材。意大利研究提香的專家們認為這幅畫與收藏在蘇格蘭那幅相比,尺寸較小,是作者的“作品草圖”,是提香先畫了這幅尺寸較小的“草圖”,或是“提香用來留在畫室作為對外展示和作者自己作有意義的作品的紀念”。提香經(jīng)常把受眾人青睞的畫作畫成不同的變體或重復畫,例如《瑪利亞的懺悔》《達娜厄》《維納斯、丘比特與風琴演奏者》《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戴荊冠的基督》等(附圖)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有兩幅《戴安娜與阿克泰翁》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幅《戴安娜與阿克泰翁》具有提香成熟期風格特點,注重油畫色彩的發(fā)揮,用色彩塑造形象。畫面色彩絢麗、飽和,筆觸肯定、瀟灑,多處用直接畫法厚堆顏料,特別是他創(chuàng)造性運用多變的光影和半陰影下的女人體的描繪,探索不同色彩在不尋常的光線下取得色彩的變化和空間的變幻,其效果之美妙令人震驚、著迷。他把傳統(tǒng)油畫注重外輪廓的精細,改變?yōu)槌浞职l(fā)揮油畫本體語言的“色彩造型”,從而改變?nèi)藗冇^賞油畫的方法—只有在離開畫面一定距離時,視覺才能達到最佳觀賞效果。提香是西方油畫界最早使用油畫本體語言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畫家,影響歐洲許多畫家,因此被認為是“西方油畫之父”。魯本斯就是深受提香影響的畫家,在魯本斯文獻第44號BANOS中記載,魯本斯于1628年臨摹過提香油畫《戴安娜與阿克泰翁》。
提香 戴安娜與阿克泰翁 布面油畫 102 cm×153 cm 1556—1559年
提香 戴安娜與阿克泰翁(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