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摘要:陜北地區(qū)是我國較為干旱的地區(qū)之一,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惡劣,沙化現(xiàn)象嚴重,采取合適的抗旱造林技術,解決干旱、缺水等問題,對陜北地區(qū)生態(tài)、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就對陜北地區(qū)抗旱造林技術展開論述,并分析其應用成效,為抗旱造林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陜北地區(qū);抗旱造林技術;應用成效
干旱是一項十分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對人們生活有著極大不良影響,如何解決干旱問題,是當前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陜北榆林地區(qū)具有明顯的干旱特征,氣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40~380mm,水資源匱乏,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也限制了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因此,加強對抗旱造林技術的研究,將其應用于實際抗旱工作中,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
1 陜北地區(qū)抗旱造林技術
1.1 樹種的合理選擇
在抗旱造林中,林木成活率是其成功的關鍵,選用的樹種必須符合干旱地區(qū)的地質和環(huán)境條件,且應當具有耐旱、根系發(fā)達、生長快速、生命力強等特點。對于陜北榆林地區(qū)來說,其最大特點是干旱,在選擇樹種時,沙區(qū)環(huán)境應選用沙柳、沙棘以及樟子松等樹種,山區(qū)環(huán)境適宜用沙棘、側柏與樟子松,確保樹種有較高的成活率,且能夠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對解決干旱問題有著良好效果。
1.2 前期地表處理技術
在抗旱造林過程中,造林地區(qū)地面處理也會對造林成活率起到一定影響,陜北榆林地區(qū)屬于干旱黃土丘陵地形,需要根據(jù)地形的不同,采取合適的地表處理技術,具體技術措施有:(1)對于15°坡度以下地區(qū),適宜選擇反坡梯田整地處理,反坡度控制在5~8°,田面寬設為1.5m;(2)對于15~20。坡度地區(qū),適宜選用大魚鱗坑整地,坑長3m、寬1.5m,坑深0.5m;(3)對于25°坡度以上地區(qū),適宜用小魚鱗坑整地,坑長1.5m、寬0.8m,坑深0.6m;(4)對于土石溝,適宜用小穴整地,穴長、寬均為0.3m,穴深0.4m;(5)對于沙區(qū),應選擇小穴狀整地,且要做到邊整理邊種植,如果沙區(qū)風蝕情況嚴重,需要配合網(wǎng)格來整地。
2 深栽種植技術
在干旱地區(qū),水源較為短缺,且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為保證造林樹種成活率,需要采取深栽種植技術,加強對土壤深層水、地下水資源的利用。就陜北榆林地區(qū)來說,在抗旱造林中,喬木樹苗深栽種植的深度以超過原根20~30cm為宜,灌木樹苗需要截干30~35cm,深栽種植深度以截干樹苗地上部分3~5cm為宜。
3 地表覆膜技術
對于抗旱造林來說,如何有效減少水分蒸發(fā)、保護土地墑情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對此,可以采用農(nóng)用的地表覆膜技術,利用略寬于田面或坑寬的農(nóng)用地膜,覆蓋種植樹苗的坑穴,在地膜中心處打孔,繞開樹苗主干,樹干與中心孔間保持一定間距,留下空隙,地膜兩側和上部都需要用土壤壓覆,避免被風吹走;在樹根底部,將地膜塑造成中間低、四周高的漏斗狀,提高對雨水等的收集能力,確保植物用水效率最大化。
4 容器大樹苗技術
容器大樹苗技術適用于針葉樹苗,包括樟子松、油松以及側柏等樹種,要求苗木高度超過60cm,在具體應用中,需要在樹苗栽植前,先濕潤營養(yǎng)袋土壤;然后在定植時用手握住營養(yǎng)袋,從底部將袋子撕開一半,若是營養(yǎng)袋中母土成團狀,可以將其袋子全部去掉;最后,在盡量不改變母土原有形狀的前提下,將其緩慢輕放入栽植坑中,用陽土填坑,直到與母土持平為止后澆水,等水分充分滲透后再回填、壓實。
5 陜北地區(qū)抗旱造林技術應用成效
5.1 地表處理技術應用成效
在應用地表處理技術后,較整地前,土壤的理化性質出現(xiàn)顯著變化,對榆林地區(qū)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在整地前,土壤的容重為1.318g/cm3,土壤孔隙度為49%,土壤含水量為12.2%,土壤松緊度較緊;在地表處理整地后,土壤容重平均為1.18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至56%,土壤含水量提高至16.4%,土壤松緊度較松,合適種植。
在抗旱造林實際應用效果上,地表處理對樹苗成活率是有著顯著影響的,相較于沒有整地的造林,隨整地造林成活率能夠提高23%,而提前整地的造林成活率則可以提高35%,對抗旱造林有著極大作用。
5.2 深栽種植技術應用成效
對于深栽種植技術的應用成效,通過深栽種植對比試驗來確定,選擇樟子松作為試驗對象,選擇毛烏素沙漠作為試驗地點,設計不同的深栽深度,樹苗的種植深度依次為30cm、40cm和50cm,得到的試驗結果為:在30cm深栽深度上,樹苗的成活率偏低;40cm和50cm間差異不明顯,但都顯著高于30cm。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沙漠地質的表層土壤中含水率較低,但地下水位較高,對于30cm深栽深度的樹苗,其根系所處土層為干沙,水分較少,難以滿足樹苗成活對水分的要求;對于40cm深栽深度樹苗,其根系已經(jīng)深入到濕沙層中,充足的水分可以確保苗木的成活;當深栽深度增加至50cm時,雖然根系土層含水率會有所增加,但并不會對成活率產(chǎn)生過大影響。由此結果可知,在陜北干旱地區(qū)的抗旱造林中,采取深栽種植技術,對造林效果是有著顯著作用的。
此外,通過對采用截干深栽技術的灌木實地調查,以桑樹、沙棘、紫穗槐和三種強萌蘗灌木為代表,在未采用截干深栽技術的造林中,桑樹、沙棘、紫穗槐的干梢率分別為98%、84%、71%,成活率分別為35%、65%、62%,年平均生長高度為45cm、25cm、45cm;采用截干深栽技術,桑樹、沙棘、紫穗槐成活率平均能夠達到90%,年平均生長高度分別提高至95cm、85cm、80cm。由此可知,就灌木而言,采取截干深栽技術,對抗旱造林成功率有著極大的幫助。
5.3 地表覆膜技術應用成效
對于地表覆膜技術,選擇4月造林的沙區(qū)和黃土區(qū),造林樹苗以樟子松為主,在7月時,調查采用地表覆膜技術后樟子松成活率與溫度、濕度等情況,其結果為:(1)在樟子松成活率上,較未采用地表覆膜技術之前,黃土地區(qū)、沙土地區(qū)分別提高了12%、10%;(2)在土壤表面溫度上,采用地表覆膜技術后,較未采用覆膜的地表,其溫度能夠提高15%,同時,土層中的溫度也被顯著提升,良好的溫度環(huán)境可以為樹苗成活提供保障,從而提高成活率;(3)在土壤含水率上,采用地表覆膜技術后,黃土、沙土分別提高2%、3%,有助于樹苗更好地吸收水分。由此結果可知,地表覆膜技術具有良好的升溫、增水以及保墑能力,為樹苗度過春旱使其提供有力保障,進而降低樹苗死亡率,提升抗旱造林成功率。
5.4 容器大樹苗技術應用成效
以樟子松為例,通過對比容器苗木和帶土球苗木造林的成活率高低,發(fā)現(xiàn)容器樹苗成活率顯著高于帶土球苗木,在造林保存率上,容器苗超出帶土球苗約60%,當?shù)乇項l件相同時,容器苗的新梢生長率比帶土球苗能夠高20%左右。
6 結語
綜上所述,抗旱造林對于陜北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經(jīng)濟困境的解決有著重大意義,由于陜北干旱地區(qū)存在降水少、表層土壤含水量低等特點,降低了抗旱造林成活率,增大抗旱造林難度。因此,了解并掌握合適的抗旱造林技術,正確運用于實際造林工作中,可以起到提高成活率、保存率的作用,值得諸多干旱地區(qū)推廣應用。
(收稿:2016-03-14)
現(xiàn)代園藝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