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郯廬斷裂帶宿遷段F5斷裂淺層地震勘探新證據

        2016-09-02 06:11:47許漢剛范小平冉勇康顧勤平李麗梅趙啟光王金艷
        地震地質 2016年1期
        關鍵詞:波組郯廬斷點

        許漢剛 范小平 冉勇康 顧勤平 張 鵬 李麗梅 趙啟光 王金艷

        1)江蘇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 2)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 100029

        ?

        郯廬斷裂帶宿遷段F5斷裂淺層地震勘探新證據

        許漢剛1)范小平1)冉勇康2)顧勤平1)張鵬1)李麗梅1)趙啟光1)王金艷1)

        1)江蘇省地震局、南京2100142)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29

        郯廬斷裂帶沂沭段最新活動的斷層一般稱之為F5斷層、分布于濰坊至嘉山一帶、長約360km。郯廬斷裂帶宿遷段F5斷裂的準確位置、活動時代一直以來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文中通過淺層地震勘探對F5斷裂進行了系統性勘探、獲取了準確的定位及其斷裂發(fā)育特征。結果表明、F5斷裂并未終止于原來認定的宿遷市環(huán)城南路處、而是繼續(xù)向南延伸;F5斷裂主要由2條相向而傾、近直立發(fā)育的主干斷裂組成;在三棵樹鄉(xiāng)附近、F5斷裂由3條斷裂組成、且呈右階排列、階區(qū)長度約6km、寬度約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紀以來地層的沉積。結合鉆孔聯合剖面和槽探結果、判斷F5斷裂西邊界斷裂為全新世活動斷裂、東邊界斷裂為晚更新世活動斷裂、總體認為F5斷裂為全新世活動斷裂。

        淺層地震勘探郯廬斷裂帶宿遷段F5斷裂

        0 引言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規(guī)模最大的深大斷裂、南起湖北省武穴市(原廣濟縣)、北達黑龍江省中俄邊界、中國境內長度超過2400km(方仲景等、1986)。郯廬斷裂帶依據幾何結構和活動性可分為4段、其中濰坊—嘉山段是郯廬斷裂帶現今活動最為強烈的部分(李家靈等、1994a;晁洪太等、1997a、b;施瑋等、2003)。郯廬斷裂帶的最新活動方式以高角度右旋走滑為主、伴有壓扭和張性形式(晁洪太等、1997a)。

        圖1 研究區(qū)地質構造和淺層地震測線布置圖Fig. 1 The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shallow seismic survey lines.a表示研究區(qū)在中國東部的位置

        前人針對郯廬F5斷裂江蘇段做了較系統的研究工作(方仲景等、1987;謝瑞征等、1991;李起彤、1994;郯廬活動斷裂帶地質填圖課題組、2013)、對F5斷裂的空間展布、最新活動時代和活動特征進行了研究。但受當時工作條件、設備性能和經費的限制、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宿遷市以北的基巖裸露區(qū);在宿遷市以南的覆蓋區(qū)并未清楚揭示F5斷裂的確切位置和斷裂特征;到目前為止、對F5斷裂的空間位置精確定位、斷裂特征、在隱伏區(qū)是否繼續(xù)發(fā)育及最新活動時代仍存在諸多爭議。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觀點是:F5斷裂宿遷段大體呈NNE向羽狀排列、終止于宿遷市南部的環(huán)城南路(圖1中的QL11測線處);最新活動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期*江蘇省地震局、1994、宿遷市地震動小區(qū)劃工作報告。、自京杭運河附近的宿遷閘-皂河鎮(zhèn)斷裂向南活動性減弱。

        本次工作運用淺層地震勘探方法、對F5斷裂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斷裂特征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較系統地取得了宿遷段隱伏區(qū)F5斷裂疊加時間剖面、將F5斷裂宿遷段南端南延了20km左右。 依據最南端的勘探測線分析、F5斷裂的活動段將繼續(xù)南延、這一認識填補了郯廬斷裂江蘇段隱伏區(qū)F5斷裂空間發(fā)育特征研究的空白;同時根據地層、年代學鑒定結果對F5斷裂最新活動時代進行了修正。這些研究結果的取得、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郯廬斷裂江蘇段的活動方式、最新活動時代、活動斷裂分段、評估其地震危險性具有重要意義。

        1 淺層地震勘探

        1.1地層發(fā)育特征

        研究區(qū)地貌主要以沖積平原和低山殘丘為主、水系發(fā)育。

        以F1斷裂為界、F1斷裂西側地區(qū)主要分布中生界白堊系王氏組砂巖(K2w)和青山組(K1q)火山碎屑巖地層;F1斷裂東側地區(qū)則以太古界—下元古界膠東群(Ar—Pt)為主、沿F1斷裂局部有花崗巖分布。復雜的地質構造致使區(qū)內基巖頂面埋深差異明顯、最淺處只有14m左右、最深處可達400m。

        1.2淺層地震勘探設備與采集參數

        現場資料采集采用美國SI公司生產的S-Land全數字化地震儀二套、道數分別為120道和196道、該儀器可支持更多道數擴展。該設備采用24位Δ-Σ模數轉換技術、具有高信噪比、寬頻帶、動態(tài)范圍大的特點。

        震源:采用保定北奧石油物探特種車輛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沙駝牌KZ03型和BV-300型可控震源。KZ03型出力為29.6kN、振動頻率范圍為 6~500Hz;BV-300型出力為176.4kN、振動頻率范圍為 6~160Hz。

        檢波器:日本OYO公司生產的28Hz縱、橫波兩用數字化檢波器。

        野外資料采集時、可控震源掃頻范圍:20~150Hz、持續(xù)時間:8~10s、采用線性掃頻方式。地震儀采樣間隔統一為0.5ms、采樣點數2,048點、記錄長度1,024s。

        針對市區(qū)繁華地段、采用了夜間施工等多項措施、有效提高了原始數據的質量。

        1.3測線布置

        淺層地震勘探測線依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疏到密的原則布置、分控制性勘探和詳勘2個階段。首先在研究區(qū)北部距離F5斷裂地表出露點不遠處布置勘探測線、找出F5斷裂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確定斷點位置、然后依據推測的斷裂走向、自北向南逐次推進、完成控制性勘探。在此基礎上、對研究區(qū)內線距較大的的測線進行加密施工、使得平均測線密度<2km*許漢剛等、2013、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控制性淺層地震勘探專題成果報告。*許漢剛等、2013、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活動斷層淺層地震詳細勘探專題成果報告。。

        鑒于F5斷裂總體走向NNE、淺層地震勘探測線近EW向布置、共施工20條、測線總長約70km、測線位置見圖1、圖中測線號以QL開頭的為控制性測線、以XQL開頭的為詳勘測線。

        1.4觀測系統

        控制性勘探階段、通常勘探測線較長、以斷裂初步定位為主要目標、采用4m、5m道間距、單邊激發(fā)、最小偏移距依據覆蓋層埋深的不同結合擴展排列試驗結果現場確定、通常為36~60m、記錄道數為60道、排列長度272~355m、8~15m炮間距、10次覆蓋觀測系統。

        詳勘階段采用2~4m道間距、單邊激發(fā)、中間不對稱激發(fā)靈活應用、單邊激發(fā)時、最小偏移距36m、記錄道數為60道、排列長度213~272m;中間不對稱激發(fā)(小號30道、大號90道)時、記錄道數為120道、排列長度238m、357m、最小偏移距1m、1.5m、最大偏移距179m、268.5m、6~12m炮間距、10~20次覆蓋觀測系統。

        1.5數據處理

        控制性勘探階段地震數據處理采用GRISYS、CGG、FOCUS等地震反射處理軟件包對比處理、詳細勘探階段數據處理采用FOCUS完成。

        資料處理以獲得 “三高”(即高保真、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剖面為目標、針對原始記錄有效反射信號較強、信噪比較高的特點、突出提高疊加剖面分辨率、尤其注意突出上斷點的可識別性。主要處理模塊包括:靜校正、譜分析、一維帶通濾波、二維傾角濾波、速度分析、正常時差校正(NMO)、共中心點疊加(CMP)、疊后去噪、偏移(必要時)等。

        2 典型斷點處的反射波場特征

        2.1典型斷點記錄分析

        圖2 為典型原始記錄。其中、圖2a是QL2測線典型斷點原始記錄、圖中激發(fā)炮點位于斷點上方??梢钥闯?、1—60記錄號段基巖埋深淺(約17m左右)、覆蓋層內部反射波組不發(fā)育、基巖反射波(TN)雙程旅行時在30ms左右;61—120記錄號段基巖埋深較深(200~350m)、覆蓋層內部反射波組豐富、在180~500ms之間發(fā)育多組反射波組;在400~500ms之間基巖反射波(TN)呈現出明顯的倒轉形態(tài)、說明地層傾角較大。

        圖2 典型斷點原始波場記錄圖Fig. 2 The original wave field records of typical breakpoint of fault.

        圖2b是QL7a測線典型斷點原始記錄、斷點左側基巖頂面埋深約數十米、右側基巖裸露地表、激發(fā)炮點位于斷點左側。 由圖2b可以看出、基巖反射波組1—26道屬正常形態(tài)、在27道附近陡然轉折、在27—45道走時呈現反轉形態(tài)、表明在該段為沿斷層面的上行波、45道附近直達波亦受到斷裂影響、表明上斷點直達近地表。

        圖2c是XQL12測線典型斷點原始記錄、斷點兩側基巖埋深都超過150m。由圖2c可見、反射波與水平成層的正常記錄有明顯不同、斷點處繞射波發(fā)育豐富、反射波組同相軸存在倒轉、交叉現象、斷裂特征清晰可辨。

        2.2典型地震剖面特征分析

        淺層人工地震剖面顯示、在研究區(qū)域內F5斷裂表現出2種不同的斷裂特征。一種為斷陷型斷裂特征、斷裂兩側基巖面埋深差異明顯(研究區(qū)內、最大差異可達300m)、兩側地層發(fā)育也有明顯區(qū)別;另一種為走滑型斷裂特征、斷裂兩側基巖面埋深及地層結構差異雖不明顯、但斷裂帶內基巖面及地層變化明顯、結構復雜。

        圖3(QL2測線)為斷陷型斷裂特征的代表剖面。剖面顯示F5斷裂呈現出斷陷特征、其邊界由東(f5-4)、西(f5-3)2支斷裂組成。f5-3斷裂西側只有基巖頂面反射波組(TN)發(fā)育、約30ms左右;f5-4斷裂東側除發(fā)育基巖頂面反射波組(TN)外、覆蓋層內部發(fā)育多組反射波組(T1、T2、TQ)、TN雙程時約150ms;在f5-3和f5-4斷裂之間、波組發(fā)育豐富、波場繞射特征明顯。斷裂帶內與斷裂帶外側波組發(fā)育特征存在明顯差異。

        f5-3上斷點地表投影在1,011號CDP點(1,515樁號)、f5-4上斷點地表投影在1,324號CDP點(1,985樁號)、斷裂帶寬470m、斷裂帶以西基巖埋深較淺、僅17m;斷裂帶東側基巖埋深穩(wěn)定在130m左右;斷裂帶內部基巖自西向東上抬、呈斜坡狀、埋深150~300m。在疊加時間剖面上(圖3)、自上而下所有可對比的反射波組同相軸均不連續(xù)、斷裂兩側時差明顯、越深處時差越大、反映了F5斷裂具有明顯的多期活動和生長性。

        圖4(QL14測線)為走滑型斷裂特征的代表剖面。圖4a剖面顯示F5斷裂仍呈現出斷陷特征、其邊界由東(f5-12)、中(f5-11)、西(f5-10)3支斷裂組成。f5-10斷裂東側、基巖頂面反射波組(TN)發(fā)育在250ms左右、能量強;f5-12斷裂西側、基巖頂面反射波組(TN)在230ms左右、能量也比較強。整條剖面覆蓋層內部反射波組(T1、T2、T3、TQ)發(fā)育豐富、能量強。在斷裂帶之間、覆蓋層及基巖面變形程度也有明顯差異。沿f5-11變形程度最大、斷裂f5-11可能是斷裂F5的主斷面。f5-12與f5-11之間的介質結構變形程度比f5-10與f5-11弱。

        圖3 QL2測線疊加時間剖面圖Fig. 3 Stacked time section for line QL2.

        圖4 QL14測線疊加時間剖面圖Fig. 4 Stacked time sections for line QL14.a 整條剖面、b 斷點處的詳勘剖面

        圖4a是QL14測線疊加時間剖面、圖4b是斷點上方點距2m的加密測線、測線布設在QL14測線2 310樁號附近、標注為QL14jm。對比圖3 和圖4、雖然F5斷裂帶總體形態(tài)具有一致性、均表現為斷陷特征、但差異在于:1)QL14測線揭示F5斷裂帶寬度明顯變寬、在QL2測線上F5斷裂帶寬度為470m、而QL14測線的帶寬達到2600m左右;2)QL2測線上F5斷裂帶主干斷裂為2條、而QL14測線上主干斷裂有3條、其中、中間1條主干斷裂自上而下不同層位處有一系列斷點繞射波存在、且斷層面明顯較2條邊界斷裂更為復雜多變;3)QL14測線揭示F5斷裂帶內地層受擠壓、牽引等作用形成的構造變形特征表現得更為清晰。

        由加密測線(圖4b)可以進一步看出斷裂的精細結構:30ms左右的T01波組(對應埋深16m的灰黑色淤泥質黏土頂面)不連續(xù);在主干斷裂附近、存在次級斷裂(f5-11a)、與主干斷裂表現出的正斷層性質不同、該斷點表現為逆斷層性質、上斷點則比主干斷裂深。

        3 研究區(qū)F5斷裂特征分析

        圖5 研究區(qū)F5斷裂帶沿線斷點發(fā)育處的典型疊加剖面Fig. 5 Typical stacked time sections for the break points along the fault F5 in the study region.

        圖5 是研究區(qū)內F5斷裂帶沿線斷點發(fā)育處的典型疊加剖面圖、文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1幅斷點附近疊加剖面(給出剖面的測線標注為實線、未給出剖面的測線標注為虛線)、這些剖面較全面地反映了F5斷裂帶的發(fā)育特征及空間展布形態(tài)。通過對比可以看出:

        (1)在地震剖面上、可識別的反射波組同相軸在F5斷裂發(fā)育處均不連續(xù)、表明F5斷裂斷錯了勘探深度范圍內的所有地層、導致地震剖面上相對應的反射波組錯位。

        (2)F5斷裂帶總體上由2條主干斷裂組成、而在QL14和XQL10測線之間、則由3條主干斷裂組成。XQL12測線、QL14測線及QL2測線分別為研究區(qū)F5斷裂帶北段、中段及南段發(fā)育特征的典型剖面、斷裂帶寬度大致在300~500m、2000~2600m及300~500m之間、斷裂帶邊界斷裂由北向南呈相向、相背及相向的發(fā)育特征。

        表1 淺層地震勘探解釋主要斷點參數一覽表

        Table1 Parameters of the main breakpoints of faults by the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測線名稱斷點編號上斷點深度/m基巖視斷距/m視傾向視傾角/(°)斷錯性質歸屬斷裂QL1Af5-1<241)35E75正斷郯廬斷裂帶宿遷段F5斷裂f5-2<241)3~10E75逆斷QL2f5-3<12)280E70正斷f5-4252)50W65正斷QL11f5-8<501)6~17E75正斷f5-9<351)5~15W75正斷QL14f5-10152)120E近直立正斷f5-11352)70W75正斷XQL1f5-31<171)>200E70正斷f5-32<201)40W75正斷XQL2f5-33<101)80W70正斷f5-34<101)60E60正斷XQL4f5-36<251)12E70正斷f5-37<351)10W70正斷XQL5f5-38<101)100W55正斷f5-39<101)3W65逆斷XQL9f5-43<201)48E75深部正斷,淺部有逆斷表現f5-44<201)30W70XQL12f5-472818~30E75或近直立深部正斷,淺部有逆斷表現f5-482515~25W70XQL18f5-493460E近直立深部正斷,淺部有逆斷表現f5-502378W80

        注1)對于F5這樣的活動斷裂、上斷點埋深較淺、甚至接近地表、受控制性人工地震勘探工作任務和方法本身精度、分辨率的影響、地震勘探確定的上斷點位置通常較實際的上斷點位置更深、準確的上斷點埋深必須通過鉆孔聯合剖面和槽探工作確定。

        2)f5-3斷點的上斷點埋深是在地震資料解釋的基礎上綜合斷點上方的槽探剖面確定的;f5-4、f5-10、f5-11斷點的上斷點埋深是在地震資料解釋的基礎上綜合斷點上方的鉆孔聯合剖面確定的。

        (3)F5斷裂帶2條邊界斷裂的傾向、形態(tài)多變。QL7a測線以北、QL1a、QL2和XQL1測線的F5斷裂帶位于隆起的東緣、西側為上白堊統王氏組(K2w)或上新統宿遷組(N2s)露頭區(qū)、東側覆蓋層較厚;XQL2和XQL5測線則與上述測線形態(tài)相反、西側覆蓋層較厚、東側為王氏組(K2w)或宿遷組(N2s)露頭區(qū)、F5斷裂帶位于隆起的西緣。QL7a測線以南、各條測線疊加剖面上F5斷裂帶具有獨特的東、西邊界相向而傾、中間為斷陷深凹的特征。

        (4)疊加時間剖面顯示、F5斷裂帶外的反射波組同相軸大多呈近水平狀、而帶內則大多呈單斜或弧形、反映了帶內地層明顯受到擠壓和牽引等構造影響。

        (5)F5斷裂在XQL12至QL9測線之間呈右階排列、階區(qū)位于QL35至QL14測線之間。在右階右旋階區(qū)部位、形成了以三棵樹為中心的拉分盆地、該拉分盆地控制了上新世以來所有地層的沉積厚度、這一認識一方面可以從F5斷裂帶附近的N+Q等深線得以印證(圖1)、另一方面也可以從鉆孔聯合剖面結果看出、根據QL14測線鉆孔聯合剖面解釋結果、f5-11斷點上方的全新統厚度達到23m、而凹陷外的鄰區(qū)不足10m、這一點亦可作為F5斷裂帶全新世活動的證據之一。

        4 鉆孔聯合剖面探測

        在淺層地震勘探多方法聯合勘探給出F5斷裂帶空間位置、上斷點埋深、初步活動性評價的基礎上、為驗證淺層地震勘探結果的準確性、深入研究F5斷裂的最新活動時代、活動習性、取得斷裂活動的定量數據(方盛明等、2002)、有針對性地布設了4條跨斷層鉆孔聯合剖面、分別位于QL2測線的1,475~1,545樁號、1,920~2,020樁號和QL14測線的5,670~5,760樁號、6,630~6,720樁號、剖面中心分別對應QL2測線f5-3、f5-4斷點和QL14測線f5-11、f5-12斷點、剖面長度為70~100m、每個剖面由6~8個孔組成、鉆孔施工、巖心編錄描述、層位對比和斷裂解釋嚴格按照DB/T 15-2009《活動斷層探測》的要求進行。

        鉆孔聯合剖面揭示的4個斷點位置與淺層地震解釋結果最大水平誤差僅8m、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證明了淺層地震勘探在覆蓋區(qū)對于活動斷層探測的可靠性。淺層地震解釋的4個上斷點中的3個(f5-4、f5-11、f5-12)埋深與鉆孔聯合剖面揭示的深度一致;1個斷點(f5-3)經探槽開挖上斷點直達(或接近)地表、與淺層地震解釋結果差異較大。造成較大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該斷點西側基巖較淺、地層單一、可對比反射波組不發(fā)育。淺層地震勘探解釋斷點與鉆孔聯合剖面揭示結果對比見表2。

        表2 淺層地震勘探解釋斷點與鉆孔聯合剖面揭示結果對比*冉勇康等、2014、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目標斷層晚第四紀活動性鑒定專題成果報告。

        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faults identified by the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s and the boreholes of composite drilling section

        測線編號斷點編號淺層地震判斷鉆孔聯合剖面揭示活動時代 斷點位置(樁號)/m上斷點埋深/m斷點位置(樁號)/m上斷點埋深/mQL2f5-31512<201515<0.3*Q4f5-4158525198421Q3QL14f5-11571223571716Q4f5-12668040668835Q3

        注*鉆孔聯合剖面在鋪設路面上施工、揭示的上斷點埋深是3.5m;在此基礎上、臨近農田開挖了EW向探槽、結果顯示南壁斷至地表、北壁斷點上方覆蓋0.3m的坡積物。

        本文重點介紹了QL14測線上實施的LP1鉆孔聯合剖面。圖6 是QL14測線、QL14JM測線和LP1鉆孔聯合剖面位置圖、圖7 是LP1鉆孔聯合剖面地質解釋圖。

        圖6 淺層地震勘探測線和鉆孔聯合剖面位置圖Fig. 6 The location of shallow seismic survey line and boreholes of composite drilling section.

        圖7 LP1鉆孔聯合剖面地質解釋圖Fig. 7 The composite drilling geological section of LP1.

        從圖7 可以清楚地看出,層⑨含鈣質結核黏土頂面及其以上地層連續(xù)、未見明顯斷錯;斷層斷錯了層⑧灰黑色淤泥質黏土及以下地層、6號孔層⑧19.7m處14C年齡為(5 966±30)a、3號孔層⑧21.3m處14C年齡為(6387±47)a、據此可以判定斷層的最新活動時代為全新世、性質為近直立的正斷層。上斷點附近層⑧頂面斷層兩側的位錯在1.0m左右、往下作為 “標志層”的二套中、細砂層被明顯斷錯、層④頂面斷距為2.4m、而層②頂面斷距達12.0m、總體呈現出越往深部斷距越大的生長斷層特性。

        QL14JM測線疊加剖面(圖4)上、T01反射波組系層⑧淤泥質黏土底面反射波、斷層兩側同相軸時差雖然不大、但連續(xù)性較差、斷裂特征清楚;T1反射波組系層②中、細砂底面反射波、斷層兩側同相軸時差在15ms左右、對應斷距12.0m、較好地反映了鉆孔聯合剖面揭示的地層特征。

        5 結論

        通過對20條淺層地震勘探剖面對比分析研究、解釋、結合鉆孔聯合剖面探測結果、為宿遷市南部覆蓋區(qū)F5斷裂的存在、確切位置及最新活動時代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取得以下幾點新認識:

        (1)F5斷裂發(fā)育并未終止于環(huán)城南路附近、而是繼續(xù)向南延伸、貫穿整個研究區(qū)。自北向南沿嶂山東、井頭、幸福路、三棵樹、埠子鎮(zhèn)至龍河東、區(qū)內控制長度36km、較前人認識的F5斷裂南延了20km以上。

        (2)在淺部、F5斷裂并非前人認識的1條斷裂、而是由2條主干斷裂組成的斷裂帶。斷裂帶的東、西2條邊界斷裂大多相向而傾、傾角通常>70°;LP1鉆孔聯合剖面顯示、西邊界斷裂為全新世活動斷裂;東邊界斷裂依據疊加剖面上的斷錯同相軸推斷為晚更新世活動斷裂。

        (3)F5斷裂在三棵樹附近呈右階排列、階區(qū)長度約6km、寬度約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紀以來地層的沉積厚度。

        致謝中國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江蘇省地震局和宿遷市地震局等單位的專家和同仁對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的實施方案編制、資料處理和解釋、鉆孔聯合剖面和槽探解釋、結果審定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謝!同時感謝審稿專家對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晁洪太、李家靈、崔昭文、等. 1994. 郯廬斷裂帶中段全新世活斷層的幾何結構與分段[M].見:活動斷裂研究(3). 北京:地震出版社. 180—l90.

        CHAO Hong-tai、LI Jia-ling、CUI Zhao-wen、etal. 1994. Geometry and segmentation of the Holocene fault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M]. In: Research on Active Fault in China(3). 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 180—l90(in Chinese).

        晁洪太、李家靈、崔昭文、等. 1997a. 郯廬斷裂帶濰坊—嘉山段全新世活斷層的活動方式與發(fā)震模式 [J]. 地震研究、20(4): 218—226.

        CHAO Hong-tai、LI Jia-ling、CUI Zhao-wen、etal. 1997a. Mode of motion of the Holocene fault zone in Weifang-Jiasha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earthquake-generating model [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20(4): 218—226(in Chinese).

        CHAO Hong-tai、LI Jia-ling、CUI Zhao-wen、etal. 1997b. Discussion on sev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M=8.5)[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15(4): 18—25(in Chinese).

        方盛明、張先康、劉保金、等. 2002. 探測大城市活斷層的地球物理方法 [J]. 地震地質,24(4): 606— 613.

        FANG Sheng-ming、ZHANG Xian-kang、LIU Bao-jin、etal. 2002. Geophysical method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urban active faults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24(4): 606— 613(in Chinese).

        方仲景、丁夢林、向宏發(fā)、等. 1986. 郯廬斷裂帶基本特征 [J]. 科學通報、31(1): 52—55.

        FANG Zhong-jing、DING Meng-lin、XIANG Hong-fa、etal. 1986. Basal characteristics of Tanlu fault zone [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1(1): 52—55(in Chinese).

        方仲景、丁夢林、向宏發(fā)、等. 1987. 郯廬斷裂帶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FANG Zhong-jing、DING Meng-lin、XIANG Hong-fa、etal. 1987. The Tanlu Fault Zone [M]. 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高維明、鄭朗蓀、李家靈、等. 1988. 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的發(fā)震構造 [J]. 中國地震、4(3): 9—15.

        GAO Wei-ming、ZHENG Lang-sun、LI Jia-ling、etal. 1988.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M=8.5)[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4(3): 9—15(in Chinese).

        李家靈、晁洪太、崔昭文、等. 1991. 郯廬斷裂帶郯城—新沂段活斷層研究[M]. 見:活動斷裂研究(1). 北京:地震出版社.

        LI Jia-ling、CHAO Hong-tai、CUI Zhao-wen、etal. 1991. Research on active fault in Tancheng-Xinyi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 [M]. In: Research on Active Fault in China(1). 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李家靈、晁洪太、崔昭文、等. 1994a. 郯廬活斷層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險性分析 [J]. 地震地質,16(2):121—126.

        LI Jia-ling、CHAO Hong-tai、Cui Zhao-wen、etal. 1994a. Segmentation of active fault along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evalu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risk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16(2): 121—126(in Chinese).

        李家靈、晁洪太、崔昭文、等. 1994b. 1668年郯城8.5級地震斷層及其破裂機制 [J]. 地震地質,16(3): 229—237.

        LI Jia-ling、CHAO Hong-tai、CUI Zhao-wen、etal. 1994b.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M=8.5)and its fracture mechanism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16(3): 229—237(in Chinese).

        施煒、張岳橋、董樹文. 2003. 郯廬斷裂帶中段第四紀活動及其分段特征 [J]. 地球學報、24(1): 11—18.

        SHI Wei、ZHANG Yue-qiao、DONG Shu-wen. 2003.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segmentation behavior of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J]. Acta Geoscientia Sinica、24(1): 11—18(in Chinese).

        郯廬活動斷裂帶地質填圖課題組. 2013. 郯廬活動斷裂帶地質圖 [CM]. 北京:地震出版社.

        Research Group on Geological Mapping of Tanlu Active Fault Zone. 2013. Geological Map of Tanlu Active Fault Zone [CM]. 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謝瑞征、丁政、朱書俊、等. 1991. 郯廬斷裂帶江蘇及鄰區(qū)第四紀活動特征 [J]. 地震學刊、4: 1—7.

        XIE Rui-zheng、DING Zheng、ZHU Shu-jun、etal. 1991. A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su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J]. Journal of Seismology、4: 1—7(in Chinese).

        Abstract

        The fault F5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ctive faul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Yi-Shu fault zone)、which is located from Weif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Jiashan of Anhui Province、with a length of 360km. It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concern to many geoscientists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But、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re exists biggish indetermination in the accurate position and active ages of the fault F5in Suqian section of Tanlu fault zone. Seismic reflection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technique in present urban active faults detectin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ies of the fault F5in covered terrains、we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survey to the fault with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 and obtained the accurate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F5continues to develop toward south rather than ending at the Huancheng South Road of Suqian City. F5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main faults、which dip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nd almost vertically. Near the Sankeshu town、F5is composed of three faults with right-stepping、forming a small pull-apart basin with length of 6km、width of 2.5km、controlling the deposition of Neogene and Quaternary strata.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composite drilling section and trenching、we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western branch of fault F5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and the eastern branch is a Pleistocene active fault. Our general view is that fault F5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NEW EVIDENCES OF THE HOLOCENE FAULT IN SUQIA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DISCOVERED BY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XU Han-gang1)FAN Xiao-ping1)RAN Yong-kang2)GU Qin-ping1)ZHANG Peng1)LI Li-mei1)ZHAO Qi-guang1)WANG Jin-yan1)

        1)EarthquakeAdministrationofJiangsuProvince、Nanjing210014、China2)InstituteofGeology、ChinaEarthquakeAdministration、Beijing10029、China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Suqian section of Tanlu fault zone、fault F5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3

        2014-09-17收稿、2015-11-09改回。

        宿遷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SQZBTB20110162)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02155)共同資助。

        P315.2

        A

        0253-4967(2016)01-0031-13

        許漢剛、男、1963年生、1983年畢業(yè)于成都地質學院物探系、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球物理勘探及地震地質研究、E-mail: hagnxu@126.com。

        猜你喜歡
        波組郯廬斷點
        心電圖碎裂QRS波對于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心電圖異常J波評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短期預后的價值分析
        基于多源數據的郯廬斷裂帶安徽段遙感解譯及其空間分布特征
        一類無限可能問題的解法
        心電圖碎裂QRS波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縮功能的相關性
        血糖波動對2 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化療效果的影響研究
        主導電回路發(fā)生斷點故障判斷方法探討
        郯廬斷裂帶及兩側地區(qū)強震異常特征分析
        中國地震(2015年1期)2015-11-08 11:11:26
        郯廬斷裂帶金剛石找礦平臺建立
        新生代郯廬斷裂活動在萊州灣地區(qū)的響應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av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 麻豆av毛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久久高清| 亚洲综合图色40p|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一二专区| 日本变态网址中国字幕|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比较有韵味的熟妇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a午夜国产一级黄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v|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蜜|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69精品丰满人妻无码视频a片|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2020| 亚洲av成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 中文字幕亚洲好看有码| 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综合色天天久久| 午夜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久久久|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99福利在线| 人妻风韵犹存av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av黄色在线观看|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 日本不卡的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