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州438000)
理想化認知模型視角下流行語漢英翻譯實證研究
——以《上海日報》2010年buzzwords一欄289個流行語為例
黃婷婷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州438000)
以《上海日報》buzzword欄目中2010年一年間出現(xiàn)和刊登的289個流行語的英譯為研究對象,以理想化認知模型為解讀視角,探討流行語英譯的認知思維操作。結果表明,理想化認知模型解讀下的流行語英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讀者針對流行語本身所建立的CM,結合讀者本身的背景知識和想象力,通過心理加工,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流行語中存在的意象圖示,隱喻映射和轉喻映射等認知語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流行語英譯的語言使用本質。
ICM;認知模型;流行語;英譯
以客觀主義哲學為基礎的語言學理論在解釋模糊的語言結構時,特別是對邊緣語言形式,如:流行語、獨白、詩歌,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而以體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理論,由于其概念化的特征,更能現(xiàn)實地揭示出語言使用ICM的本質。[1]ICM指導下的流行語英譯,其創(chuàng)新性體現(xiàn)在可以通過轉喻和隱喻原則將具體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上。流行語的語言不同于平時的日常對話語言那么通俗、易懂,而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讀者在理解時,會根據(jù)流行語詞匯本身建立CM(認知模型),結合背景知識和想像力,通過感覺、知覺、表象的心理加工,將已知和未知信息進行“搭橋”操作,體會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情感表達。
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簡稱ICM)是Lakoff在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中提出的認知理論術語。Lakoff認為,ICM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做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許多CM上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型結構,具有格式塔形性質。理想化認知模型Lakoff提出轉喻相鄰性是通過理想化認知模型實現(xiàn)的,每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都是一個有內在結構的復合體,一個完形,其內在結構一般為下述四種:[2](1)命題結構(Propositional Structure);(2)意象圖示結構;(3)隱喻投射;(4)轉喻投射(Metonymic Mapping)。
以往對流行語的翻譯多從對流行語本身特點分析,把流行語分成:單音素詞;派生詞;舊詞新意;杜撰的新詞;音譯詞;外來詞;新意輻射;詞性轉變等,進而從翻譯的結果歸類流行語的翻譯手法及策略:直譯法;釋義法;回譯;同義表達套用法;類推法;借用對應的英語詞綴;意譯法;首字母縮寫等。而本文則在ICM指導下探討流行語英譯,其創(chuàng)新性體現(xiàn)在解讀譯者翻譯時的思維運作,再現(xiàn)譯者的翻譯思維過程,探究譯者是如何讓譯語讀者最大程度地認知源語表達的內涵。
漢語流行語的翻譯,首先,要使英譯流行語符合英語世界受眾的心理世界,包括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其次,要使英譯流行語符合英語社會的規(guī)范要求,為譯入語受眾所接受。最后,要使英譯流行語順應交際的時空物理世界,以便找到適合的語用照應關系,更好地傳遞信息。為更好解讀流行語英譯的認知過程,充分利用ICM的理論,研究作出以下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中涉及的對象全部選自于《上海日報》buzzword欄目中最新前沿詞,由于《上海日報》每年每月都在更新buzzword欄目的流行語,因此該報涉及的流行語不但數(shù)量較多而且種類復雜,出于研究者時間、精力、能力所及,本研究共耗時20周,研究對象僅是節(jié)選2010年一年間出現(xiàn)和刊登的289個流行語。
(二)研究內容與步驟 從認知語言學學科角度中的ICM認知模型解讀《上海日報》buzzword欄目中2010年一年間出現(xiàn)和刊登的289個流行語的英譯。研究共分5階段,第一階段梳理流行語及其翻譯的背景知識,從認知語言學的ICM研究流行語英譯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和論文的整體框架;第二階段為文獻綜述,分別探討了流行語的界定、源起、特征、形成類型和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CM 和ICM的界定、特征,語言形成的認知過程和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tài);第三階段為方法論,定位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分類等;第四階段從ICM及其四原則的角度探討了流行語的英譯問題,重點介紹了流行語英譯的認知語言學的過程和其翻譯的認知考辨;第五階段是對本研究的結語和總結,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等。
(三)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對289個流行語進行歸類,即命題結構、意象圖示結構、隱喻投射、轉喻投射。結合四個方面各自特征和流行語的翻譯特點,主要從認知角度探討每個詞語翻譯的認知操作,配以流行語實例,形象圖解流行語翻譯認知規(guī)律。由于諸多原因,雖對每一個流行語歸類,但可能存在不妥當之處。數(shù)據(jù)分析的過程經由4位翻譯方面具有實戰(zhàn)經驗的老師論證,分析出優(yōu)缺點,歸納總結出結果,切實找出最適合實例詞語的翻譯解讀方法。
(一)命題結構視角下的流行語漢英翻譯命題結構是指由具備諸種特性的諸成分以及表達成分之間的諸種關系組成的結構[3],王文斌(2004)認為命題結構是對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作出判斷的心理表征。[4]Lakoff也指出,CM中的命題特征與關系可以用來解釋命題結構。命題結構有判斷和事實反射特征,這種判斷和映射無須借助任何想象方式表達。任何一個CM都包含命題和結構。命題就是本體或實體,一個基本概念存在于人的認知系統(tǒng)里,在認知知識體系里,這些命題并不是毫無關聯(lián)而是具有邏輯關系,亦稱之為結構。命題像一個倉庫,命題映射外部事物,遇到需用語義聯(lián)想才能理解的文本,相關命題就被激活,進而認知新知識。當其中一個命題被放入一個特定語境中,其余的命題結構隨即被激活,換句話說,一個單詞或短語可以激活一整套與之相關的概念結構。
Ma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marriage?
Woman:We are considering certificate-only marriage(裸婚).
在這個對話里出現(xiàn)一個流行語“裸婚”,其對應的英譯是“certificate-only marriage”,該單詞單純從字面很想它的實際意義,漢字“裸”意思是“露出”“沒有遮蓋”,現(xiàn)代多用其引申義和比喻義,“沒有裝飾、外物或附加條件”,“裸”和“婚”,分別是兩個命題,前者可以激活CM1(沒有遮蓋),CM2(沒有裝飾)和CMn,后者“婚”可以激活CM1(愛情),CM2(求婚)和CMn,兩者構筑一個命題結構“裸婚”,其可以翻譯成,“naked marriage”,“l(fā)ove match”,“flat marriage”,“marriage in the nude”,“marriage of have-nots”,“underdog marriage”,“certificate marriage”,“nothing-but-certificate marriage”,“certificateonly marriage”,《上海日報》選擇該詞的翻譯為“certificate-only marriage”,流行語“裸婚”真正的含義是省卻物質,凸顯愛情,“certificate-only marriage”更能表達除了一紙證書,別無他求的婚姻心理。其他可以用命題結構解釋的流行語詳見附錄。
(二)意象圖示結構視角下的流行語漢英翻譯
意象圖式結構是指在大多情況下人類對空間的經驗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概念一般借助意象-圖式而建構起來的心理表征,如容器、出發(fā)地-路徑-目標、部分-整體、中心-邊緣、上-下、前-后等。[2]文旭(2002)認為,意象圖式結構是認知語義學中最重要的語義結構,是最基本的意義載體。意象圖式描寫語言形式,概念原型則用來描寫典型的特征。[5]認知語義學認為,意象圖式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對生活經驗實行概念化,不同經驗概念化的編碼反映了人類心智里語義的曲折變化。要理解和認知復雜的概念如流行語須依賴意象圖式。Cook(1989:23-24)指出圖式是已經儲存在大腦里的知識式背景知識。大腦里有各式各樣的圖式,圖式之間各自獨立,認知系統(tǒng)需要認知新事物時,關聯(lián)的圖式被語義聯(lián)結激活搭橋。[6]
Sensation→perception→images→image schemas
流行語“孩奴”“節(jié)奴”的英譯是“children slave”和“festival slave”,那么翻譯和理解類似的詞“×奴”,該詞的意象圖式理解如下:
試著去理解“孩奴”的英譯“children slave”,需借助認知世界激活正確的意象和相關的CM、ICM。CM1是“children”,CM2是“slave”,在文本處理過程中,CM1和CM2,及相關聯(lián)的ICM等一系列的圖式從認知系統(tǒng)中跳出來,諸如生育,養(yǎng)育,教育,奴隸,奴役等,進而演變“Man slaved by children”。其他流行語,如yearly spend-all(年清族),bowl chasers(嫁碗族),bottle cap thieves(揭蓋族),stockpile clan(海豚族),office dwellers(賴班族),ads-on-cars clan(甲客族),拜金女(material girl),無鹽女(ugly-but-virtuous woman),三隱女(cover-up woman),森女(mori girl),這些流行語的英譯除了借助意象圖式,有時還要借助注解或釋文完成。
(三)隱喻投射視角下的流行語漢英翻譯 隱喻結構是將始源域的ICM映射到目標域中的對應結構上。[2]隱喻結構是將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上的心理表征,借此達到表達或解讀目標域的目的。始源域是已知的或熟悉的具體事物,目標域是指陌生的或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通過隱喻結構,在映射過程中只是一種媒介,幫助我們在個人的經驗和因經驗形成的新概念去感知、習得新知識。概念是隱喻的基礎。通常,隱喻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熟知化。流行語的英譯是對詞語本省雙域的整合,最終出現(xiàn)一個浮現(xiàn)結構,下面以流行語“bowl chaser”為例。
鐵飯碗是一個隱喻,bowl chaser是指女人要嫁給一個從事“鐵飯碗”職業(yè)的男人,從上面的隱喻映射就可以理解“嫁碗族”的英譯。再比如“火”字的隱喻結構可以理解為:
Fire
(四)轉喻投射視角下的流行語漢英翻譯 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認知活動。在某些程度上,認知語言學提供一種解釋轉喻現(xiàn)象的新視角,Lakoff&Johnson不是把轉喻視作一種修辭手法而是概念化的心智結構,他們進一步指出隱喻和轉喻是人們使用的兩種心理策略。在經驗基礎上,轉喻在認知域中是一種概念化的映射,即兩種參量:始源域與目標域的關系和始源域與目標域的映射。對于第一種參量,轉喻是基于域和子域的基礎上的,主要的認知域就是域矩陣。轉喻的一種就是始源域對目標域的子域。
Laohuangniu老黃牛(Irresponsible person)will not come this morning.
老黃牛是Irresponsible person的子域,老黃牛到目標域Irresponsible person不是直接的。轉喻的第二種類型是目標域對始源域的子域。
She is more often than not fond of Baokuan爆款(best-selling,hot cake).
爆款是指在目標域中一種或多種商品銷量很好。在這里爆款是best seller子yu的矩陣。
流行語Parke(帕克)最初的意思是指倡導低碳生活、使用手帕而摒棄一次性餐巾紙的人。它的翻譯parke原本就是手帕,但經過轉喻投射后,該詞從本意映射到使用該物品的人群。它的始源域是手帕而目標域中的一個子域是使用手帕的人。該詞目標域的子域還可以手帕設計運動及綠色消費者。所有目標域的子域都有一個共同的ICM,被同一個language carrier承載,即是handkerchief advocator.其他流行語如canbaobao(蠶寶寶),handicapped people,fenhongli(粉紅力)pink generation,madasao(馬大嫂)house chore-doer等等。
本研究從ICM的四個方面嘗試探討流行語的漢英翻譯,由于認知語言學在國內的發(fā)展剛剛處于起步階段,認知語言學作為新的語言學研究方法,也處于初始階段,缺乏整齊劃一的分析模式,對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思想的理解認識可能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或者誤區(qū)。其次,本研究只是嘗試著從ICM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翻譯,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來解釋各種復雜的翻譯現(xiàn)象,從而更好地揭示流行語翻譯的本質。但是研究者本身的體驗哲學、認知語言學、語義學、心理學知識的欠缺和不足是本研究中最突出的一個困難。最后,對流行語翻譯的ICM角度探討也是嘗試性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研究者尚未意識到的諸多不妥和需改正之處。
[1]陳建生.理想化認知模型與詩歌語篇連貫[J].外國語文,2009,(01).
[2]Lakoff G.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Evens,v.&M.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Cienki,A.“Frames,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and domains”.In Geeraerts,D.&H,2007.Cuyckens(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eity Press,170-187.
[4]王文斌,姚俊.漢英隱喻習語ICM和CB的認知對比考察—以漢語的四字格隱喻習語為基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5).
[5]文旭.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6]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責任編輯 張吉兵
H315.9
A
1003-8078(2016)02-0075-04
2015-11-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2.20
黃婷婷(1985-),女,河南信陽人,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黃岡師范學院2014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02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