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 陳保成
[摘要]目的:比較應用微螺釘種植體和口外弓支抗矯治成人安氏Ⅱ類1分類錯頜畸形的臨床效果。方法:將30例成人安氏Ⅱ類1分類錯頜畸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分別采用微螺釘種植體支抗和口外弓支抗結合直絲弓技術矯治,分析治療前后頭影測量指標的變化和正畸療程的差異。結果:實驗組的0J、UI-SN、UI-NA和U6-Ptm治療前后的變化較對照組明顯,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正畸療程平均為(19.35±1.29)個月,對照組平均為(24.02±1.21)個月,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口外弓支抗,微螺釘種植體支抗能更好地保護磨牙支抗,縮短正畸療程,更有效地改善成人安氏Ⅱ類1分類錯頜畸形患者的面型凸度及覆頜覆蓋關系。
[關鍵詞]微螺釘種植體;口外弓;支抗;安氏Ⅱ類1分類;頭影測量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6)06-0090-02
安氏II類1分類錯頜是常見的錯頜畸形,正畸治療時為改善患者前牙的覆頜覆蓋關系,通常需要拔除雙側上頜前磨牙,盡量內收上頜前牙。為了有效利用拔牙間隙,防止上頜磨牙前移,正畸過程中需要加強支抗。以往在臨床上常使用口外弓來增強支抗,但口外弓需要患者配合使用且舒適性差,因此,其對支抗的控制效果不穩(wěn)定,難以滿足安氏II類1分類錯頜對強支抗的需求。近年來,微螺釘種植體作為一種增強支抗的有效方法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其操作簡單,可以提供高效穩(wěn)定的支抗力。同時,克服了傳統(tǒng)支抗的不足,在患者合作度和治療效果方面也較其它支抗形式有較大的優(yōu)勢,使采用傳統(tǒng)支抗方法矯正較困難的畸形變得簡單容易。本研究比較微螺釘種植體和口外弓兩種支抗方法在成人安氏II類1分類錯頜畸形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中選擇支抗方法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筆者科室就診的安氏Ⅱ類1分類錯頜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8~30歲,平均年齡26歲。納入標準:①上頜前突,開唇露齒,側貌突;②骨性II類面型,尖牙和磨牙為遠中關系;③拔牙模式為上頜拔除2個第一前磨牙,下頜拔除2個第二前磨牙或不拔牙;④牙周狀況良好,無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治療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5例,使用微螺釘種植體增強支抗;對照組:15例,使用口外弓和上頜橫腭桿增強支抗。所有患者均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按常規(guī)步驟排齊和整平牙列后,上下頜使用0.48mm×0.64mm(0.019英寸×0.025英寸)不銹鋼方絲準備滑動法整體內收前牙,關閉拔牙間隙。
1.2方法:實驗組使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必蘭公司,法國)局部浸潤麻醉,在兩側上頜第二前磨牙與第一磨牙牙根之間的頰側牙槽嵴上植入自攻型微螺釘種植體(Ormco公司,美國),釘長8mm,直徑1.4mm,2~4周后開始加力。在0.019英寸×0.025英寸不銹鋼方絲上兩側上頜側切牙遠中位置放置牽引鉤。種植體和牽引鉤間采用彈性牽引滑動內收前牙,每側內收力值150g,每月加力1次,直至前牙建立良好的覆頜覆蓋關系,拔牙間隙關閉后,取出種植體。對照組上頜兩側第一磨牙置帶環(huán),口內橫腭桿和頭帽口外弓(杭州新亞齒科材料有限公司)聯(lián)合牽引增強支抗,每側口外牽引力為200~300g,每天佩戴10~12h,口內采用彈性牽引在上頜側切牙遠中和第一磨牙帶環(huán)頰面管拉鉤牽引。
1.3頭影測量分析:30例患者在正畸治療前后均拍攝頭顱側位片并進行相關頭影測量分析和模型分析。頭影測量項目包括:上齒槽座角(SNA)、上中切牙長軸與前顱底平面夾角(U1-SN)、上中切牙點至鼻根點與上齒槽座點連線的距離(U1-NA)和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溝點與翼上頜裂點在腭平面垂足間距(U6-Ptm)。模型測量:測量治療前后模型的覆蓋(OJ)。頭顱側位片的頭影測量分析和模型測量均由同一人進行操作完成,測量3次,取均值。
1.4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后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用t檢驗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正畸治療前后x線頭影測量項目和正畸療程的差值,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正畸療程比較:實驗組的正畸療程平均是(19.35±1.29)個月,對照組的正畸療程平均是(24.02±1.21)個月,實驗組的平均療程小于對照組的平均療程,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頭影測量結果比較:兩組正畸治療前后頭影測量結果見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覆蓋、U1-NA距、U1-SN角和U6-ptm距在治療前后均有明顯改善,但實驗組治療前后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SNA角治療前后差值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安氏II類1分類錯頜在成人中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上頜骨或上牙列相對前突或下頜骨或下牙列相對后縮,前牙常表現為深覆蓋。此類錯頜畸形的治療目標是減少前牙的覆蓋和覆頜,糾正磨牙關系,改善患者前突側貌。因此,治療過程中對上頜磨牙支抗的控制是矯治成功的關鍵因素,其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最終的治療效果。以往,臨床上經常使用口外弓來增強支抗,減少上磨牙的前移。但是,患者佩戴口外弓存在著影響美觀、活動不便,甚至可能造成意外傷害等問題,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如果患者的依從性較差,正畸過程中就會出現支抗的喪失,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微型種植體支抗系統(tǒng)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舒適、簡便且高效的支抗系統(tǒng),有利于牙齒在矢狀向和垂直向上的控制。微螺釘種植體直接以堅硬的骨骼作為支抗力的承受者,可以提供穩(wěn)定且高效的支抗力,治療過程中后牙的矢狀位置基本不動,使拔牙間隙最大限度為前牙內收所用,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面型的凸度。
本研究將微螺釘種植體支抗與口外弓增強支抗進行比較,研究顯示患者前牙覆蓋改善明顯優(yōu)于口外弓增強支抗,其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頜中切牙斜度以及突度改善優(yōu)于口外弓組,磨牙近中移動的距離低于口外弓組,其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微螺釘種植體組患者的正畸療程平均為(19.35±1.29)個月,較口外弓組患者的平均正畸療程(24.02±1.21)個月顯著縮短。本研究結果顯示,微螺釘種植釘組和口外弓組的SNA角即上頜基骨的位置治療前后的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研究認為是由于成人患者生長發(fā)育基本停止,種植體支抗和口外弓支抗對其治療前后上頜骨的矢狀向位置變化影響不大。
微螺釘種植支抗可以彌補傳統(tǒng)支抗效果的不足及口外弓支抗患者感到不適的缺點,為矯治提供絕對的支抗,植入和取出簡便、微創(chuàng)、舒適,不依賴患者配合,有利于口腔衛(wèi)生的維護,縮短整個療程,節(jié)約時間。綜上所述,應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安氏II類1分類錯頜畸形,與口外弓增強支抗相比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能夠實現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