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
毛澤東忌日將近,一臺即將在悉尼和墨爾本舉行的相關商業(yè)演出,正在澳大利亞華人社會引起巨大爭論。主流英文媒體也紛紛大篇幅進行報道,將此與近期熱炒的華人政治捐款、中澳關系生變等一鍋燴制。
對于毛的功過,中國執(zhí)政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定論。這不僅是總結歷史、資治通鑒,更是面向未來、輕裝前進,為改革開放“排雷”。此后的三十多年,相關的爭議并非沒有起伏,且起伏的軌跡與經(jīng)濟景氣的軌跡似乎頗有關聯(lián),但幅度并不大。近年來,此類爭議才開始趨向激烈,這無疑是當下中國進入改革攻堅期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多元化,包括利益多元化和言論多元化的體現(xiàn)。無論“擁毛”還是“反毛”的輿論,其共同特點都是有著強烈的情緒化色彩。其實,爭議焦點并非真的在于毛的功過,而是借毛說事、借題發(fā)揮,這是一種相當傳統(tǒng)的中國式爭論。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三十多年來“XX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套路也形成了強大的慣性,左右兩邊都有人將毛澤東視為巨大的IP資源,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市場開發(fā),以收獲各種不同的利益。這無疑進一步導致了“毛爭論”的復雜化。
相較國內(nèi)更為復雜的是,唐人街的政治傾向一貫曖昧混沌。一些逢共必反、逢中必反的同胞,或許曾經(jīng)就是體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所得不菲;一些紅歌不離口、紅旗不離手的同胞,或許當年正是靠反共、反中獲得的綠卡。他們當然并非政治“無間道”的高層次玩家,無非是基于現(xiàn)實主義和機會主義的短線操盤手而已。在他們看來,政治符號無非是特殊的市場符號,“主義”則無非是另類的生意而已。
澳洲華社當下的“毛爭論”,不僅僅是中國國內(nèi)“毛爭論”的外溢,其危害可能遠遠超越政治與市場的跨界糾纏,加劇華社的無謂撕裂。作為澳大利亞的最早建設者和開發(fā)者之一,華人迄今無法獲得相應的話語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而“毛爭論”加劇了這一內(nèi)訌。至于主流英文媒體的“來勁”,或許真的是出于天真,將此類爭議當作華社的政治分歧和八卦故事;或許是假裝天真,正好借此“以華制華”,打壓華人剛剛凝聚起來的參政熱情。
歷史的確是面鏡子,但也往往容易成為一個陷阱。一如祖籍國中國一樣,澳洲華人求生存、求發(fā)展的道路還十分漫長,沒有任何資本去無謂地糾纏一些永遠無解的歷史難題。向前看,向前走,這不僅考驗著一個族群的胸懷,也考驗著一個族群的眼光與定力?!?/p>
(作者是澳大利亞華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