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福犖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體育部,廣東 廣州 510520)
2016羽毛球亞錦賽男單比賽技術對比分析
——以諶龍VS李宗偉決賽和林丹VS李宗偉半決賽為例
邊福犖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體育部,廣東 廣州 510520)
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錄像觀察法等對2016年亞錦賽目前世界排名前三的運動員的比賽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林丹、諶龍和李宗偉的發(fā)球、前場、中場以及后場的各項技術進行了對比,找出三人之間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為中國羽毛球的發(fā)展提供一點借鑒。
亞錦賽;林丹;諶龍;李宗偉;技術分析
2016 亞洲羽毛球錦標賽迎來舉世矚目的林李大戰(zhàn)精彩盛演,這也是林丹和李宗偉在國際賽場的第 35次交鋒,林丹以 25勝 10負占得明顯優(yōu)勢,但在最近的中國羽毛球公開賽上,李宗偉2比1擊敗林丹。作為2號種子、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在本屆亞錦賽中以 2-1擊敗排名林丹,與世界排名第一的諶龍爭奪冠軍,在激戰(zhàn)了1小時22分鐘后,李宗偉以2比1奪冠,這是他第二次奪取亞錦賽冠軍。
1.1 研究對象
以 2016年亞洲羽毛球錦標賽林丹、諶龍及李宗偉的比賽為研究對象,結合半決賽和決賽的比賽數據進行分析。三名運動員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三名運動員的基本情況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山西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各種體育報刊了解相關羽毛球賽事的解說和分析,然后在中國知網查閱有關羽毛球技術分析和比賽的論文。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反復觀看比賽錄像,查閱林丹與李宗偉的比賽錄像,對三人的比賽進行技術分析,推敲每一局諶龍與李宗偉比賽的得分和失誤情況。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
利用現有的數據進行歸納,并結合之前的林李大戰(zhàn)的數據,對林丹和諶龍在決賽中的得失數據進行對比和科學的分析。
2.1 李宗偉、林丹和諶龍發(fā)球技戰(zhàn)術對比分析
發(fā)球技術和接發(fā)球技術是羽毛球比賽的開始,也是羽毛球比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個高質量的發(fā)球時獲得比賽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羽毛球技術中的一個最基本的技術之一,合理的利用發(fā)球規(guī)則是獲得比賽勝利的重要法寶,羽毛球的發(fā)球技術的好壞是衡量一個運動員水平的重要測量手段和方法,單打比賽中,發(fā)球分為正手網前發(fā)小球、正手發(fā)平高球技術、正手發(fā)高遠球技術、反手發(fā)網前小球、反手發(fā)平高球和反手發(fā)平射球,不論是哪種發(fā)球都應該建立在合理的比賽規(guī)則中才能促進比賽的最大利益化,合理的發(fā)球技術也是羽毛球比賽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表2 三名運動員發(fā)球技術比較
表2的數據充分說明,三名運動員的發(fā)球水平基本一致,發(fā)球以反手網前最多,占到了發(fā)球總數的80%,說明網球小球,尤其是反手網前小球的技術是男子單打運動員常使用的一項基本技術,也是決定比賽走勢的基本要素,反手平高球和反手平射球的使用比較少,這類發(fā)球主要是偷襲和變換發(fā)球節(jié)奏和比賽節(jié)奏時使用,只占到了發(fā)球總數的20%,正手平高球和平射球基本不使用。
2.2 李宗偉、林丹與諶龍前場技術統(tǒng)計對比分析
表3 三名運動員前場技術比較
表3結果顯示,前場技術的搓放球使用較多,得分效果非常不錯,勾小球技術需要較為細膩的手感和技術才能取得勝利,撲球、挑球的使用也比較多,因為羽毛球這個運動就是一個四方運動,是場內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過程,最后就是推球技術。三位運動員的技能和水平都很高,搓放球技術的使用林丹和諶龍比李宗偉高,但從得分效果來看,三人基本一致,說明爭斗網前球主要是搓放球的控制,加強網前技術的訓練尤其是搓放球的技術,才能在網前爭斗中取得主動權。三位運動員上網的頻次也非常多,頻繁的進行網前搓放球是成功的一半。場均搓放球,林丹56次,每局得分18.39分,占全部得分的 31%;李宗偉 43次,明顯比林丹少,占27.14%,諶龍52次,占27.13%。
2.3 李宗偉、林丹與諶龍中場技術統(tǒng)計對比分析
表4 三名運動員中場技術比較
表4結果顯示,抽球作為中場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得分的重要手段,是比賽中運動員被動情況下的一個防守技術,也是運動員轉防守為進攻的重要方法。中場技術在單打中作為過渡性的手段,合理的使用會得到有效的成績,從表2數據看出,林丹的中場與李總偉比較,各個技術和得分效果不及李宗偉,林丹每局中場得分為1.16分,諶龍得分1.8分,李宗偉的得分是2.1分,中場技術以挑球和抽球技術為主,其他技術結合使用,攻防結合,其中擋球技術占到了得分效率的 56%以上,而抽球技術的使用占到了中場全部技術的60%,李宗偉的各個技術得分效果排名是抽球、挑球、擋球和攔球。
2.4 李宗偉、林丹與諶龍后場技術對比分析
表5 林丹與諶龍后場技術比較
羽毛球的后場技術主要有高遠球技術、平高球技術、披吊球技術、披吊直線球技術、披吊斜線球技術、殺球技術、頭頂殺球技術、頭頂后場進攻技術等,雖然后場技術可概括為高、吊、殺,但是通過轉換以及變化莫測的轉變?yōu)榧夹g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發(fā)展的平臺,也是比賽勝負的關鍵,表5結果顯示,高遠球李宗偉81次、諶龍 79次、林丹 73次,得分的效率以李宗偉的 29.79最高,其次是諶龍和林丹。從李宗偉的后場得分情況來看,擊球次數雖然最多,但是得分的效果確實不高,而相比較于林丹和諶龍,擊球次數都少于李宗偉,但是得分的效果卻是高于李宗偉,說明中國這兩位運動員的技術在后場方面高于李宗偉。
3.1 李宗偉目前的技術發(fā)揮非常好,技術狀態(tài)也很嫻熟,比賽的狀態(tài)非常完美,但李宗偉中場得分沒有林丹和諶龍多。
3.2 諶龍的技術比較全面,身高臂長是一個優(yōu)勢,但必然帶來腳步的靈活性稍差,諶龍的前場技術得分效果不是很明顯,導致了網前技術的爭斗中處于被動。
3.3 林丹隨著年齡的增大,體能和技術的發(fā)揮受到限制,尤其是在比賽的后程,由于體能的不充足,導致技能的發(fā)揮不全面,最終導致在激烈的比賽中難以抗衡。
[1]田張曉.淺析羽毛球發(fā)球策略中的混合戰(zhàn)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
[2]孫新宇.新賽制下我國羽毛球男子單打的現狀分析[J].體育科學研究,2009.
[3]潘真理.對王蓮香的技術運用與基木戰(zhàn)術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
[4]雷激死.羽毛球技術發(fā)展的回顧與未來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in 2016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Men's Singles Competition——A Case Study on Chen Long VS Li Zongwei Finals and Lin Dan VS Li Zongwei Semi-finals
BIAN Fu-luo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With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dminton, badminton has become the public prefer to the second national sport.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badminton match of technical analysis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hrough video observation data of Asian championship game, sorting and analyzing the Asian men's singles badminton tournament in 2016 video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f the game, against the world's top three athletes data is analyzed, through reviewing Lin, dragon and lee's serve, front, midfield and analyzed the back of the technology, find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 gap between three people,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dminton.
Asian championship; Lin dan; Chen Long; Li Zongwei; technical analysis
邊福犖(1985-),遼寧本溪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訓練理念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