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華(廣東省德慶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德慶526600)
神經內科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腦部血腫的治療效果探討
周宗華
(廣東省德慶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德慶526600)
目的:探究神經內科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腦部血腫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腦部血腫患者8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開顱手術治療,研究組予以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生存質量改善情況。結果: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功能缺損評分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對腦部血腫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腦部血腫;微創(chuàng)介入;神經內科;臨床效果
腦部血腫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根據致病原因可分為自發(fā)性和外傷性兩種,其主要是由于腦室附近血管破裂致使血液進入腦室,或由于腦膜靜脈壓升高,導致血管破裂,并在腦脊液的作用下形成血腫。臨床表現(xiàn)為進行性的意識障礙加重,與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十分相似。臨床對于癥狀較輕的血腫患者一般采用藥物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對中重度患者的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但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易損傷腦組織,術后效果不理想。隨著醫(yī)療科技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的普及,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腦部血腫憑借其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及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已經成為目前治療血腫的重要方法[1]。為進一步評價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腦部血腫的臨床治療效果,選取我院近年部分患者進行了對比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腦部血腫患者86例,按照隨機原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28~66歲,平均(48.87±6.56)歲;血腫量26~68 ml,平均(50.78±3.76)ml。研究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2~67歲,平均(47.76±6.23)歲;血腫量21~70 ml,平均(49.56±3.12)ml。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降顱壓治療,必要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對水電解質紊亂患者加以糾正。對照組行開顱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實施腦皮質切開,并采用吸引器將腦部血腫吸出。研究組行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1)患者全身麻醉;(2)根據患者腦部血腫CT檢查結果,在患者的中線以及相應位置做標記,采用快速錐顱器對頭皮、顱骨及硬膜進行穿刺,要求嚴格按CT檢查結果計算穿刺深度,一般控制在1.5~2.5 cm;(3)使用一次性輸血管作引流管,并在內部放置金屬導芯,沿推開的頭皮與顱骨向外耳道連線的中點進行穿刺,一般深度在5~6 cm,直至進入側腦室前角,然后再使用注射器抽吸,用引流袋進行封閉式引流;(4)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根據患者血腫情況及疾病的發(fā)展情況合理使用尿激酶,1~2次/d,2 d即可見效;(5)CT復查,待血腫完全清除后移除引流管。
1.3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觀察臨床療效、功能缺損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NIHSS),分值與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呈反相關,即分越低恢復越好。生活質量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向相關,即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療效評價標準:(1)痊愈:血腫全部消失,NHISS減少幅度在91%以上;(2)有效:血腫減少在50%以上,NHISS減少幅度在46%~90%;(3)無效:血腫未見明顯減少,并且NHISS減少在45%及以下;(4)惡化:血腫清除情況以及神經功能評分情況均較前加重。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0.70%)高于對照組(72.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評價
2.2兩組治療前后的NHIS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的NHISS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HIS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HIS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指標時間研究組對照組tP NHIS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3.7±6.4 14.4±3.1 35.8±7.35 68.4±8.5 23.5±5.9 20.6±3.2 36.9±7.8 59.8±7.3 0.89 9.09 1.46 10.79 >0.05 <0.05 >0.05 <0.05
腦部血腫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病癥之一。腦組織局部出血后會導致血腫的形成,血液在凝固、液化、裂解過程中會釋放出多種凝血酶活性物質,損害腦組織,而且也容易造成腦水腫、腦組織軟化、受壓、壞死等,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極易引發(fā)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并且增高患者的顱腦內壓,對患者的生命產生更大的威脅。有研究表示,腦部血腫死亡率高達30%,所以必須加強腦部血腫的治療,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清除血腫。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已引入了新的治療模式—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使得腦部血腫的治療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以往輕微血腫的保守治療主要是采用脫水藥物、營養(yǎng)支持和并發(fā)癥處理,藥物治療主要是在降壓藥物的被動作用下,減輕腦水腫癥狀,防止再次出血情況的發(fā)生,但依賴自身紅細胞機化吸收清除血腫,其過程較慢,易阻止神經功能的恢復,致殘率較高,且對血腫造成的占位效應以及腦水腫等并發(fā)癥并無確切效果。傳統(tǒng)開顱手術雖能有效清除腦室內血腫并建立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但手術創(chuàng)傷性極大,術中常常出現(xiàn)大出血,特別是一些年老體弱的患者,開顱手術的危險性極高。
微創(chuàng)介入術具有操作簡單、快速、安全有效等特點,有利于危重和高齡患者的救治。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能有效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輕血腫對周邊腦組織的壓迫,緩解腦水腫,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且可根據影像學精準定位,避免開顱手術所造成的腦部組織及神經系統(tǒng)的大范圍創(chuàng)傷,降低了腦血管二次損傷的風險。另外采用封閉式引流不容易造成感染,并可根據患者出血量及再出血情況進行反復清除,避免二次手術。而且創(chuàng)傷小,可大大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利于術后恢復[3]。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采用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總有效率(90.70%)高于對照組(72.09%),且研究組術后的NHIS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各項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對腦部血腫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劉虎文.微創(chuàng)介入腦部血腫在神經內科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3):75-76
[2]張永昌.微創(chuàng)介入腦部血腫在神經內科治療效果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4,33(5):82-83
[3]蘇保華.神經內科微創(chuàng)介入血腫清除術治療腦部血腫的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7):114-115
R651.12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4.010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