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寂+鬧鐘
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4月8日16時43分(北京時間9日04時43分),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在順利將飛船送入軌道的同時,火箭的第一級也成功地在“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號(意為“我依然愛你”)海上無人回收平臺實現了軟著陸。
2015年12月22日,SpaceX已成功實現了火箭第一級的陸上回收。這次海上回收的成功,意味著該公司已經實現2012年啟動的火箭第一級垂直回收研發(fā)項目第一階段的所有預定目標。
消息傳來,引發(fā)了一定規(guī)模的轟動效應。甚至很多此前不關注航天的群體也受其感染,開始加入到對SpaceX的贊譽中。在美國媒體口中,這家公司儼然成為了人類航天的希望之星。
然而專業(yè)人士必須認真考慮實際的數值。這家公司是否真如埃隆·馬斯克所言,將可以把單次發(fā)射成本降至600萬美元?借著這一成功,未來的低成本航天將走向何方?更為重要的是,該公司計劃在2016年下半年首次發(fā)射的超級火箭“重型獵鷹”,將引領這家美國航天界的明星公司走向何方?這些,想必是任何一個真正關心航天的人都非常有興趣了解的。
漸入佳境的獵鷹9號
獵鷹9號是一款在大量采用低風險成熟技術的同時,大膽啟用新材料、新工藝,最終實現較為優(yōu)異性能,且成本控制出色的“經濟適用性”火箭。
2010年6月4日,首枚v1.0版獵鷹9號攜帶“龍”飛船模擬艙,在卡納維拉爾角發(fā)射升空,并成功進入近地軌道。2010年12月8日,第一艘正樣“龍”飛船搭載獵鷹9號順利升空,環(huán)繞地球飛行兩圈后成功再入,降落在墨西哥海岸線外約800千米處。
此后的一年半里,SpaceX針對從v1.0版獵鷹9和“龍”試飛中發(fā)現的問題,采取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根據公司官方說法,自啟動獵鷹1項目至獵鷹9首射成功,公司在運載工具方面投入的研發(fā)成本大約在3.9億美元規(guī)模。也就在此期間,SpaceX同時提出了引來無數目光的火箭垂直回收項目。
2011年4月,SpaceX正式啟動了其基于甲烷、液氧燃料的“猛禽”(Raptor)發(fā)動機。最初該項目僅由一支不滿10人的小團隊負責,以低優(yōu)先級進行推進。但在2011年晚些時候,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發(fā)出豪言壯語,希望能夠在10-20年內將人類送上火星表面。2012年初,SpaceX明顯加強了“猛禽”研發(fā)團隊的規(guī)模,優(yōu)先級顯著提升。與之相關的各類宏偉構想也接踵而至,其中包括“火星殖民地運輸器”三級火箭,它的芯級直徑10米,一級并聯27臺“猛禽”。而馬斯克更是在當年年底表示,正在構想一個有數萬定居者的火星殖民地,首批殖民者將在本世紀20年代抵達,他將作為首位踏上火星的地球人,第一個把腳印留在這顆紅色星球上。
這些豪言壯語有真有假。首先,SpaceX確實有研發(fā)甲烷、液氧發(fā)動機的計劃。畢竟“梅林”1發(fā)動機的潛力已經被開發(fā)到極限,妨礙了SpaceX業(yè)務的進一步發(fā)展,所以研制新一代發(fā)動機勢在必行。但10米芯級超級火箭、火星殖民地以及馬斯克親自登上火星,都是短期內看不到的事情。即便馬斯克自己是認真的,SpaceX的股東們也不會輕易支持。然而,馬斯克借助這些吸引眼球的說辭,一直保持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在公眾和投資者的視野中閃亮著。
2012年5月22日,第一艘正式執(zhí)行貨運任務的“龍”飛船裝載著總重525千克的食物、飲用水、衣物、電腦硬件及其他設備,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工位,被獵鷹9號以51.6°傾角發(fā)射升空。當天晚些時候,“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順利捕捉到飛船,并實現了成功靠泊。任務獲得了圓滿成功。
當年10月8日和11月1日,SpaceX又兩次使用v1.0版獵鷹9火箭將“龍”飛船送入軌道,為國際空間站運去給養(yǎng)。10月8日發(fā)射的次要任務因火箭發(fā)動機未能再次點火而失敗,未能將“軌道通信”近地軌道通信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但貨運任務圓滿成功。
連續(xù)三次貨運飛船發(fā)射任務的成功,一洗SpaceX當年在獵鷹1號項目上的晦氣。使其逐漸被業(yè)界和社會輿論所矚目。但獵鷹9號的v1.0版畢竟只是一種過渡型火箭。其載荷不足以支持重型設備進入軌道。所以“龍”飛船在這三次任務中為“國際空間站”投送的給養(yǎng),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美國東部時間2013年3月1日15時10分,最后一枚v1.0版獵鷹9號送“龍”飛船升空,新的v1.1版火箭要登場了。
相比v1.0版,v1.1版進行了多項修改。其最大的升級,莫過于采用9臺經過大幅度改進的“梅林”1D發(fā)動機,第一級起飛推力提高約16%。此外,v1.1在箭體設計上也進行了重大調整,減重措施徹底而且極端,干質比大幅度提高。9月,加拿大太空局的CASSIOPE衛(wèi)星由獵鷹9號發(fā)射升空,這也是v1.1版火箭的首次任務,衛(wèi)星發(fā)射質量500千克。
隨著新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得到驗證,2013年的12月3日,SpaceX迎來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重要商業(yè)發(fā)射,也是首次同步轉移軌道任務——發(fā)射SES-8通信衛(wèi)星。SES-8屬于世界第二大通信衛(wèi)星運營商、盧森堡的歐洲衛(wèi)星公司,發(fā)射質量3170千克,共攜帶33路Ku頻段轉發(fā)器。衛(wèi)星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表明SpaceX在國際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上終于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整個2014年,獵鷹9號完成了6次發(fā)射任務,同步轉移軌道和低地球軌道任務各半。其中1月6日將泰國通信衛(wèi)星公司的泰國通信6號衛(wèi)星發(fā)射入軌。該衛(wèi)星基于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STAR-2平臺研制,重3325千克,功率3.8千瓦,配備18路C頻段和8路Ku頻段轉發(fā)器。8月5日和9月7日,分別將亞洲衛(wèi)星公司的亞星8號和亞星6號發(fā)射入軌。兩顆衛(wèi)星均基于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的LS-1300LL平臺,分別重4535千克和4428千克。
2014年,“龍”飛船也分別于4月18日和9月21日兩次發(fā)射,為“國際空間站”送去補給。全年任務均獲成功,證明v1.1版獵鷹9號已非??煽俊?/p>
縱觀整個SpaceX的發(fā)展史,通過炒作各類概念吸引眼球、吸引投資,同時爭取NASA為抗衡聯合發(fā)射聯盟的壟斷而明里暗里“放水”,是維系其生死存亡的關鍵,更是推動其沖破重重阻礙前行至今的根本。從最初獵鷹1號克服三連炸等挫折,實現首枚由中小型私營企業(yè)主導的運載火箭成功入軌,到通過概念推廣拿下NASA的太空物流合同并成功發(fā)射獵鷹9號,這家公司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非專業(yè)支持者,也推動SpaceX的影響力節(jié)節(jié)攀升。但這也決定了SpaceX若想繼續(xù)擴大其影響力,就必須持之以恒地不斷推出新概念,吸引支持者眼球,使其持續(xù)“興奮”。
獵鷹9號和“龍”飛船成功了。SpaceX和馬斯克若想更進一步,那么只靠遙不可及的殖民火星是遠遠不夠的。正確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即是可復用航天運載器項目。
可復用的航天運載器
航天運載器可重復使用,一直是航天界最主要的暢想之一,卻長期一直沒有真正實現。
航天發(fā)射價格高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天地往返平臺的“一次性”特性?;鸺w結構實際上相當脆弱,且受制于現有技術和基礎理論,那些耗費巨額資金建造起來的運載火箭,其真正的有效載荷只有一點點——通常不超過全箭起飛總質量的2%。而其余的98%不是燃燒成氣體,就是燒毀在大氣層中,或者最后化為殘骸墜地。
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繪制出可復用載人航天器的藍圖。那就是著名的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成功發(fā)射,與其駕駛者宇航員約翰·楊和克里平共同揭開了人類航天史上新的一頁。航天飛機雖然名為“飛機”,但其實無法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在發(fā)射時,它需要被固定在一個巨大的燃料罐上,同時由兩枚可復用的固體燃料火箭助一臂之力。在起飛階段,軌道器與火箭的組合體重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0千牛。軌道器自重68噸,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根據成員數量,在軌時間可達7至30天。按照設計,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但實際上從未達到。航天飛機集火箭和飛機的多項技術特點于一身。其發(fā)射時和火箭一樣垂直升空,在完成在軌任務再入大氣層以后,又像飛機那樣滑翔著陸。
然而航天飛機的初始意圖——可重復使用——卻沒有真正實現。雖然每個軌道器都重復飛行了多次,但維護費用并沒有降下來,實際上導致了比一次性火箭更高的使用成本。
首先,航天飛機軌道器和助推火箭雖理論上可重復使用百次,但在再入大氣層經歷過高溫和劇烈震動后,必須對機身進行逐寸檢查。為了保障航天飛機能夠安然渡過灼熱的減速過程,機腹和機身、機翼前緣覆蓋了大量隔熱瓦。這種特殊的絕熱材料不但先進、昂貴,還容易破損,每次都要更換一些。其次,航天飛機為了實現軌道器復用,入軌死重很大,運載比并不高?!案鐐惐葋啞碧柺鹿屎?,為了提高安全性,低軌道運力進一步下調、被限制在20余噸。
與機身的麻煩相比,航天飛機主發(fā)動機RS-25液氧\液氫火箭可靠穩(wěn)定??赡茉诮窈蟮暮教烊蝿罩欣^續(xù)使用。
航天飛機被設計可在2000千米以下圓形軌道上工作,也可進行同步轉移軌道飛行。但由于使用成本和遠遠高于預期的出勤周期,美方并未讓其執(zhí)行過后一種任務。成本加上使用周期的雙重問題,導致其最終無法和原計劃的那樣淘汰運載火箭。最終,因為兩次災難性事故和成本高昂等原因,在遠遠沒有達到“復用100次”指標的情況下,提前退役。
通過航天飛機的悲催生涯,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問題的實質:想要實現航天運載器的重復使用,高速再入大氣層是最大的瓶頸。一旦運載器獲得了足夠的速度沖出了大氣層,在以第一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就必然要經歷曾經讓“哥倫比亞”號空中解體的高溫、沖擊和震動。另一方面,要盡量降低為了實現復用而付出的運力損失代價,否則,在經濟上,復用是得不償失的。
那么馬斯克打算去怎么解決呢?SpaceX的答案是——不去解決,繞過問題。不考慮已經入軌的航天運載器的回收問題,只回收速度較慢的第一級。所以,下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回收火箭的第一級?這種回收復用在經濟上劃算、可行么?
SpaceX的火箭回收之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就曾設想過多重可復用的火箭系統。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能源”號超級火箭為母型研制的ГК-175可回收式重型運載火箭。其配備了可獨立飛行滑翔降落的助推器組件。在火箭發(fā)射以后,全部助推器將在空中展開機翼,以滑翔的方式著陸返廠。
這種手段聽起來很美,但存在著相當大的技術風險。因此人們退而求其次,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構想可部分回收火箭系統。部分回收火箭只有發(fā)動機部分需回收。在完成任務后,發(fā)動機部分從箭體上分離、氣動減速,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展開降落傘。這時,將會有一架安裝了天鉤回收系統的飛機從其上方掠過,鉤住降落傘將其收回。整個回收過程很類似飛船返回艙的回收。
而SpaceX所采取的,是另外一套思路。
滑翔回收方式的系統復雜且風險很大。天鉤模式雖然較為可靠,但也需要一套獨立的分離、開傘系統。且部分回收復用的方案,根本不可能兌現馬斯克“發(fā)射成本降低90%”的豪言壯語。
既然火箭可以站著起飛,那么能不能站著回到地上呢。在獵鷹9號火箭的一子級完成任務后,它將進入動力減速/回收彈道,打開一子級上部的柵格氣動控制翼面,調整姿態(tài)、尾部向前,斷續(xù)啟動一臺或者多臺發(fā)動機減速?;蛘{頭返航、返回發(fā)射場,或沿濺落彈道的方向、飛向預設的回收場地。在抵達著陸區(qū)后,發(fā)動機再次啟動、把一子級的降到很低的速度,打開著陸支架、對準著陸靶標,緩慢著陸。
為了驗證這樣的想法,SpaceX研制了一枚名為“蚱蜢”的火箭試驗器。
“蚱蜢”項目始于2011年末,其大致模擬獵鷹9號第一級的尺寸、采用“梅林”1C發(fā)動機,并裝有一套固定式的輕合金支撐腳。自2012年9月21日至2013年10月7日,“蚱蜢”共進行了8次發(fā)射試驗。滯空時間從3秒逐漸增加至79秒,飛行高度從1.8米延伸至744米。該項目旨在研究不同環(huán)境和氣流下,火箭的垂直姿態(tài)控制。
在“蚱蜢”項目取得第一階段成功以后,項目即進入到F9R Dev1飛行測試階段。所謂的“F9R Dev1”,是“獵鷹9號可復用發(fā)展飛行器”的意思,基本上模仿v1.1版獵鷹9號的第一級,采用相同的箭體和燃料與“梅林”1D發(fā)動機,安裝了可收放式的著陸支撐架,并在箭體頂部安裝4片可控氣動格柵用于姿態(tài)調整。
從2014年4月17日到8月22日,F9R Dev1共進行了5次飛行試驗。飛行高度最大達到1000米。試驗型全面測試了可收放式支撐腿的動作機構,并對氣動格柵的控制效率進行了評估。不過,在第五次試驗時,F9R Dev1意外爆炸損毀。
SpaceX原本計劃制造F9R Dev2進一步進行測試評估。不過該項目最后被放棄。下一步就是把這個回收系統安裝到獵鷹9號上,計劃利用每次發(fā)射任務來進行實箭測試。
垂直回收之路
從2015年開始,SpaceX開始使用實際執(zhí)行任務的火箭,來繼續(xù)推進其第一級火箭回收項目。從此之后,4支可展開的機械支撐腿以及第一級頂部可張開的氣動格柵,成為了獵鷹9號的標配。與“蚱蜢”火箭與F9R Dev1上的測試相比,這是貨真價實的實際運用環(huán)境。然而如果所有新技術試驗項目一樣,火箭回收的初期并不是很順利。
2015年1月10日,回收項目首次實箭測試。當天,在完成了CRS-5第一階段飛行任務后,火箭的第一級火箭順利與上面級分離,并按照程序設定落向大西洋上一艘由駁船改裝的著陸平臺。雖然準確地“命中目標”,但由于下降速度過快,導致火箭狠狠地砸在在甲板上,猛烈爆炸。
一個月后的2月12日,又一枚v1.1版獵鷹9號在完成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fā)射“深空氣候觀測站”衛(wèi)星發(fā)射的任務后,由于當日海上風浪突變,駁船被迫撤回?;鸺谝患夒m然在海面上成功實現了減速,但無處可落,最終也只能栽在大西洋里。
又過了2個月,4月14日,SpaceX履約執(zhí)行CRS-6發(fā)射任務。一級火箭成功和著陸駁船實現了交匯,并順利減速。但由于箭體觸及甲班時橫向速度過大,未能立足于其上。在箭體傾覆后,再度上演了爆炸起火的戲碼。
2015年6月28日,SpaceX借用新一期發(fā)射“龍”飛船的機會,但是火箭在發(fā)射時爆炸,沒有給人們嘗試垂直回收的機會。
連續(xù)失利,讓一部分支持者感到沮喪。但馬斯克本人卻毫不動搖。2015年12月22日,SpaceX公司再戰(zhàn)火箭回收。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發(fā)射的軌道通信公司新一代星座都是小衛(wèi)星(共11枚,總重1892千克),火箭剩余運能充沛,可以預留足夠的燃料、選擇風險較小的返場回收彈道。
為提高成功率,這一次不打算著陸在海上平臺,而是返回原發(fā)射場著陸,降低任務難度以謀求突破。本次用于執(zhí)行回收測試的,是獵鷹9號系列中最新的“全推力”版(Falcon 9 full thrust,即FT型)。與v1.1版相比,其全箭長度達到了70米,長徑比超過了19,質量則增加到了549.054噸,比505.846噸的v1.1版重了大約8%。此外,其發(fā)動機在“梅林”1D上進行了調整和優(yōu)化,故其起飛推力號稱可達7607千牛,比v1.1版多了大約20%。
在發(fā)射前,整個團隊認真檢討了之前所犯過的錯誤并考慮對策,然后認真檢查了火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對尚不妥善的發(fā)動機和火箭的分離系統進行了修改,甚至專門調整了燃料的配比。
該次發(fā)射任務多次推遲,最終在當地時間2015年12月21日20時29分,于卡納維拉爾角發(fā)射升空。
火箭第一級,在發(fā)射數分鐘后順利地與上面級分離。隨后其按照程序開始調姿轉向,向著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返航。當晚20點38分,在SpaceX全體員工以及全球數十萬支持者的期盼中,火箭第一級成功在發(fā)射場邊的著陸區(qū)實現了自主式垂直降落降落。在當天的直播視頻中,筆者聽到了持久而澎湃的歡呼聲。
實現第一級的返場垂直回收,只是SpaceX整個復用式航天器計劃的1/3任務。與海上回收方式相比,返場回收的代價過大。由于SpaceX至今不曾公布其火箭與回收系統的明確技術參數,只能搜集現有的概略數據進行量化分析。
以目前的獵鷹9號,要實現一子級垂直返場(類似2015年12月23日實現的返場回收模式),需要預留15.29%~17.11%的推進劑量。折算下來,其運載能力損失在52.6%~56.76%之間。若選擇海上回收,則僅需要預留6.82%的推進劑量。折算其運載能力損失為28.9%。但是12月21日的成功證明了整個回收技術和流程是可行的,這激勵了團隊,也使全世界的支持者信心百倍。
2016年1月17日,最后一枚v1.1版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Jason-3海洋觀察衛(wèi)星,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fā)射升空?;厥罩校谝患壋晒p速,在海上平臺上實現軟著陸,但有一根著陸支架未能鎖定,箭體傾覆爆炸。
一個半月以后的3月4日,SpaceX公司迎來其自創(chuàng)建以來的最重要一次“考試”——SES-9任務。SES-9是一枚大型通信衛(wèi)星,基于波音公司702HP平臺建造,額定功率12.7kw、搭載多達57路功率Ku頻段轉發(fā)器。該衛(wèi)星重達5271千克,是迄今為止SpaceX接到的GTO發(fā)射合同中最重、也是最貴的一單。如果順利入軌,則意味公司從此獲得了在航天發(fā)射市場內的正式會員資格。反之,馬斯克很可能將會把此前辛苦數年換來的一切統統賠進去。所以,只要發(fā)射成功,即可萬事大吉。
該任務接近了獵鷹9FT的運力極限。為了最大限度壓榨F9FT的潛力、提高運力,首次采用了燃料深冷加注技術,把液氧的溫度降低到沸點以下幾十度,使之密度增大、可以多加注一些燃料。
發(fā)射計劃原本定在2月末,但連續(xù) 4次或因為天候、系統自檢問題以及船舶誤入降落區(qū)等緣故而推遲。特別是2月28日,火箭由于等待誤入降落區(qū)的船只離開而延期35分鐘發(fā)射,導致點火時箭體內液氧貯箱溫度升高產生氣泡,繼而引發(fā)推力不足問題。檢測到故障的火箭控制系統緊急終止了發(fā)射程序,所幸星箭平安,未釀成大禍。
3月2日,“罰站”近一周的火箭被從發(fā)射臺卸下,送入就近的車間進行應急維護。盡管存在相當大的風險,但SpaceX已是騎虎難下。因為發(fā)射合同將面臨延期違約的風險。而一再的意外,也可能重挫支持者乃至投資人的信心。故馬斯克拍板,3月4日必須發(fā)射。在馬斯克的職業(yè)生涯中,這類近似賭博的情況已經有過多次。2008年8月的那次,SpaceX距離破產僅一步之遙。好在NASA及時投下了十幾億的合同。而這一次,馬斯克又博對了!
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3月4日夜里23點35分,搭載著SES-9的獵鷹9號FT在卡納維拉爾角發(fā)射場40號工位騰空而起?;鸺痫w約4分鐘后,第一級完成任務,在分離后調整姿態(tài)準備降落。而上面級則攜帶SES-9衛(wèi)星繼續(xù)向著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爬升。
這一次的回收試驗充分汲取了之前的教訓,加之當天天氣條件非常良好,所以箭臺交會非常成功。在校準位置后,火箭開始啟動發(fā)動機截流功能緩緩向著平臺落下。首次成功實現海上平臺降落在此一舉。突然,發(fā)動機似乎出現了熄火的跡象!正穩(wěn)定下降的火箭第一級立刻失去動力,從數百米高度筆直落下,重重砸在了著陸平臺上。
從次日平臺返港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臺上遍布火箭第一級殘骸,火箭第一級的狀態(tài)堪稱“粉碎”。而著陸平臺的一角,也被墜落的火箭第一級砸出了個大洞。但與前幾次的失敗相比,本次在平臺上留下的燒灼痕跡異常之少。這說明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本次任務已經逼近F9FT的運力極限,預留燃料不足,動力減速過程非常勉強。
SpaceX拿到了世界航天發(fā)射市場的正式入場券,成為了“列強”之一。無論ULA有多強大,都無法再從市場角度對其加以遏制。然而這次勝利終究并不完美,因為海上回收亦然未能成功。好在,勝利的曙光已經浮現在了天際。
能否改寫歷史
2016年4月8日獵鷹9號的成功,使得歷時達4年半之久的SpaceX公司可復用航天運載器計劃終于看到光明的未來。
歡呼和祝賀的聲音,沖破國界的阻礙,從四面八方涌向馬斯克。而SpaceX最大的對手,那個曾經在美國國內呼風喚雨,完全壟斷著市場的聯合發(fā)射聯盟公司,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自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從俄羅斯進口RD-180發(fā)動機的合同受到國會的嚴厲指責,屢次有議員提出停止進口。而這就意味著聯合發(fā)射聯盟公司兩大主力火箭之一的宇宙神5號無法使用,整個公司的航天發(fā)射業(yè)務將會癱瘓一半。
而埃隆·馬斯克似乎站在了他人生新的高點之上。廉價航天的時代是否就此開始?而SpaceX在此之后,又有何雄心壯志?是否能夠改寫歷史?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