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柯
?
關注生物文化多樣性危機
思柯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最根本的交流基礎和文化載體,具有重要的人類學意義。語言學家估計,早在公元前,全世界大約有15萬種語言,到中世紀就減少了一半左右,目前僅存約6 000多種。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世界上有超過1 000種語言正處于嚴重或極度瀕危之中。一些科學家認為,經濟增長正在加速語言滅絕,當前語言中的一半可能在未來50年內消失。而英語仍將是科技、教育和外交領域的通用語言,盡管也有專家預測其在發(fā)展巔峰會走拉丁語和梵語覆滅的老路。
就語言的分布來說,非洲大陸以其世界人口總數的1/7占有語言總數的1/3,有著約2 000多種語言。一項對烏干達西部城市部分居民的調查顯示,他們人均能講的語言有4.34種。語言學家運用了進化生物學家探索物種世系關系的研究工具,正在探討這種語言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的關系??磥?,人類在非洲的起源不僅產生了非洲大陸上最高的遺傳多樣性,還促進了包括語言在內的其他方面的多樣性變化。除了非洲,大洋洲地區(qū)如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一些較小的區(qū)域范圍內也有大量豐富的多樣化語言。
語言的多樣性究竟有何意義,自然資源保護者認為:從倫理上來說,人們有權保留自己的語言;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多樣化的語言可以為我們保存和提供更多不同的知識。每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導致其獨特的文化、歷史與生態(tài)知識的消失。語言多樣性包含著人類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豐富信息,維持著人類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發(fā)展。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一起,構成了生命多樣性的豐富內涵。
語言、文化和物種多樣性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多樣性喪失事件觸目驚心。埃雅克語的滅絕就是在親友陪伴89歲女族長瑪麗·瓊斯離世的一瞬間成為事實的。據調查,每兩個星期,地球上就有一種人類語言完全消失;每六個小時,就有一種人類培育的糧食作物消失;每幾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因此,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認為:生物多樣性、全球文化和語言多樣性凋零之間存在聯(lián)系,全球社會和經濟變化正在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通過促進文化同化會擾亂和破壞當地的生活方式。
語言、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依存關系和相互影響錯綜復雜。意大利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路易莎·瑪菲推動并促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fā)展,在她的倡導下,“生物文化多樣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另外,在生物學家、生態(tài)學家、物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彈持論”也開始興起。人類行為的每個瞬間都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環(huán)境,“生物文化的多樣性”或是“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