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面對楚國衰落的國運、百姓艱辛的生活,屈原發(fā)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臨刑之前,李斯和兒子相視而立,發(fā)出“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的嘆息,悔恨自己貪圖富貴而取禍:潯陽江口,失意的白居易聽聞琵琶女顛沛流離的命運而唏噓不已,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為國運衰落、命途多舛、容顏老去而扼腕嘆息。
嘆息這一人類獨有的情感,包含了太多復雜的內容,也許正因為它太過司空見慣,沒有多少科學家去關注它。挪威奧斯陸大學卡爾哈爾法·泰根教授(如圖1)憑借對“嘆息”的研究,一舉摘得2011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自身的科學,它通過研究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精神功能和行為,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挪威奧斯陸大學心理學教授泰根便對人類“嘆息”這一現(xiàn)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嘆息”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為什么要嘆息?嘆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泰根教授針對“嘆息”提出了幾個問題,并展開了研究。
乍一看,你或許會回答:“嘆息”是人們感到不愉快而呼出長氣時發(fā)出的聲音,表達了悲傷的情感,但是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和嚴密的邏輯推理上的,未經大量實驗檢驗和邏輯推理形成的結論難以被稱為科學結論而被人普遍接受,泰根教授便用了科學的方法對“嘆息”展開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
首先泰根教授通過查閱詞典及生理學資料,將“嘆息”定義為一種“特征性的生理現(xiàn)象,它是單獨的、可識別的呼吸動作,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元素,并且它強烈到可以讓其他人聽到”。這樣,“嘆息”就與我們日常的“呼吸”,以及劇烈運動后的“大喘氣”分開了界限。那么“嘆息”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呢?
為此,泰根教授制作了兩份不同的問卷,一份讓被問詢者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對“嘆息”的印象,被問詢者不約而同地用“消極”“沮喪”“軟弱”等負面詞匯來描述嘆息:另外一份問卷詢問被調查者通常在什么時候會“嘆息”,被調查者回答自己在“工作失意”“戀愛失敗”時會嘆息,另外在“情緒激動”“身心放松”“強烈渴望”時也會“嘆息”。經過統(tǒng)計,泰根教授發(fā)現(xiàn)“放棄”是和“嘆息”關聯(lián)最緊密的字眼。
泰根教授還想知道人們看到別人“嘆息”和自己“嘆息”時的感覺是否相同,于是他設計了閱讀信件、打電話等場景,讓參與人自己模擬“嘆息”的情形,并讓他們對相互之間情緒狀態(tài)作出判斷。結果顯示,“嘆息”對于自我和他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通常將他人的“嘆息”理解成悲傷的情緒,而對自己而言,“嘆息”實際意味著“放棄”。
通過以上問卷調查,泰根教授認為“嘆息”常常和“悲傷、失望、拒絕、放棄”等負面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卻并沒有包含多少“不愉快”“傷心”的情緒傾向,因為當我們在“嘆息”時也就意味著我們早已經意識到我們已一無所有、無能為力,此時此刻我們的內心早已對“被否定的信仰、被遺棄的夢想、被辜負的希望”釋然了。由此而言,當我們美妙的夢想遭遇冷酷的現(xiàn)實時,我們便會連連“嘆息”,之后我們便會選擇放棄。
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泰根教授設計了兩個實驗游戲讓參與者完成,第一項游戲是用四條線將九個點串聯(lián)起來,第二項游戲則是用一條線無交叉地穿過16扇門(如圖2),泰根教授在一旁記錄游戲者的嘆息次數(shù)。結果顯示,那些能夠完成第一項游戲的參與者,在這項游戲中最多只會嘆息一次,而第二項游戲的參與者的嘆息次數(shù)明顯增加,因為第二項游戲其實是無解的,在失敗幾次后,參與者放棄游戲的意愿逐漸增強,嘆息的頻率也明顯增加。
其實關于這項“嘆息”的研究遠遠沒有結束,泰根教授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樣本數(shù)量過于狹小,只能展現(xiàn)挪威當?shù)厣俨糠秩藢τ凇皣@息”的心理狀態(tài),能否外推到其他人群還存在疑問。另外“嘆息”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針對不同的對象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如果說“嘆息”代表著放棄,那么它難道是一種罪過?其實人生就是在不斷選擇和放棄中追求平衡的過程,人并不是孤獨存在的個體,因此很多時候我們被迫選擇放棄,但“一聲嘆息”絕不是停止不前,它代表著我們即將“重整旗鼓再開張,吃飽喝足再加油”的決心。
責任編輯 林洋
《“浮力”易錯題練習》參考答案
1.D(易錯選 A.飛機升天利用了流體流速與壓強的關系)
2.D(易錯選A.剛開始雞蛋漂浮在水面上,是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雞蛋的密度,緩慢加入清水使得鹽水密度減小,但是在鹽水密度等于雞蛋密度前,雞蛋仍處于漂浮狀態(tài)。浮力仍然等于重力,因此浮力在第一階段是不變化的。當鹽水密度小于雞蛋密度時,雞蛋會沉底,雞蛋排開水的體積不再變化。但液體的密度會逐漸接近水的密度,雞蛋所受的浮力會逐漸接近它在清水中所受的浮力。但不可能減小到零)
3.A(易錯選 C.若袋內水面與燒杯中的水面相平,則塑料袋排開水的體積等于袋內水的體積。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此時塑料袋排開水所受的重力等于袋內水所受的重力,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應為零,而題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6N,說明塑料袋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到袋內水的一半)
4.B(易錯選C.蘋果漂浮在水面,說明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5.A(易錯選 D.蠟燭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受到的浮力等于蠟燭所受的重力。當把蠟燭水面以上部分截掉后,剩余部分蠟燭所受的重力將小于蠟燭原來所受的浮力,所以蠟燭將上浮,還會重新露出水面)
6.A(易錯選 B.三球的體積相等,由圖可知三球排開水的體積關系: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