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垚
摘要:提契諾學派大師馬里奧·博塔用不懈的熱情追求著建筑的形態(tài)和技術,他專注于研究傳統(tǒng)材料磚與石的各種砌筑方式,通過對節(jié)奏、肌理、光影的塑造,形成了對建筑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表達。本文主要側重于解析博塔建筑中磚的砌筑方式所要表達的建筑語言。
關鍵詞:磚;砌筑方式;結構邏輯;單元格;凹凸變化
馬里奧·博塔是提契諾學派的代表性建筑師,其設計思想受其導師路易斯·康的影響深遠,在博塔的作品當中,建筑的形態(tài)和建筑用材是相輔相成的。建筑材料不僅是創(chuàng)造的一個強大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博塔最想要表現(xiàn)的建筑的屬性。博塔最標志性的建筑語言就是這些普通的材質。
在博塔的眾多作品之中,只有有限的幾種材料被他頻繁的使用,例如磚,他的建筑作品表皮中往往大量地重復使用磚這一材質,這樣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加純凈的建筑外觀,同時通過對磚的不同砌筑方式及其有規(guī)律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建筑細部,擁有著豐富耐人尋味的視覺效果。
由于磚所具有多種砌筑方式,不同的建造手段和組合方式都顯現(xiàn)出不同的細部特征。并形成豐富的肌理表達著其獨特的建筑語言。下面我們對博塔通過不同的砌筑方式想要表達的建筑語言進行解讀。
1.磚的砌筑方式體現(xiàn)結構邏輯
馬里奧‘博塔的建筑中磚是不起承重作用的,它們僅僅是一層表皮,是用來裝飾建筑立面的材質。博塔的作品通常是用同一種材質來裝飾整個立面。
磚是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其受力特點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框架體系是不同的。傳統(tǒng)磚材建筑中由于受力的需要,窗戶的開洞一般都很小,然而現(xiàn)代建筑可以有大面積的開窗。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博塔創(chuàng)造了一種雙層墻的模式,內墻為承重作用的混凝土墻,外層則為陶磚所砌筑的表皮。而為了體現(xiàn)其設計作品中的結構邏輯,他常用“反力學”的砌筑方式。來告訴人們,磚而只是起了裝飾作用,并不是承重結構。
在瓦卡洛獨家住宅的設計中有兩個相互交錯的拱券,形成了該建筑最顯著的特色。出于靜荷載平衡的需求,兩條拱交錯,即創(chuàng)造了新穎的外觀又給人以穩(wěn)定凝聚的感覺。拱作為一種古典的形式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磚建筑體系中,磚墻通過用磚砌平拱和弧拱的形式承受上部墻體重量來形成門窗洞口。用磚砌拱這一構造形式是利用磚材側長邊的相互擠壓作用來將上部墻體的垂直荷載轉化為水平受力。博塔只借用了拱這種傳統(tǒng)結構的形式,而兩條拱券并非以磚的相互擠壓而轉化受力方向,它們只是起了裝飾作用,所以這個建筑砌筑拱券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轉變荷載的砌筑方式,用一種頑皮的方式來暗示大家,磚并不是承重結構,它只是像“拱”,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拱”。
2.砌筑“單元格”豐富立面效果
在巴黎附近的艾維教堂設計中,博塔通過變化的磚的砌筑方式,編織立面圖案;運用磚的凹凸變化形成建筑表皮肌理;在水平方向上“單元格”的重復利用增強了建筑的韻律感。
建筑的材質依然選用了紅色的陶磚,雖然與傳統(tǒng)磚建筑相似的,所選用的磚都有著相同的顏色、質感與尺度,但是博塔采用了“單元格”的砌筑方式,使得新建筑的墻面顯示出很強的裝飾效果。尺寸的定型化、模數化使得磚成為了一種標準的構件,在這個作品中立面的造型正式借助了模數化的磚材的特點,用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來生成“單元格”,然后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復制該“單元格”來形成建筑具有裝飾性的立面。而單元格之間的劃分是通過粗細不同的轉風來體現(xiàn)。
運用“單元格”的另一個實例是貝林佐納瑞士電信大樓,在此設計中,建筑整體感覺厚重,窗洞尺寸較小,墻面凹凸轉折,本設計的關鍵是選擇怎樣的砌筑方式可以與建筑形式相協(xié)調,并且使立面效果活躍起來而不顯沉悶。建筑的墻面材料依然選擇了博塔熱愛的紅色矩形陶磚以表現(xiàn)厚重的墻體效果。
該建筑利用水平磚線先進行立面劃分:先利用水平磚線劃分立面單元,再將窗洞與墻身的細部安置于水平磚線所劃分的大單元之間,墻面效果整齊富有韻律,又具有變化不顯單一。
因為建筑形體上沒有錯動,為一整片大面積水平方向的“平板”,因此如果不做變化的話立面效果會顯得十分單調。出于此,博塔運用了如圖所示三種砌筑方式來形成“單元格”,除此之外,博塔通過對比的方式,如窗臺材質與墻面磚材的對比,白色墻面與紅色磚墻的對比等來增強立面的變化。
從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運用磚的砌筑方式組成單元模塊來豐富立面的做法,對于缺少形體凹凸變化的建筑來說是十分有效的,在單元模塊內通過磚的排列方式變化形成不同的線型、凹凸與肌理,使得建筑立面生動且耐人尋味。
3.砌筑的凹凸變化豐富陰影關系
傳統(tǒng)的磚建筑主要是通過灰縫來表現(xiàn)轉的砌筑方式,灰縫的變化有粗細和顏色的不同。但現(xiàn)代建筑的體量相較傳統(tǒng)建筑較大,在大體量下磚縫的粗細很難顯現(xiàn),因此,博塔通過磚的進退凹凸變化來強化磚與磚之間的界線,并使立面產生了光影效果。
矩的外形,來體現(xiàn)其莊嚴肅穆的氛圍,博塔在墻面的處理是依然遵循了這一氣氛,墻面運用了磚的不同砌筑方法,表現(xiàn)出不同的肌理和光影,組成的圖案也嚴謹而值得考究。教堂內部是一個圓柱形空間,人們可以在此沉思和冥想,強調了宗教建筑特有的紀念性意義。而教堂內部的變化和神秘氛圍則通過墻面上富于韻律感的凹凸洞口來體現(xiàn)。
如圖所示為卡洛葛尼獨家住宅,在這個設計中博塔通過對磚的不同砌筑,形成了立面上的凹凸變化與色彩的對比,使建筑極為精致,耐人尋味。
圖示的砌筑元素運用于建筑的邊界,墻面的收邊都是通過立式排磚的形式來完成的,為了配合墻面的光影變化效果,博塔運用了數值磚線的凹凸變化:出現(xiàn)在陽臺矮墻立面的上下邊界,一方面統(tǒng)帥了整個建筑構圖,另一方面作為墻面精致的收邊,磚的色彩變化是墻面變得活躍,磚線的凹凸效果產生光影變化,好像在陽臺立面上加了一條精致的鑲邊;出現(xiàn)在入口處拱形上方,使兩個不同弧度的拱券形成的不規(guī)則立面變得和諧,為矩形的陽臺和磚柱的出現(xiàn)提供了合理性,同時也作為墻面精美的一條鑲邊。立式排磚的效果很好的與混凝土結構結合。在建筑立面的上中下三段中均表現(xiàn)除了極具光影變化的砌筑帶,這樣的做法在與大面積墻面做法相吻合的同時,又增強了立面構圖的整體感,且毫無繁瑣之意。
結語:博塔說:“我的老師斯卡帕給我的教導就是,要仔細關注不同材料的組織結構,熱愛并關注細部的設計?!辈┧偸菍Σ牧系纳省①|感及組織結構等特性懷有著非常濃烈的感情。他總是在特定的構造與基地條件下首先研究建筑材料,對材料的特性了然于胸,然后在適合的地點因地制宜的選擇最適合的材料。正是這些普通的基礎材質,構成了博塔標志性的建筑語言。實現(xiàn)建筑細部變化的同時又不破壞建筑的整體性,充分發(fā)揮了磚的藝術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