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煜
媽媽發(fā)現(xiàn)你今天又發(fā)明了一個新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低下頭。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辦法了:一個是笑一笑,一個是低下頭。
當媽7年,我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是:不強迫女兒跟人打招呼。這種堅持的初衷,主要是來自我童年陰影。
我父母都是老一派的知識分子,“有禮貌”是他們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而我是個十分內(nèi)向的孩子,在我父母看來無非是喊一聲“叔叔好!阿姨好!”可這么簡單的事對我卻并不容易。為了避免尷尬,我想出了許多方法來逃避,比如故意掉個東西然后低頭去撿,或者假裝想起什么事扭頭就跑……
為人父母我不想讓孩子承受我曾經(jīng)的壓力,所以在“打招呼”這件事上,我只做簡單提示,從不催促和教訓。
強制只會更緊張和更不愿意
也許有家長會認為,孩子天生敏感慢熱,膽子小,難道不應該通過“打招呼”這類事情來鍛煉他的勇氣嗎?可是對我而言,“強制鍛煉”的結果,就是造成了蔓延至今的心理陰影;而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用力把他“推出去”的結果,則可能是以更快的速度“跑回來”,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緊張和焦慮。
寫到這里,想起一件往事。
女兒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換了新老師。早晨送她去學校,遠遠看見新老師站在門口迎接,她就開始往我身后蹭。來到教室門口,我拍拍她的頭說:“來,這就是新來的李老師。跟李老師說早上好。”
她不吱聲,也不進門,就拉著我低頭站著。老師笑著說:“嗯!我聽見了,你原來是在心里跟老師打招呼呀!早上好!”
這句話一出,我明顯感覺女兒拉著我的手放松了,她飛快地抬眼看了看老師,害羞地笑笑并微微鞠躬,然后側身繞過老師,自己進了班。當然,這句話,也讓我放下心來了,因為我知道,我們又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可見,孩子不愿跟人打招呼,不是因為不懂禮貌,而是因為緊張。如果我們不強迫孩子,孩子往往會更輕松,表現(xiàn)也會更好。
孩子和你的狀態(tài)真的合適嗎
理解了這一點后,我們接下來并不需要放棄要求,而是改變要求的方式:把“強制”改為“輕推”。不過在此之前,要保證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孩子不排斥
很難給一個量化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狀態(tài)是否適合,但至少我們應該先確保孩子對“打招呼”這個問題沒有過度的焦慮和抵制。
如果孩子已經(jīng)對“打招呼”這件事表示出排斥和緊張,那么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先讓孩子放松,即使是“輕推”也要暫時等一等。
家長不在乎
大人的焦慮是孩子很重要的一個壓力來源。我們平時習慣于標榜自己的寬容、自詡“我沒事啊,我一點也不著急”“我可以等孩子慢慢來”。
且慢,一起閉上眼睛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你的孩子和好朋友小明一起在院里玩兒。隔壁王奶奶走過來,小明立刻大聲問候:“王奶奶好!”王奶奶滿臉都是笑容,不??洫劇靶∶髡嬗卸Y貌!太棒了!”而你的孩子卻低頭不說話,甚至跑回到你身邊,躲在你后面。
這個時候,你是什么心情?
雖然嘴上不說,但是眼神、表情中難免流露“這個孩子怎么又這樣了”的焦躁;而越是敏感的孩子越容易接收到這些信息,然后翻譯成自己的理解:“我又做錯了,媽媽不高興了?!?/p>
因此需要強調(diào):要想讓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不排斥、不緊張,大人首先要讓自己放松下來,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都要不在乎——要真的不在乎。
“輕推”3步驟
先接納,讓孩子放松下來
在相應的場合,可以提示“王叔叔來了,叫叔叔?!笨梢宰约菏痉丁案迨宕騻€招呼吧,叔叔好!”也可以在事前簡單介紹和解釋:“王叔叔就是住在咱們樓下的呀,咱們經(jīng)常會遇到他。他家里還養(yǎng)了只小狗呢。”或者“今天咱們出去玩會遇到好幾個阿姨,她們都是媽媽的老同學,就像你幼兒園的同學那樣?!?/p>
做到這里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則不要強迫。必要的時候,可以摟摟他,拍拍他的背,幫他放松。
找到他可以接受的“打招呼”方式
告訴孩子:“如果大人要求的打招呼方式你暫時還覺得做不到,那么可以想一個自己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是“笑一笑”,可以是“點點頭”,甚至可以是“眨眨眼睛”??傊?,鼓勵孩子找到一個他覺得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跟人“打招呼”。
但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哪怕他故意挑戰(zhàn)你說“我打招呼的方式就是閉著嘴”,我們也可以說:“好啊,下次再見到王奶奶,你閉一閉嘴,就表示說‘奶奶好。媽媽可以幫你‘翻譯?!?/p>
按約定的方式嘗試
確定了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后,在遇到朋友或者鄰居時,我們可以像平常一樣提醒孩子:“叫叔叔好?!比绻⒆影醇s定的方式“打了招呼”,我們可以翻譯說:“嗯,天天笑一笑的意思就是說‘叔叔好?!?/p>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我們事前的準備做得多充分,事到臨頭孩子還是可能會緊張,拒絕打招呼。這時一定不要著急催促,不然就前功盡棄了。
如果孩子又低著頭不說話,那么可以在事后跟孩子說:“啊呀,媽媽發(fā)現(xiàn)你今天又發(fā)明了一個新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低下頭。這樣我們有兩個辦法了:一個是笑一笑,一個是低下頭。”
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進進退退,也可能在某些場合表現(xiàn)良好,某些場合比較困難。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是適當后退還是溫柔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