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媽馬瑞
玩水僅僅讓孩子“傻樂”而沒有帶來其他附加價值,所以我們不能允許?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功利到只有能學到東西的事情,才肯同意孩子去做了?
雨季來了。對一些孩子來說,玩水的時候到來;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被困在家里沒法出門的時候,也來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因為不同的家長對于孩子玩水的態(tài)度,真的有天壤之別。
別踩水,繞過去
網上有篇文章,來自一位兒童教育專家關于如何讓孩子不去踩水坑的經驗分享:
“以前,我總說:‘別踩水,別踩水,但就像是種強化一樣,孩子更是愛去踩水。后來,用了心理學的‘解決式指令,不說不想讓對方做的事,而說‘想讓對方做的事,就好比越對自己說‘我不緊張反而越緊張,而說‘我很放松則真的會輕松不少一樣,關鍵詞的暗示效果最強。
“所以,后來再路過雨后的水坑,我便改成跟孩子說‘繞過去,繞過去,果然,孩子不知不覺就繞了過去,不再踩水了?!?/p>
這位專家的話很有道理,“正面明確地說出期待”的確是符合人類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如果是以“不讓孩子踩水”為目的,那么不失為一種成功做法。
只是,我們研究“人類心理”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
是了解人類心理的特點,從而幫助人們享受到更多生而為人的樂趣?還是掌握人類心理的特點,從而實現控制,巧妙剝奪孩子本該享受快樂的權利?
最讓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是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
“這種直接的‘解決式指令非常奏效,哪怕是最調皮搗蛋的男孩,腦袋連一丁點兒促狹的意念都還來不及滋生,就像被催眠一樣,自動歸順于這干凈利落的指令了。一句‘有水就跨過去,能有效遏止小男孩看到水洼就要踩,而且踩到水花四濺才夠爽的天生條件反射。”
既然踩水是孩子“天生”的愿望,既然踩到水花四濺能夠讓他感覺到無比快樂,到底為什么要去催眠他,讓他連一丁點促狹的意念都來不及滋生,就不由自主地聽從這個指令呢?
我仔細找遍全文,沒有一句提到不讓孩子踩水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也許這位專家覺得根本不需特別說明吧——家長按照自己的意愿管教孩子,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算算玩水的“成本”
我也是一位媽媽,也有一個“具有雄性人類天生條件反射”的孩子,試著推己及人,我想,不讓孩子踩水,大概會出于以下幾個理由:
1.怕孩子把衣服弄濕,容易著涼。
2.怕孩子把衣服弄臟,洗起來很麻煩。
3.怕孩子把水濺到路人身上。
綜合來說,著涼、衣服臟、惹路人不滿,是孩子有可能要承擔的“玩水成本”。
一枚硬幣有兩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天生條件反射”能讓孩子們得到什么。
探索世界:幫助孩子了解到水是一種液體,形態(tài)可以被外力改變;水花會飛起最終落下,這是地球引力的結果;可以通過實踐體會到不同的施力引發(fā)的不同水花效果。
伙伴關系:如果是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踩水,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彼此的關系,通過游戲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親近自然:感受天然的樂趣,減少現代化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有助于減少“人造玩具”的負面影響。
好吧,我承認,以上都是我自己推導的,并沒有什么科學證據支持“玩水能夠讓孩子學到知識”。
可是,即使孩子從中無法學到任何一種知識和能力,只是玩得開心,這難道就沒有價值了嗎?
歡笑本身就是價值。“笑聲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營養(yǎng)”這句話,并不僅僅是人生哲學,它還有重要的生理依據——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fā)現,人在發(fā)出笑聲時,腦部會分泌大量有益的化學物質。其中有一類物質近年來備受關注,叫做“內源性類鴉片”(EndogenousOpioid)。
這種物質會對大腦工作狀態(tài)產生積極影響,包括增強掌控感、活躍理性記憶、產生親近他人的感受,有效抵消憤怒、恐懼、悲傷等負情緒對大腦造成的負面影響,等等。從長期的角度看,它是大腦神經系統(tǒng)健康發(fā)育所必需的物質,因此也被當今學界譽為“無可替代的神經營養(yǎng)劑”。
以上“開心”帶來的好處可不是我瞎編的,是《游戲力》一書的翻譯者李巖老師在講座中說的。?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僅為一家之言,那么僅僅讓孩子“傻樂”而沒有帶來其他附加價值,我們就一定不能允許嗎?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功利到只有能學到東西的事情,才肯同意孩子去做了?
怕麻煩當不了好媽媽
開心這件事,對我們成人來說,有時幾乎是人生的終極意義。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很多的努力,要去上班,要去賺錢,才能買名牌背包,帶著背包去旅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開心。
而做了這么多之后,我們所收獲的開心,也只是微微一笑,還不及孩子踩水時發(fā)出高聲大笑那分貝的十分之一。
當孩子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幾乎不費經濟成本就享受到快樂,全身心地投入大笑,還有助身心健康成長的時候,作為“更具智慧,掌握更多心理學理論”的成人,我們到底為什么,不允許他去聽從“天生條件反射”的召喚呢?
因為怕“著涼、衣服臟、惹路人不滿”?那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孩子既能玩水,又避免這些結果出現?比如,給孩子穿一件雨衣,一雙雨鞋,找一片人比較少的水洼讓孩子踩?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環(huán)境,也就是借助調整外界來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而不是以控制和催眠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還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或禮貌問題,也可以嘗試和他好好談談,告訴他:爸爸媽媽知道你很想玩水,但依然有些擔心,為了避免出現不好的情況,我們來商量一下規(guī)則吧!比如縮短時間,限制區(qū)域,等等。只要孩子的需求被理解,被看見,相信他總會愿意配合家長,一起找到解決辦法的。
以上種種,的確是比說一句“別踩水,繞過去”要麻煩一些,但孩子的快樂,值不值得我們費這個事?比起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下被巧妙的心理學去設計、去催眠,肯這樣做的家長,起碼厚道得多。
養(yǎng)孩子,越怕麻煩,越難到位。許多看似高效的“妙招”,其實都只是把問題蓋在了泥土下,讓它悄然發(fā)酵。
戰(zhàn)勝自己的控制欲
不讓孩子玩水,還有一個隱藏更深的理由,連我們自己都沒發(fā)現。那就是:作為家長,我們認為控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而且真心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
一定會有家長忍不住站出來反駁:不是的,孩子那么小,他需要成人幫忙分辨是非對錯,學會該做不該做。為人父母的職責,不正是引導孩子成長嗎?
首先我們厘清一個概念:糾正孩子的某個行為時,我們有沒有停下來認真想過,這究竟是為了他好,還是為了我好?不讓孩子玩水,是我們怕麻煩,干脆直接控制孩子的行為,還是真心堅信玩水百無一用?有時候我們所謂把孩子“教得好”,其實并沒有讓他真正學到什么東西,只是讓他更像個大人一樣行為處事而已,以附帶約束或壓抑的方式。可他不是大人呀,他是個孩子,即使此刻模仿了大人的行為,他也依然沒有長大,依然是個孩子,骨子里依然有著孩童的天性,只是被無視了而已。那么這就不是指導,而是壓制。
其次,我們會不會真如自己所辯解的:只是因為孩子小才不得不管教,在適當的時候,等他長大了,自然會放手?我想很多家長都很難找到那個明確的時間點,因為他們沒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在看到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后,先叩問自己:
他有沒有這個自由和權利?
這是不是正當的?
我該怎么配合?
不去思考這三個問題,就無法真正尊重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父母,永遠都會以“愛”的名義干涉下一代的生活。
我相信不讓孩子踩水坑的家長,都是真心愛孩子,愿意為孩子付出,大概不會真的在意給孩子增加裝備的花費,或者多洗幾件衣服。促使他們這么做的原因,僅僅是習慣了指揮,習慣了控制,甚至從中獲得了虛妄的成就感——我管教有方。
但真的愛一個人,就應該讓他快樂;對孩子如此,對所有人如此。允不允許玩水,真的是件很小的事,卻能引申出一個家教中非常寶貴的指導思想:請家長們時刻保持一顆“我做我自己,也允許你做你自己;我捍衛(wèi)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你的界限”的心。
也許,我們最應該允許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