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芬(遼寧奉天中醫(yī)院內(nèi)科,遼寧 奉天 110016)
?
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46例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臨床療效觀察
韓秀芬
(遼寧奉天中醫(yī)院內(nèi)科,遼寧 奉天 110016)
目的 探討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92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各有46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膠囊與多潘立酮治療,研究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1.3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是69.57%,組間治療效果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χ2=6.907,P=0.009),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能夠明顯改善其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柴胡疏肝散;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
慢性表淺性胃炎是由于多種致病因子導致的非萎縮性慢性炎癥性病變,依據(jù)疾病證型可分為脾胃虛寒型、脾胃氣虛型、脾胃濕熱型、肝胃不和型以及胃陰不足型[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臨床療效,選取2012 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92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回顧性分析9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詳細內(nèi)容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92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各有46例患者。對照組46例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32~60歲,平均年齡(42.3±4.8)歲;研究組46例患者,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33~62歲,平均年齡(44.5±3.7)歲?;颊卟〕?~24個月,平均病程(17.8±5.4)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46例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膠囊與多潘立酮治療,具體方法是:采用奧美拉唑膠囊(生產(chǎn)廠家:湖南五洲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45074.),初次口服40 mg,后改為20 mg口服,1天1次;采用多潘立酮(生產(chǎn)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0910003)10 mg口服,1天3次。研究組46例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主要藥物成分包括:柴胡10 g、白芍7 g、郁金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白術(shù)12 g、炙甘草10 g、元胡10 g。若患者存在顯著胃痛,則加用烏藥與木香;若患者胃寒,則加用肉桂與干姜;若患者胃熱,則加用黃連、地丁與梔子;若患者血瘀,則加用川芎與三七,反酸嚴重者加烏賊骨15 g,大便不成形者加蒼術(shù)10 g,并且要按照患者實際病情對處方予以調(diào)整。分早晚2次,1個療程為4周。
1.3評價指標。痊愈: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改善到Ⅰ級或是痊愈,不存在活動性炎癥,慢性炎癥改善2度以上或是消失;顯效: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改善,活動性與慢性炎癥改善2度;好轉(zhuǎn):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變范圍減少到一半以下,活動性與慢性炎癥改善1度;無效:沒有達到以上標準或是病情發(fā)生惡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此次研究的各項數(shù)據(jù)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9.0予以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率(%)表示,組間率對比應用χ2檢驗;若對比P<0.05,表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與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研究組46例患者中,痊愈患者11例(23.91%),顯效患者13例(28.26%),有效患者18例(39.13%),無效患者4例(8.70%),治療總有效率是91.30%;對照組46例患者中,痊愈患者6例(13.04%),顯效患者10例(21.75%),有效患者16例(34.78%),無效患者14例(30.43%),治療總有效率是69.57%。組間治療效果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χ2=6.907,P=0.009),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有學者認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濕熱內(nèi)蘊以及脾虛肝乘等[2],該疾病的出現(xiàn)和患者日常生活習慣有著重要聯(lián)系,若飲食不規(guī)律、情緒低落以及酗酒等都會增加該疾病的發(fā)生率[3]。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慢性胃炎患者癥狀表現(xiàn)為胃部痞滿不適,且多伴有情志失調(diào)癥狀,應用健脾疏肝,理氣理血的治療方法,往往收獲奇效。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處方,方中柴胡性苦與辛,能夠行氣寬胸,疏肝解郁,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陳皮性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祛痰,可祛除因脾虛而致的內(nèi)生痰濕,促進唾液淀粉酶活性;茯苓性甘、淡、平,健脾利水滲濕,祛除因脾虛而致的內(nèi)生水濕;烏賊骨性溫和,具有止痛與止酸的功效;白芍微寒,具有養(yǎng)肝斂陰、止痛、柔肝以及和胃的作用;甘草能夠舒緩藥性,緩解疼痛,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郁金,辛、苦、寒,活血止痛,行氣解郁,長于治療肝郁氣滯血瘀之痛證,具有一定抗炎止痛作用。
本方兼顧健脾疏肝,益氣理氣,活血止痛,祛濕祛痰等治療方法,因此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應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胃炎是中焦脾胃疾病之一,在用藥期間必須嚴格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則[4],按照患者熱、寒以及虛等偏盛偏衰的實際情況予以加減治療,以便實現(xiàn)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是91.3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是69.57%,組間治療效果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χ2=6.907,P=0.009)。結(jié)果表明,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能夠明顯改善其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1] 龐家善,李樹標,黃波貞,等.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46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2,44(2):24-25.
[2] 牟來品.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44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9):1567-1568.
[3] 田友.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90例[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0):52.
[4] 葛效軍.柴胡疏肝散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4,27(20):556.
R573.3+1
B
1671-8194(2016)19-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