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平
(甘肅省臨夏中學 731100)
在調查種群密度時,對于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就是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qū)域內,捕捉一定數(shù)量的動物進行標志,然后放回,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重捕。根據(jù)重捕樣本中標志者的比例就可估算出該區(qū)域當時的種群總數(shù),計算出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具體探究活動設計如下。
(1)運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學會做野外調查記錄。
(2)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描述身邊的動物和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
米象、內徑為50×50×10 cm的盤子、面粉、有色快干漆、毛筆、指形管、培養(yǎng)皿。
3.1 分組 每2位學生一組,在盤子中倒入面粉,使面粉的厚度達到5 cm。取80只生命力強的未標記的米象放入面粉中。
3.2 標志 取20只生命力強的米象放入墊有濕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加蓋,再放到冰箱里,約2 min后,或米象不動后,將培養(yǎng)皿取出,使米象背朝上,用小號的毛筆在米象的一只鞘翅上涂上一小滴快干漆。漆干后,將標志的米象加到盤中面粉中,在木盤上貼好標簽,記載標記蟲數(shù)和未標記的蟲數(shù)。
思考:為什么在培養(yǎng)皿中要墊上濕濾紙?放入冰箱后,是什么因素導致米象靜止不動。給米象做標記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3.3 重捕 1 d后,在面粉中隨機確定50個取樣點。在取樣點依次將指形管管口朝下迅速壓入面粉,直至碰到盤底。
思考:為什么要等1 d后才進行重捕?在重捕時怎樣符合隨機取樣的要求?
3.4 計數(shù) 全部管子壓入面粉之后,用一張硬紙片插入管口下面,再將紙片和管子一起取出,將管內的面粉和米象導入培養(yǎng)皿,逐個登記標志和未標志的米象數(shù)(表1),直至取出米象總數(shù)達到20只時停止,或者重捕到有標志的個體數(shù)達到4只以上時停止。
表1 重捕的米象登記表
思考:為什么等到全部指形管壓入面粉后才逐一取出進行計數(shù)?
3.5 統(tǒng)計分析 各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按照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計算種群總數(shù)。
該地段全部個體數(shù)記作N,其中標志個體數(shù)為M,重捕個體數(shù)為n,重捕標志數(shù)m,根據(jù)總數(shù)中標志的比例與重捕取樣中比例相同的假定,就可估計出N,即:N∶M = n∶m,得N=M×n÷m,但N只是種群總數(shù)的估計值,在實際調查中,還需要進一步測定該估計值的可信度,進行更科學的統(tǒng)計。按重捕數(shù)達到20只時停止,進行計算N的數(shù)目。按重捕到含標志個體數(shù)達到4只時停止,進行計算N的數(shù)目。
(1)將本小組的調查結果與投放面粉中的實際值比較,討論以下問題:①數(shù)據(jù)之間有沒有差別?如果有,原因是什么?②本小組的調查方法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2)比較本小組按取樣順序累計值計算出的種群總數(sh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應用標志重捕法估計種群密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條件:
(1)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傷害。如選用著色標志時,要注意色素無害而溶劑可能有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標志動物時,不能影響被標志動物正常的活動或者導致疾病、感染等。
(2)標志不能過分醒目。因為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
(3)標志符號必須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在調查研究期間不能消失。
(4)在下次取樣之前,被標志的動物必須在種群中完全混合均勻,這也是標志重捕的前提。
(5)種群是封閉的,即沒有遷入和遷出,即使有遷移現(xiàn)象也是可以測定的。
(6)在研究期間沒有出生或死亡,或能測出出生和死亡的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