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靜宋靜敏(.海南工商職業(yè)學院公共課教學部海南???7003;.海南大學體育部海南???708)
大眾視域對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傳承的影響
□申靜1宋靜敏2(1.海南工商職業(yè)學院公共課教學部海南海口570203;2.海南大學體育部海南海口570228)
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是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和娛樂傳承。在現代舞和廣場舞流行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tǒng)舞蹈不斷遭受沖擊,為保留其核心民族特色,不得不順應大眾輿情而修剪自己。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參與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為:竹竿舞(打柴舞、跳竹竿),是國家非遺項目,曾經被譽為“世界上罕見的健美操”。本文旨在對海南地區(qū)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演變進行調查研究,結合現在廣為流傳的廣場舞和健美操元素,探討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永續(xù)傳承。
黎族 傳統(tǒng)體育舞蹈 傳承 大眾視域
海南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達170余萬,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黎族總人口146.3064萬人,在中國56個民族人口排序中位列第17位。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東方市等六縣三市之內,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袄琛睂偎Q,內部各支系為了相互區(qū)別有“哈”、“杞”、“潤”、“賽”、“美孚”等自稱。黎族這一龐大的族群,其傳統(tǒng)的體育舞蹈對于海南的舞蹈類體育活動的發(fā)展有其深遠的意義。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尤其是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的海南,受群眾體育和大眾健身的影響,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大眾參與度開始衰萎,在融合新的舞蹈元素后,憑借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而進入大眾節(jié)慶和舞臺視域。
1.1、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現狀
黎族傳統(tǒng)舞蹈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且多數伴有黎族歌謠。黎族人民遇事、遇景、遇情而歌,即興演唱,隨景隨情而起舞,所舞形式和內容多與生活相結合。在海南黎族傳統(tǒng)舞蹈中,大致可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表1)?,F在,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普及,部分祭祀舞蹈原有的娛神驅鬼色彩逐漸淡化,演化成了獨特的黎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舞蹈、健身娛樂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打柴舞(跳竹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黎族地區(qū)流行最廣的舞蹈,曾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巡演,被譽為“世界上罕見的健美操”。
表1 海南黎族傳統(tǒng)舞蹈
1.2、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變遷
海南黎族的歷史考究主要認為是古駱越人渡海入島,與島上古人類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也有資料稱黎族源于秦朝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自漢朝開始,黎族和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黎”這一專有族稱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在建國前,最早期的黎族“峒”(部落)中,分為兩個生活模式,一種為黎、漢民族合居地,如陵水、三亞、儋州等地,處在半熟黎半生黎社會中;另一種為處在深山地區(qū)的黎族生活區(qū),實行峒主世襲制領導。在這兩種生活形態(tài)中,黎族人民多以群居為主,人們在日積月累的生產生活中,在宗教、巫術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這種舞蹈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由傳承者傳承下來,從祭祀到生產,從生產到生活,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宗教、生產、生活特色。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外來人口的滲入,原生態(tài)的傳統(tǒng)體育舞蹈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顯得衰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國家民族文化的覆蓋,黎族人民開始穿上漢服,走進學堂;離開家族進入城市和企業(yè),民族舞蹈的傳承者越來越少,斷層現象明顯。
1.3、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與群眾體育舞蹈對接性研究
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多為表現情景,舞美欣賞元素較多,傳統(tǒng)舞蹈能否在群眾體育健身舞蹈需求和沖擊下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對其是個嚴峻的考驗。
(1)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進入群眾體育舞蹈限制性。
2015年全國廣場舞總決賽在海南陵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1個省區(qū)市的代表隊近百萬人員參與此次活動,是廣場舞走進人們生活的里程碑。2015年10月,由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出臺了《海南省廣場健身操(舞)競賽規(guī)則》,在此規(guī)則中,明確指出:“推廣曲目必須具有健身性、整體性(全員參與)、觀賞性”,并且明確規(guī)定“不能使用不具備輔助健身功能或使用舞美渲染類道具”。再看一次海南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表1)三類舞種均需要使用“不具備輔助健身功能或使用舞美渲染類道具”。甚至錢鈴雙刀舞等舞蹈的器械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違背健身安全性原則加以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步入群眾體育舞蹈的行列。
(2)黎族傳統(tǒng)體舞蹈傳承斷層局限性。
2007年黎族共同舞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舞是海南五指山地區(qū)保留和傳承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五指山市毛陽鎮(zhèn)毛棧村委會方滿村村民承傳至今。但是,目前黎族共同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有66歲的王蓮花老人1人。這種傳承人斷層的局面目前在海南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將使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從人們的視域中快速淡出。
(3)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進入群眾體育舞蹈可行性。
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來源于生活,表現力極強,經過歷史的沉淀,其動作和音樂的切合度、過度、銜接自然連貫,無論是音樂的節(jié)奏、民族服飾的裝扮、肢體舞蹈語言都有極強的渲染性,觀賞性較強。
以打柴舞的舞者肢體動作為例,其動作歡快,節(jié)奏感強烈,主要身體肢體關節(jié)動作較為明顯,整體表演能力和隊形移動變化較大,適合大眾健身舞蹈的需求,可以考慮在保留原始舞蹈特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安全有效的健身套路。
1.4、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普及可行性
(1)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進入高校課堂基礎性研究。
據調查顯示,最早開設少數民族體育課程的學校為2005年開始的廣西百色學院,在許中華做過的調查研究中提出:“13.24%的廣西大學生不喜歡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而且在選擇喜歡參與民族體育活動的大學生中僅有7.64%的學生經常參與”。相對輿論關注度較高、參與度較高的體育項目有:籃球、足球、舞蹈類等項目。據筆者走訪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群體中關于舞蹈類的社團活動率是最高的。其中以廣場舞和快閃為最。2014民間藝術進高校系列活動之“黎族的歌舞標簽”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吼,嘿,吼,嘿”的民族特色給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進入高校課堂奠定了基礎。2008年在海南大學宋靜敏教授的主持和帶領下,研究團隊發(fā)起了對52項黎族傳統(tǒng)體育挖掘、整理、教學實驗和再現傳承的研究工作。2013年起更在大學一年級12個班級學生中開展教學實驗課程,內容包括11項黎族傳統(tǒng)體育精品項目和12項黎族文化元素,竹竿舞(打柴舞)、鑼鼓舞、錢鈴雙刀舞就是其中之一。
(2)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進入中小學體育課堂普及性研究。
海南曾經有6所中學開展民族體育課程內容,卻因種種原因而停止,目前只有國興中學開展此類課程。但位于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的海南樂東民族中學卻為民族體育舞蹈的普及提供了基礎,它的學生中83%的學生為少數民族學生,做為民族特色較為濃重的學校,“打柴舞”就是其特有的校本必修課程。打柴舞是少數民族一種娛樂和競技體育活動,不止在海南,在廣西一帶也較為流傳。它簡單、群眾基礎牢,而且具有集體性、娛樂性、健身性的特點,在中小學乃至更高一等的學??梢云鸬揭渣c帶面的作用,逐步融入到課程教學或者學校體育業(yè)余文化中。
1.5、傳統(tǒng)體育舞蹈競技性刺激不夠,與大眾視域中競技或健身舞蹈類相差較大
1953年在天津開展了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至今已經開展到第十屆,可是對于海南這種少數民族居多的省份,傳統(tǒng)體育舞蹈并沒有納入這個范疇。直到2015年海南傳統(tǒng)舞蹈的比賽才在全國廣場舞比賽的渲染下舉行。就現場比賽情況顯示,舉辦者并沒有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特色考慮在內,評定條件對民族傳統(tǒng)舞蹈的限制較大,主要表現在:一不得中途上下場。黎族傳統(tǒng)舞蹈大多數是有自己的主體表現風格,人員靈活性較強。二不能出現不具有健身的輔助器材。黎族傳統(tǒng)舞蹈如改編的“招福舞”“錢鈴雙刀舞”觀賞性較強,但是所用器械僅僅只能裝飾。三不允許長時間持續(xù)停頓(相對靜止),在2015年廣場舞海南賽區(qū)選撥賽中好多參賽隊伍中有穿著盛大的服飾當裝飾的舞者。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追捧“小蘋果”而不識“打柴舞”。
(1)國家文化的覆蓋和城市化建設的發(fā)展對海南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沖擊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統(tǒng)體育舞蹈傳承的斷層。全民健身和大眾體育的影響,使得舞蹈類健身項目尤其是廣場舞的盛行逐步進入群眾視野,流行舞蹈元素正滲入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中。少數民族運動會可以連續(xù)開展十屆,廣場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盛行,甚至可以為此專門組織人員研究競賽規(guī)則,那么筆者認為可以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傳承做出相應的鋪墊。
(2)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如“跳娘舞”“招福舞”等宗教色彩較為濃重,情景表達較多,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健身性。黎族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輔助性器械借助較為明顯,與全民健身舞蹈類要求不符,能否在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獨特的舞蹈元素目前并不樂觀。建議對待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不能單單列入保護,應當作藝術和遺產來傳承,可以適當加大政府和社會宣傳力度,加強媒體和輿論引導,增大理論研究力度,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的發(fā)展提供堅實后盾。藝術來源于生活,黎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來源于生活和生產,有勞動實踐和健身元素基礎,可以保留自身特色。
(3)黎族在一定意義上屬于海南本土原始民族,但是在中小學課程設置上并沒有廣泛開展民族體育課程,普及性較弱。海南高校僅有極少數學校開設民族體育舞蹈選修課程,群眾基礎不強。建議廣泛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師資的培訓,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蹈引入課堂。
[1]宗雪飛.黎族傳統(tǒng)體育的起源以及發(fā)展中對黎族文化傳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9.
[2]百科[EB/OL].http://lizu.baike.com.
[3]李德洙.等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4]趙華南.黎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中學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調查與研究[G].海南師范大學,2014.
[5]鄧艷香等.非主流經濟學視角下對少數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體育活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
G853
A
1006-8902(2016)-07-LXY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TY018);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資金項目(02M4097001004002);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HNSK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