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娟
【摘 要】
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作為一名教師培養(yǎng)新世紀的現代化建設人才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
人文 素養(yǎng) 寫作
人文素養(yǎng)就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它是人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形成的文化修養(yǎng)和品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可以讓學生的氣質、修養(yǎng)、人格得到提升?!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边@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人生的關懷,人性的關懷。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的人文素養(yǎng)是作為一名教師培養(yǎng)新世紀的現代化建設人才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師應按人文教育精神開展個性化的施教,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認知性兩個特點結合起來。具體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心動”到“筆動”巧挖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課程標準》中的“教材編寫建議”指出:“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種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彼裕處熢诮虒W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例如在教學生寫《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一課時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搜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并通過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升華,進行小練筆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么?最后把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于“掠走的資料”和關于“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后說說心里是什么滋味?課外布置寫下讀后感由此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由“課內”到“課外”積累人文素材
《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提出,學生要“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币_到這個目標,單純地閱讀教材里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課外的閱讀中不斷吸收人文知識,所以教師要適時地對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進行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關于童年生活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在日本出生的林海音在老北京城南度過了難忘的童年,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朧。文中所描述的這些生活片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距離,但文本本身對五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大的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平時對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語言材質可以讓學生反復品賞咀嚼誦讀并展開想象體會林海音的感情達到和諧共鳴,我們從課內遷移到課外開了一次《城南舊事》的班級讀書會,好多孩子非常喜歡文中的英子,他們也紛紛讀起林海音的一些書籍,為續(xù)編故事,寫讀書筆記等積累了很多素材。在教師的引領下,《西游記》等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論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慢慢成為學生的精神大餐。這些經典著作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積淀,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最佳材料。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了,寫作時就會得心應手了。
三、 由“單一”到“鮮活”優(yōu)化作文評語
教師的評價應鼓勵學生自由地,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必須破除一張試卷定乾坤的現狀,應把卷面成績與上課表現,課后社會實踐,作品發(fā)表,比賽等納入評價體系。利用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參與寫作實踐的積極性,激勵他們關注自然社會與人生在不斷的體驗與思考中提升自己 的綜合素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是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的,這時教師的評價標準也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只是例行公事地在總評時寫上“中心突出、語句通順、意思連貫、想象豐富”等類似的蒼白無力的評語,對于學生而言,則一點收獲也沒有。教師要善于去發(fā)現學生作文中一兩個形象的詞語,一兩句鮮活的句子,給予表揚和肯定。與其寫一些毫無用處的評語,還不如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一直在進步,作為你的老師,我看到了,也很欣慰!”“你的作文寫得非常好,如果能多看些課外書,積累更多的素材,會更好!”“讀到你的作文,真不失為精神享受!”學生看到老師對他的肯定評價,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就對寫作充滿了信心。老師是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充滿人文關懷的評語一定會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四、從“經師”到“人師” 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國古代對教師有如下的說法,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所謂“經師”指只會教知識,教書匠,而“人師”則既會教知識又會引導指導學生做人,因此,對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教師,對學生而言就是仰慕、榜樣的對象,久而久之,學生的人文素質就會得到較好地培養(yǎng)。從另一方面講,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同時,對教師亦相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對教育的價值觀、生命觀、學生觀、知識觀、形象觀等方面加以錘煉,這樣就在學生面前樹立起一座“人文”的豐碑,“人文”的榜樣。所以,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限于教給學生一般的寫作知識,而是要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對文學的理解,對大千世界的感受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終極目的。
總之,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可以相輔相成。作文水平是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教師只有讓作文教學充滿燦爛的人文之光,利用多種渠道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中接受熏陶,學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發(fā)真情,才能讓作文真正成為一種提高學生素質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林惠君.論人文素養(yǎng)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代教育之窗,2012(4)
【2】喬瑞.當前小學作文現狀分析及改變策略.教育專區(qū).小學教育,百度文庫,2012
【3】百度文庫.當代小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理論學習之二.第二章第三節(jié).教育專區(qū).教學研究,20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