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斐 陳晶晶 樸正福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水平分析
李曉斐陳晶晶樸正福
目的評價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的差異。方法隨機選取初次來我院就診,未接受過任何治療措施的NAFLD患者,通過CT分類的輕、中、重患者各30例為研究對象,選擇同期體檢的健康者30名為健康對照組,對肝功能、血脂、血糖進行分析。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中度NAFLD組ALT(34.80±20.85) U/L、AST(25.93±8.23) U/L、γ-GT(44.03±35.01) U/L、TG(2.12±1.07) mmol/L和重度NAFLD組ALT(41.00±35.37) U/L、AST(31.67±16.88) U/L、γ-GT(48.13±25.57) U/L、TG(2.25±1.32) mmol/L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LT (15.77±6.27) U/L、AST (18.10±3.36) U/L、γ-GT (21.17±9.18) U/L、TG (1.12±0.67) mmol/L(均P<0.05);中度NAFLD組HDL(1.29±0.23) mmol/L,重度NAFLD組HDL (1.35±0.25) m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HDL (1.53±0.28) mmol/L(均P<0.05);輕、中、重3組的LDL分別為(3.29±0.77) mmol/L、(3.58±0.78) mmol/L、(3.64±0.63) mmol/L均顯著高于對照組LDL (2.67±0.63) mmol/L(均P<0.05);中度NAFLD組的TC(5.95±0.99) mmol/L、GLU(5.93±2.03) mmol/L和重度NAFLD組的TC(6.14±0.93) mmol/L、GLU(5.55±1.25) mmol/L比對照組的TC(4.98±0.89) mmol/L、GLU(4.63±0.46) mmol/L和輕度NAFLD組的TC(5.34±1.08) mmol/L、GLU(4.71±0.82) mmol/L均顯著升高(均P<0.05),其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NAFLD患者脂質代謝紊亂,轉氨酶、血糖比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但基本屬于正常范疇。這些結果提示患者還處于單純性脂肪肝階段,這時期如果加強運動,改善飲食,減肥降糖降脂,能預防糖尿病發(fā)生,避免進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晦D氨酶;血脂;血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大量飲酒、藥物使用和其他明確的肝臟損害因素以外,以肝細胞脂肪變性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NAFL)及其演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等[1]。研究顯示,NAFLD在西方人群的患病率為20%~30%,在我國的患病率為11%~15%,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發(fā)病率逐年上升,NAFLD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2]。本研究通過檢測健康對照者、輕、中、重度NAFLD患者的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并相互比較,闡明NAFLD患者與健康對照的差異及不同程度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變化,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分組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NAFLD患者,通過 CT對其進行輕、中、重程度分型,隨機選取輕、中、重患者各3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為輕度NAFLD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3.3歲)、中度NAFLD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4.8歲)、重度NAFLD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1.3歲);選擇同期體檢的健康者30名為健康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1.7歲);各組年齡、性別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NAFLD診斷標準
NAFLD入選對象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可致脂肪肝的特殊病例,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3]。
影像學診斷規(guī)定具備以下3項腹部超聲表現中的兩項者為彌漫性脂肪肝:(1)肝臟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明亮肝”),回聲強于腎臟;(2)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3)肝臟遠場回聲逐漸衰減。CT診斷脂肪肝的依據為肝臟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比值之比小于1.0。其中,肝/脾CT比值小于1.0但大于0.7者為輕度,≤0.7但大于0.5者為中度,≤0.5者為重度脂肪肝[3]。
所有患者均為初次來我院就診,未接受過任何治療措施。
三、方法
(一)標本采集所有入選者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待檢。
(二)實驗室檢測使用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ALT、AST、γ-GT、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葡萄糖(GLU)等各項指標檢測分析,所用試劑均購自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均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四、統(tǒng)計學分析
一、不同程度NAFL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肝功能指標水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中、重度NAFLD組ALT、AST、γ-GT均比健康對照組高(P<0.05)。
表1 各組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表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P<0.05
二、不同程度NAFL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血脂、血糖水平(見表2)
檢測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中、重度NAFLD組的TG、TC、GLU顯著升高,HDL顯著降低,輕、中、重3組的LDL均顯著升高;與輕度NAFLD組相比,中、重度NAFLD組的TC、GLU顯著升高,其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各組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注:*表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P<0.05,#表示與輕度NAFLD組相比P<0.05
NAFLD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過多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肥胖、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等代謝紊亂與其發(fā)病關系密切。研究顯示,在NASH患者中有70%~80%是肥胖患者,50%~70%有高血壓,高達70%的患者有血脂異常,因此,NAFLD也可以認為是代謝綜合征在肝臟的表現[4-6]。近年來,NAFLD增長迅速且發(fā)病呈低齡化趨勢,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也是我國愈來愈重視的慢性肝病問題[6]。
NAFLD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比較公認的是“二次打擊”學說。第一次打擊主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IR)等使肝細胞內TG合成與分泌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受損,脂質在肝細胞內異常沉積,排出障礙,引起肝細胞脂肪變,形成NAFL。研究認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IR,可引起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脂質在肝臟中蓄積,引起肝臟脂肪變,因此存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人群更易發(fā)生NAFLD。第二次打擊主要是指肝細胞的氧化應激及脂質過氧化損傷,引起脂肪變性的肝細胞發(fā)生炎癥、壞死,大量炎癥細胞因子及脂肪因子產生,NAFL進展為NASH[7-8]。若NASH持續(xù)存在,肝細胞凋亡壞死,細胞外基質產生,則形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9]。
本研究數據顯示,中、重度NAFLD組GLU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比輕度NAFLD組高,說明GLU在NAFLD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中、重度NAFLD組的TG、TC、LDL顯著升高,HDL顯著下降,說明NAFLD患者存在脂質代謝紊亂,且脂肪的沉積與NAFLD嚴重程度成正比。血清 ALT、AST、γ-GT一直被作為反映肝細胞損傷的常用生化指標,肝臟脂質代謝紊亂,肝細胞脂肪變性,脂肪酸損害肝細胞,轉氨酶升高,所以中、重度NAFLD組ALT、AST、γ-GT值均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但在本研究中,中度NAFLD組ALT,中、重度NAFLD組AST、γ-GT值均在正常參考值范圍內,推測研究對象處于NAFL階段,是NAFLD初期,主要表現為肝細胞脂肪變,肝臟輕微損傷,未發(fā)生大面積炎性損害。這時患者如果能夠改變生活方式,加強運動,改善飲食,減肥降糖降脂,減少肝臟內脂肪沉積,可改善血糖及胰島素抵抗傾向,并有效恢復肝臟功能,防止NASH的發(fā)生[10-12]。從NAFL到NASH,再到脂肪性肝纖維化和肝硬化,NAFLD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臨床醫(yī)生可以根據患者NAFLD的程度,在NAFL及NASH階段及時診斷并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可以恢復肝功能,延緩疾病進展,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等嚴重肝病的發(fā)生。
[1]邊樹偉,周志安,張杰,等.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脂聯素及內脂素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23:131-134.
[2]Wang Y, Li YY, Nie YQ,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Exp Ther Med,2013,6:77-84.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163-166.
[4]van der Poorten D,George J.Current and novel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Hepatol Int,2007,1:343-354.
[5]李運紅,徐肇敏,呂瑛,等.胰島素抵抗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系研究.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787-789.
[6]劉洋,鄭繪霞,梁建芳.Nesfatin-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意義.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6:108-110.
[7]Day CP,James OF.S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o “hits”? Gastroenterology,1998,114:842-845.
[8]武紹梅,馬嵐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進展.醫(yī)學綜述,2014, 20:4455-4458.
[9]余小虎,朱金水,邱夏地,等.水飛薊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研究.實用肝臟病雜志,2005,8:269-271.
[10]Hardy T,Anstee QM,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ew treatments.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5,31:175-183.
[11]姜健,莫莉,郭建東.CK-18(M30)和胰島素抵抗指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T分級檢測中的意義.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5,22:31-33.
[12]Mishra A,Younossi ZM.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lin Exp Hepatol,2012,2:135-144.
(本文編輯:易玲)
2016-00-00)
266033山東青島青島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李曉斐,陳晶晶);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肝病研究所(樸正福)
樸正福,Email:zfpiao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