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傳干
對標調焦。這個“標”首先是《教師專業(yè)標準》。武漢市旭光學校把《教師專業(yè)標準》的四個方面分解成15個專題,按學年做好規(guī)劃,從“職業(yè)理解與認識、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fā)展、個人修養(yǎng)與行為等方面提升專業(yè)理念與師德修養(yǎng);從“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知識、教學實施和通識性知識”等方面學習和更新專業(yè)知識;從“教育知識、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等方面提升德育能力。
這個“標”還是教育標兵。青年教師的成長最關鍵的是缺少覺醒,缺乏成長、自知和開發(fā)意識。旭光學校引導青年教師追尋自己心目中的教育“標兵”,培育“工匠”精神。學校要求青年教師尋找各自心中的“標兵”,將名單報學校備案;每一學期,新教師至少舉辦一次學標兵(如收集資料、閱讀作品、觀看視頻)展示活動,集中交流、分享成果。學校積極推薦青年教師加入省、市、區(qū)名師工作室,向身邊的名師學習。
扎根課堂。教育的生命力在課堂,教育的真功夫也在課堂,“好課”都是從課堂實踐中“走”出來的。
課例分析是一個新手走向成熟最基本的方法。學校每學期舉辦“旭光杯”賽課活動,將活動分為“旭光杯學科賽課”“旭光杯班會賽課”兩部分,要求青年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備課、講課、觀摩、評課、研討、反思等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中收獲經驗。青年教師還要收集每一位開課教師授課資料,裝訂成冊,形成案例集,保存至少三年。期間,學校進行檢查,教研組(個人)組織學科教師再研、再探、再回味。
課堂研討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每周的教研活動,在傳統(tǒng)的“五定”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專題“研課”活動。一研“教育模式”。先后研討了“洪山區(qū)享受學堂135教學模式”“思維導圖”“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現正在研討“互聯網+課堂生態(tài)的重構”。二研“課堂建構”。將課堂的“學案導學”“自主質疑”“互動探究”“精講點撥”“檢測反饋”“遷移運用”“視頻可視化”等結構單元進行專題研究,并將研究的范式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搭建、組合和應用。三研“課堂困惑”。問題是資源,困惑就是“多震帶”。學校定期開展“問卷調查”,收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然后分類開展研課活動,如“學案導學與微課程、翻轉課堂”“課堂目標的達成與學生的展示”“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等。
在研課活動中,組織青年教師發(fā)揮教學理念新、信息技術強的優(yōu)勢,在課件制作、網上交互、視頻錄制、微課整合等方面多做工作。同時,學校提倡青年教師按照“研教學模式、研課堂建構、研課堂困惑”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順序,開展自研自探。在研究中享受快樂,在研究中受到啟發(fā),在研究中走向成熟。
切問近思。王鐵軍等學者認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要經歷五個不同的階段,即入職適應期、成熟勝任期、高原平臺期、成功創(chuàng)造期和退職回歸期。高原平臺期是青年教師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研究表明,很多教師的發(fā)展都止步于高原平臺期。
要突破這一“瓶頸”,教師要加強學習與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教學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經驗將大受限制。為此,旭光學校要求教師要做到“三問三思”?!叭龁枴保阂粏栁疫€喜歡上課嗎?二問我還喜歡所教的學科嗎?三問我還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嗎?“三思”:一思學習,是否向書本、網絡、他人學習?二思教學,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否合理,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教學中有哪些不足,遇到的困惑應該如何處理?三思行動,是否能將學科教學內容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與實踐,追思學科教學的“本質”?通過“三問三思”,讓處于高原平臺期的教師得以順利突破,也不斷地促進著其它發(fā)展階段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