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川
(山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淺談洪洞道情的淵源與發(fā)展
吉 川
(山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道情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道情的流傳范圍也很廣,洪洞道情作為我國道情的一支,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發(fā)展和形成,與其獨特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影響因素密切相關。
道情;洪洞;發(fā)展
洪洞道情是道情這一傳統(tǒng)戲曲藝術形式在洪洞的獨特發(fā)展結果。在發(fā)展和演出過程中,其融合了洪洞本地的民俗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把源自道教經韻和上層社會的文雅藝術發(fā)展演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藝術,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洪洞道情藝術,并保持著悠久的傳承,同時也逐漸擴大了其藝術影響力和演出范圍。
道情,原稱“道腔”,后來戲劇家田漢根據(jù)“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禮”的依據(jù),建議把“道腔”這一稱呼改為“道情”。根據(jù)考證和推測,道情藝術起源于隋唐時期,特別是在唐朝時期,由于唐朝皇帝追認老子為祖先,道教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中,道教經文的獨特聲腔唱法被稱為道歌。唐朝時期,傳道道士很多,他們在傳道時普遍會歌唱道情。同時,由于每個地方的聲腔語言習慣和音樂特色不同,道情與當?shù)仫L俗融合,產生了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其中,因為晉南的平陽一帶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故里,這一地區(qū)的道教和道情藝術都比較興盛。到了元朝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與道教的關系密切,道教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fā)展,道情藝術的傳播范圍更廣,道情藝術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fā)展。
洪洞道情屬于道情藝術的一種,是在道情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的風俗民情發(fā)展而來的。洪洞道情音樂體制屬曲牌體結構,唱腔優(yōu)美、婉轉動聽,它的戲曲程式、服裝、道具、舞臺美術和演奏方法別具一格。由于受道教的影響較深,洪洞道情戲的傳統(tǒng)劇目大多是神仙道化劇,同時也融入了反映人民生活的現(xiàn)實內容。
洪洞道情根據(jù)傳說是源自春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guī)煏?,但是具體確信的產生時間和起源已經無法考證。在隋唐時期,洪洞道情在道教發(fā)展的影響下,融入了當?shù)厝嗣駥γ篮蒙畹脑竿_始出現(xiàn)一些編曲和表演。經過后來表演者的改進,洪洞道情的內容和形式都開始突破道教的宗教規(guī)范,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完整的具有洪洞本地特色的藝術范式,并獲得了本地人民的廣泛喜愛。
根據(jù)可查的歷史記錄記載,洪洞道情在清朝咸豐年間開始成立班、社,洪洞尹壁村道士尉廣甲組建了第一個班社“同樂班”。此后,尉廣甲組織“同樂班”排演了《龍虎山》《郭巨埋兒》《三世修》等五個本戲和《小姑賢》《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戲到各地演出。到了清末宣統(tǒng)年間,尹壁村的師秉焱組成了第二個道情班——“三盛班”。“三盛班”有很多有名可查的著名藝人,比如彩旦王五斤、青衣王全根等?!叭唷钡膭∧勘却饲暗摹巴瑯钒唷备啵_到了十四本大戲和多個小戲共同演出的規(guī)模。在表演上,“三盛班”不僅用道情戲的范式演出,還用傳統(tǒng)的道腔秧歌演出《掛神子》《拐銀匠》等劇目。在全盛時期,“三盛班”的演出足跡,跨出了晉南地區(qū),廣泛活動在河南、陜西等地。但是,清末和民國初年的社會動蕩不安,“三盛班”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生存空間和環(huán)境,終于解散。到了1923年,曹生村的程元奎和南秦村的杜丁兒又成立了“興勝班”,“興勝班”比此前的班社更加完善,其劇目、行當、表演技藝都有了更大的完善和提升,其特殊的表演功力,如“扇子功”“裙子功”等,都是某些劇目的拿手絕活。1929年,“興勝班”受到蒲劇的沖擊和國內戰(zhàn)爭的影響,最終解散。
經過三次班社的組織和瓦解,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洪洞道情戲都沒有再出現(xiàn)專業(yè)的班社和較大規(guī)模的演出。建國后,一些道情戲藝人成立了一些業(yè)余的班社,并編演了一些新的反映階級斗爭的劇目,比如《反搶糧》《送夫參軍》等。1960年成立的“洪洞縣青年道情劇團”,不僅演出了傳統(tǒng)的道情劇目,也吸收了當時比較有名的現(xiàn)代戲,比如《白毛女》等,但是該劇團在“文革”中被強行解散。
洪洞道情戲雖然源自道教經韻,但是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極大地反映和融匯了洪洞的地方生活和人民的現(xiàn)實情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與大多傳統(tǒng)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一樣,洪洞道情受到時代發(fā)展的沖擊,人們曾經“寧愿不吃一桌席,不能誤了道情戲”的看戲熱情已經消失。1985年,洪洞道情被錄入《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社會對洪洞道情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劇本和譜本的收集和新一代人才的培養(yǎng)。2006年,洪洞道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保護項目;2008年,洪洞道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并獲得300萬的國家撥款,用以恢復和保護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洪洞的地方藝術特色,也是中華戲曲寶庫中的明珠,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形式。如今,洪洞道情已經不可避免地走向小眾化,甚至成為歷史。但是,對洪洞道情的積極研究和保護,不僅是我們傳承民族藝術的責任,也是立足于傳統(tǒng),促進民族藝術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J825
A
1007-0125(2016)08-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