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文
(銅陵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 安徽 銅陵 244000)
淺談黃梅戲表演藝術的特色
吳國文
(銅陵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 安徽 銅陵 244000)
黃梅戲以前被稱作黃梅調或者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豫劇和評劇并稱為五大戲曲劇種。本文通過黃梅戲唱腔、語言、服飾、妝容和伴奏來描述黃梅戲的表演藝術特色,并著重講述黃梅戲的唱腔特色和語言特色。
黃梅戲;表演藝術;特色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后來受到宋朝民歌、元朝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戲曲雛形,在明清時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fā)展。我國建國后,黃梅戲更是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黃梅戲能夠歷經(jīng)歷史潮流的沖擊,傳承數(shù)千年,說明這個曲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研究黃梅戲的表演藝術形式和特色,總結經(jīng)驗,可以為黃梅戲從業(yè)人員梳理一條脈絡,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表演藝術,還能為其他曲種提供“長久不衰”的經(jīng)驗和借鑒。
一種戲曲表演藝術,唱腔是最大的特色,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唱腔。黃梅戲的唱腔分為主腔、花腔以及三腔。
(一)黃梅戲的主腔。黃梅戲的主腔是傳統(tǒng)唱腔中非常具有戲劇表現(xiàn)能力的腔系之一,它的音樂結構是以一板腔體為主。正是這種特點,把它和其他的腔系區(qū)分開來。事實上,并不所有黃梅戲的劇目都用主腔,主腔之所以被稱為主腔,是因為它的音樂功能和形態(tài)。[1]
(二)黃梅戲的花腔。黃梅戲的花腔主要是民歌轉變過來的,但是其作用已經(jīng)和民歌不一樣了,主要是起到進入劇情,并對人物的心聲進行傳達的作用。花腔具有明朗化的調式色彩、舞蹈化的節(jié)奏律動、口語化的旋律線條、襯字化的唱詞結構以及質樸化的表情達意等特點。
(三)黃梅戲的三腔。黃梅戲的三腔是彩腔、仙腔和陰司腔的總稱。三腔的共同點是綜合了板腔體和曲牌體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獨特的腔體,既有曲牌體中的定格感覺,又有板腔體所存在的特點。三腔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就是三腔的來源不同。彩腔,是由花腔小曲演變成的;仙腔,是黃梅戲吸收道教音樂后形成的;至于陰司腔,則是直接來自于青陽腔。三腔的用途也不盡相同,彩腔主要是用于表達興高采烈之情;仙腔主要是表達灑脫的氣度,以及通過特殊的處理,還可以表達悲傷的情緒;陰司腔主要表達對死人和將死之人的悲傷情緒。
戲曲的語言是戲曲表演藝術最直觀,也是最顯著的特色之一。黃梅戲發(fā)源于安徽省安慶地區(qū),并在此興盛。所以,黃梅戲的演唱和道白都采用了安慶當?shù)氐姆窖浴?/p>
(一)安慶方言獨特的聲母發(fā)音。由于安慶方言與普通話之間有區(qū)別,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個別字的聲母發(fā)音,導致了演員在演唱過程中,有些字的聲母著力點不同,比如:街、鞋和吃等字。安慶方言綜合了南北語言的特色,生動靈活,同時也有發(fā)音位置比較低的問題發(fā)生,這就要求黃梅戲演員進行調整。安慶方言的聲母發(fā)聲技巧,既遵循了聲樂理論的出字規(guī)律,同時還具有很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許多觀眾喜歡。
(二)安慶方言獨特的合轍押韻。黃梅戲和我國的其他戲曲一樣,唱腔藝術都具有地方語言色彩和出字規(guī)律。雖然,黃梅戲也要合轍押韻,還遵守傳統(tǒng)聲樂的規(guī)定,但還是保持了地方語言的特色個性部分,黃梅戲十三韻就是如此。在十三韻的規(guī)定下,黃梅戲的演唱押韻分為三類:韻母相同、韻母不同但是韻腹相似或相同、韻母的元音不同但是韻尾相同。所以,黃梅戲演唱中,既能做到合轍押韻,又能顯出黃梅戲的地方語言特色。[2]黃梅戲的演唱和獨白的語言均為安慶方言,具有獨特的語言特色。
黃梅戲的服裝延續(xù)于我國傳統(tǒng)的漢服,因其在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在宋、明時期開始發(fā)展,所以服飾較多的都是唐代、宋代和明代的漢服。與京劇服飾的濃墨重彩和華麗妖冶不同,黃梅戲的服飾都比較清雅秀麗和自然雋永,自成一種風格。[3]
黃梅戲演員的妝容比較注重眉眼部分,與京劇演員妝容中絢麗的假面和眉眼部位濃墨描摹不同,黃梅戲演員的妝容講究暈染和神韻,有些類似于我國古代仕女所畫的淡妝,比較真實和質樸。黃梅戲演員的妝容,與其他的戲曲追求的色彩艷麗、旖旎不同,黃梅戲更加追求在淡雅和清秀中,慢慢滲透出的繽紛色彩。
黃梅戲發(fā)展到今天,在全國已經(jīng)具有比較高的影響力了,當然這和音樂伴奏是密不可分的。黃梅戲的音樂伴奏具有質樸、優(yōu)美和婉轉等特色,并在黃梅戲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借鑒和吸收其他戲曲音樂的精華。
作為地方戲曲之一的黃梅戲,同時也是戲曲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和特色。研究其表演藝術的特色,可使聽眾更加了解黃梅戲,也會吸引一些新聽眾。對于黃梅戲的表演人員及相關人員來說,也是系統(tǒng)的了解和深入的學習,能夠為以后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幫助,也有助于黃梅戲的推廣。
[1]周劍,周曉蘭.嚴鳳英與馬蘭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比較探討[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0(3):52-54.
[2]錢干成.黃梅戲生角的身段表演藝術傳承和發(fā)展[J].黃梅戲藝術,2015,31(3):62-63.
[3]丁傳飛.黃梅戲表演中的情感創(chuàng)造與表達方式解析[J].戲劇之家,2015,24(12):38.
J827
A
1007-0125(2016)08-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