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濤
(山西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shù)與傳媒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寧浩電影的主題研究
管志濤
(山西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shù)與傳媒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寧浩作為我國新生代的電影導演,其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揭示了深刻的主題,上映后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寧浩善于通過表現(xiàn)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欲望訴求,完成對人性的思考;通過人物的自我尋找與回歸,完成對自我價值的審視;通過對人物經(jīng)歷失去、犧牲的敘寫,完成對成長之痛的表達。
寧浩;主題;欲望訴求;尋找與回歸;成長
寧浩是我國新生代電影導演,2006年的電影《瘋狂的石頭》,讓寧浩一夜成名。隨后,《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無人區(qū)》《心花路放》陸續(xù)上映,成為國產(chǎn)電影票房大戰(zhàn)中以小博大的佼佼者。是什么讓寧浩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通過研究寧浩及其電影創(chuàng)作,我們發(fā)現(xiàn)其電影通過簡單的故事內(nèi)容、多元化的結(jié)構(gòu)方式、巧妙的剪輯技巧,在各主人公嬉笑怒罵的荒誕表現(xiàn)中,為我們揭示了深刻的主題內(nèi)涵。
在電影中,寧浩將目光聚焦于當下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注社會底層邊緣小人物的生活與命運。小偷、騙子、失業(yè)者、奸商、婚姻失敗者、和尚、神父成為影片主要刻畫的人物主體,而對這些底層小人物進行刻畫的切入點始終都是人物生存中的欲望。寧浩說:“除了《綠草地》以外,我所有的作品都在談一個東西,就是欲望?!雹倏梢妼幒圃陔娪爸袑θ宋镉嬖诘谋厝恍院推毡樾越o予了充分肯定,賦予了其足夠的客觀理由。
寧浩早期的電影作品《香火》,講述了一個信仰與現(xiàn)實欲望相矛盾的故事。和尚為了補自己破了的鞋,抽掉了壓在佛像下面的布,結(jié)果弄塌了佛像。佛像倒了,村里的人就不會再來拜佛祈福,那么廟里就沒有了供奉與布施,他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因此,和尚為了維持生存,要籌錢重塑佛像。這反映了人的生活常態(tài)與無奈,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與生存的壓迫,人們也只能在信仰與現(xiàn)實的天秤上減少信仰的分量,偏向現(xiàn)實,人性也得到了最本真的體現(xiàn)。
《瘋狂的石頭》中,翡翠是各路人馬的眾矢之的。謝廠長賣翡翠救廠,最后卻給自己謀了四層樓的私利;包哥保翡翠救全廠工人,同時也是為了還自己欠別人的修車錢;《瘋狂的賽車》中的人物對于金錢的追求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耿浩為了比賽獎金,無端被卷入一場兇殺案;李法拉賣假藥騙錢,害人終害己;笨賊二人組為了賺錢娶妻,卻成了殺人幫兇。在價值連城的翡翠以及金錢的誘惑下,導演通過一系列事件的機緣巧合,幽默地諷刺和揭示了人性的復雜。
《無人區(qū)》更是一部關(guān)于欲望與人性的寓言故事。在沒有人性的“無人區(qū)”內(nèi),在金錢、名利、地位的誘惑下,人們像動物一樣貪婪、沒有節(jié)制,欺騙、殺戮充斥其中。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潘肖只有親身體驗過死的絕望,才能最終喚醒自己即將泯滅的人性。
《心花路放》中,耿浩與好友一路南下,擺脫離婚的失意。一路上“3000里的妞”,既滿足了兩位男主人公對于情感的宣泄,也滿足了觀眾對一夜情、艷遇的欲望想象。康小雨在旅行中找到了自己脫離現(xiàn)實的理想歸宿。影片為我們揭示了對待愛情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耿浩失去自我,執(zhí)著于現(xiàn)實愛情;郝義尋求情感的消費,不說愛、不敢愛;康小雨追尋理想愛情,背棄現(xiàn)實愛情。不同目的的欲望追求,導致不一樣的愛情態(tài)度,也演繹了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在九十年代的中國,時代的巨變與轉(zhuǎn)型給成長中的青年帶來不安和迷茫,他們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出路,探究著自我價值與表達。在這種社會大潮的沖擊下,第六代導演在涌動的社會變革中奮力掙扎,在時代的夾縫中努力尋找著自己的社會位置。作為第六代導演中的一員,寧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著迷茫中的自我表達與自我尋找。
(一)尋找·堅守
《香火》中的小和尚能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知道自己的生存規(guī)則。他心中一直堅守著信念,執(zhí)著地堅持著重塑佛像。在籌錢求助的過程中碰過壁、迷茫過、被人欺騙過、也騙過人,無論是為了香火錢,還是為了自己的生計,或是為了以殺羊為生的南小寨村的殺生行為贖罪,他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和尚,寺廟是他的棲息之所,有佛才有生活的保障。包哥堅守著自己守護翡翠的崗位,雖然現(xiàn)實不停地和他開著玩笑,但也因為堅持,現(xiàn)實給予他一個很大的回報,讓他成為了翡翠的擁有者,并且成為勇擒大盜的英雄。影片中的這些人物為我們展示的生活狀態(tài),無不是現(xiàn)實中普通人的生活常態(tài),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尋求著更加合適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二)放逐·回歸
潘肖從外面文明的世界走向了荒蕪的野蠻世界,最終又走回文明世界中。在人生路的輪回中,他經(jīng)歷了從人到動物的放逐,而又實現(xiàn)了從動物到人的回歸。他知道了人的意義,也知道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會用火”的道理?!缎幕贩拧分械墓⒑疲谝宦纺舷芦C艷而又受挫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愛情與婚姻,他與妻子因為音樂結(jié)緣,而婚后也是因為丟掉了音樂才失去了愛情。這一路上,他明白了妻子離開自己的原因,最終也從失戀的魔障中走出來,重拾音樂,重獲愛情。郝義同樣也在感情消費的路上對愛情有了新的理解,最終完成了對感情、婚姻的回歸。而作為回憶線索的康小雨,在大理結(jié)束了自己的逐愛之旅,找到了愛的歸宿。
寧浩導演在他的電影中以一種令人捧腹的喜劇方式為觀眾呈現(xiàn)了小人物的現(xiàn)實生活,在迷茫與
煩躁中執(zhí)著地尋找著原本的自己以及過去的回憶,在現(xiàn)實中迷失,又在現(xiàn)實中找回自我。在人生旅途上的放逐,也正是人們最好的人生回歸方式。
寧浩認為,人生應該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成長階段,一個是消亡階段。人從一出生就給親人帶來痛苦,自己的成長也是在經(jīng)歷痛苦、經(jīng)歷磨難、經(jīng)歷失去甚至犧牲中完成的。每個人的質(zhì)變,基本上都要以一次次拋掉已擁有的東西為代價,如親情、愛情,并且要承受失去的痛苦或做出犧牲。沒有了親人的庇護,我們必須長大,或是經(jīng)歷痛苦,必須舍棄一些東西,才能成長乃至重生。正是他的這些思考,作品表現(xiàn)出了有關(guān)成長的魅力。
《黃金大劫案》講述了一個蒙昧之人的成長。成長之前的小東北一直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愛玩、溜大街、搶神父和要飯的小孩子的錢,并且和父親的關(guān)系不好。但當父親被日本人抓走后,他選擇用黃金去換父親的命。對于一個只知道金錢的人來說,這算是他舍掉欲望而完成的第一次成長。當小東北看到父親死在日本人手上時,失去親人的痛苦無疑加速了他的成長。在小東北看到地下黨人與日本人英勇頑抗、不畏犧牲時,也是他成長路上的催化劑。最終,在失去親情、友情、愛情的傷痛中,小東北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地銷毀了黃金,并最終成為革命黨人,實現(xiàn)了人生的蛻變。
《無人區(qū)》中,以名利至上的潘肖,在無人區(qū)經(jīng)歷了種種非人的待遇,他學會了以惡制惡,但當因一氧化碳中毒而險些喪命的時候,他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恢復了人的意識。在影片的最后,他舍命救舞女、殺鷹隼販子,完成了由動物到人的轉(zhuǎn)變,重新成長為人。
《心花路放》中,耿浩也在一路的放逐中完成了情感的成長,他明白了“生活也并不只是生活”,還應該有最初的夢想,應該保持最真的自己。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也只有經(jīng)歷過成長的陣痛,我們才能夠真正地長大。
注釋:
①寧浩,林旭東:《混大成人》,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寧浩,林旭東.混大成人[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浩,馮曉臨.影視作品分析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4.
[3]管志濤.寧浩電影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
[4]吳孟璋,吳冠平.講故事是一門技術(shù)活兒——寧浩訪談[J].電影藝術(shù),2009(02).
[5]陳捷.寧浩的類型與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2).
[6]胡克,張衛(wèi)等.無人區(qū)[J].當代電影,2014(01).
管志濤,女,山西懷仁人,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文學,現(xiàn)就職于山西師范大學教育技術(shù)與傳媒學院,助教。
J905
A
1007-0125(2016)08-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