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斯曼·阿卜萊提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1)
維吾爾族學生易混淆的介詞“從”和“由”及其偏誤分析
努爾斯曼·阿卜萊提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1)
因介詞的語義兼類情況、語義差異及組合功能、聚合系統(tǒng)關系的細微差別,介詞的習得給第二語言漢語學習者帶來了難題。本文選取維吾爾族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出現(xiàn)偏誤的介詞“從”和“由”,通過描寫語言學、二語習得理論,分析“由”和“從”的語法功能,并與其在維吾爾語中的相應格形式進行比較研究,為避免偏誤的產(chǎn)生提供參考。
“從”和“由”;維吾爾語格;母語負遷移;偏誤
漢語教學中,介詞很重要。說起重要主要是就介詞在語法中的地位而言。由于漢語缺乏嚴格意義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所以介詞就成為漢語中表示語法關系的重要手段。維吾爾語是粘著型語言,其形態(tài)變化非常豐富。維吾爾語中格的語法功能相當于漢語中的介詞。維吾爾族學生在學習介詞的過程誤認為漢語介詞對等于格。因此,當學生發(fā)現(xiàn)“由”和“從”在語言實踐中可以翻譯成“從格”的時候,“從”和“由”混淆使用的情況就在情理之中了。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就在于學習者受到母語負遷移作用,在“從格”、“由”、“從”之間畫了等號?;煜褂谩皬摹焙汀坝伞奔扰c母語干擾有關,也與教學失誤不無關系。“從”和“由”的介詞框架是漢語學習中最難把握的一方面,一則涉及語義、句法和色彩等多種因素;再則,學生掌握“從”和“由”的語義主要依靠翻譯這又會造成聯(lián)想,從而引起偏誤。文章以二語習得方法論為指導結合實際調(diào)研,分析“從”和“由”混淆使用的例句,探討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并為“從”和“由”的教學提出教學建議。
一、維吾爾族學生使用“從”和“由”混淆而產(chǎn)生的偏誤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已了解維吾爾族學生學習“從”和“由”時偏誤出現(xiàn)的幾個原因。下面考察學生作業(yè)中混淆使用“從”和“由”的幾個典型的偏誤:
例1.★這些都是從(由)交流方式不融洽引發(fā)的問題。
維譯:bu m?slil?rni? h?mmisi ɑlɑq? usulini? to?rɑ bolmɑsliqidin kelip ?iqqɑn.
例2.★這是從(由)兩個民族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
維譯:bu ikki mill?tni? m?d?nij?t p?rqi sw?bidin kelip ?iqqan.
例3.★根據(jù)醫(yī)學角度分析,多種病是從(由)抽煙引起的。
維譯:meditsinɑ ilmidin qɑri?ɑndɑ,nur?un kes?llik tɑmɑkɑ ?eki?tin bolidu.
例4.★學生很小年齡就開始抽煙,可從(由)父母教導。
Oqu?u?i ki?ikkin? turup,tɑmɑki?ɑ ?giwɑlsɑ,ɑtɑ-ɑnilɑr t?rbij? qilisɑ bolidu.
例5.★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從(由)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決定的。
維譯:h?rbir ɑd?mni? mi??z χɑrɑktiri,oχ?imi?ɑn muhit t?rpidin b?lgilinidu.
例6.★這項任務從(由)投票決定誰來承擔。
維譯:bu w?zip? bel?t tɑ?lɑ? ɑrqiliq kimni? ?z ystig? ɑlidi?ɑnliqi b?lgilinidu.
例7.★從(由)刮風引起的問題,誰都沒有辦法解決。
維譯:borɑn s?w?bidin bol?ɑn m?slig? he?kim birnem? dij?lm?jdu.
例8.★從(由)父母決定孩子的理想是不對的。
維譯:bɑlilɑrni? ɑrzuji ɑtɑ ɑnilɑr t?rpidin bekitils? to?rɑ bolmɑjdu.
以學生的作業(yè)為語料庫搜集例句中發(fā)現(xiàn),“從”的使用很頻繁,當需要使用介詞“由”時,學生使用介詞“從”代替。例句4、5、8 中“由”所介引的是施事。6中“由”是方式介詞。1、2、3、7中謂語動詞分別是“引發(fā)、產(chǎn)生、引起”表示原因義的動詞,應該用介詞“由”,介詞“從”沒有表原因的語義項。講授語法是語言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胸中無數(shù),若沒有交代清楚“從”、“由”的語義功能,相同點和不同點很難達到“從”和“由”的教學目標。下面對比介紹“從”“由”和維吾爾語的“格”,并分析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
二、漢語介詞“從”和“由”的語義功能
縱觀《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現(xiàn)代漢語介詞研究》、《介詞與介引功能》等文獻,對介詞“從”和“由”的語義功能做以下總結:
(一)表示空間的起點
例1.從門洞中把鋪蓋搬進來,躺下了。(駱)
維譯:u dɑlɑndin(從格) jotqɑnk?rp? ?kirip jɑjdi d?,jɑtti.
相應形式:從 門洞
din dɑlɑn
例2.可是駱駝的故事很快的由海甸傳進城里來。(駱)
維譯:birɑq t?g? ??qqidiki hekɑj? nɑhɑjti ?ɑqqɑnlɑ χ?jdij?ndin(從格) ??h?rg? tɑrqɑldi.
相應形式 從 海淀
din χ?jdij?n
(二)表示時間的起點
例3.從一換車那天,他就明白了,…(駱)
維譯:rik?ɑ ɑlmɑ? tur?ɑn kynidin tɑrtiplɑ(從格、后置詞) ,…ni biliwɑldi.
相應形式:從 一換車那天
din tɑrtip rik?ɑ ɑlmɑ? tur?ɑn kyni
例4.從合作社成立以來,支部年年種實驗田。
(金昌吉用例)
維譯:h?mkɑrliq ??bisi qurul?ɑndin bujɑn(從格、后置詞),?tr?t h?r jili t??irib? etizi terijdi?ɑn boldi.
相應形式:從 以來 合作社 成立
din bujɑn h?mkɑrliq??bisi qurul?ɑn
(三)表示來源或由來
例5.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候?qū)W超用例)
維譯:fontɑndin(從格)?iqiwɑtqɑnni? h?mmisi su bolsɑ,tomurdin(從格) ?iqiwɑtqini qɑn.
相應形式:從 噴泉
din fontɑn
例6.他從西山拉回三十匹駱駝。(駱)
維譯:u ?is?n te?idin ottuz t?g? ?k?ptu.
相應形式:從 西山
din ?is?n te?i
(四)表示范圍的起點
例7.他隨著兵們跑,汗從頭上一直流到腳后跟。(駱)
維譯:uni? ?sk?rl?r bil?n qɑtirɑp jyrginig? heli kynl?r boldi.t?r uni? be?idin(從格) tɑpini?i?? qujulɑtti.
相應形式:從 頭
din be?i
例8.職工的房基金由工資中扣除。(侯學超用例)
維譯:i??i -χizm?t?il?rni? muɑ?i ?j-mylyk pulidin(從格)tutup qelididu.
相應形式:由 工資
din puli
(五)表示憑借,根據(jù)
例9.從衣食消費在支出中的比例可以測算出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
維譯:kijim-ke??k,jim?k-i?m?k ?iqim nisbitidin(從格),bir d?l?tni? turmu? s?wiy?sini ?l?igili bolidu.
相應形式:從 衣食 消費在支出中的比
din kijim-ke??k, jim?k-i?m?k ?iqim nisbiti(從格)
例10.從長相推斷年齡有時不準。
維譯:t?qiturqidin ɑd?mni? j??i?ɑ ??kym qilsɑ b?zid? to?rɑ bolmɑy qɑlidu.
由以上對“從”和“由”的語義功能的描寫,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個問題:
介詞“從”和“由”與處所詞組合表示空間的起點、經(jīng)過的路線,和場所與時間詞組合表示時間的起點,跟名詞組合表示憑借、根據(jù)等,總而言之二者在語義功能上相同性非常廣泛。
觀察學生的作業(yè),介詞“從”的使用很頻繁,幾乎沒有出現(xiàn)“由”。學生的作業(yè)“從”的使用頻率為什么會這么高呢?結合研究對象及本人學習漢語的經(jīng)驗,初步推測偏誤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有如下兩點:
第一,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為了減少學習負擔,在使用和掌握語言規(guī)則時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當他們學到兩種或多種方式均可以表示同一意思時,往往不分場合都使用那種最容易記的,對語言規(guī)則過度概括或簡化。作業(yè)中學生過度運用介詞“從”,故意減少“由”。他們認為漢語中的“由”是冗余的部分,既然這兩個介詞有可通性,用比較常用的表達方式來代替復雜精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沒錯的。但是學生片面理解了“由”和“從”、弱化了介詞“由”的語義兼類特點,由此產(chǎn)生出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弊端。
第二,除此之外,本人作為非漢語母語人,推測學習漢語時出現(xiàn)的另一種可能性。學生習慣于用維吾爾語中類似的詞與漢語對譯。當發(fā)現(xiàn)“從”和“由”在一定程度上與從格對應,便把它對等于維吾爾語中的從格。這就是母語的負遷移作用。負遷移,即母語干擾,“主要是由于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形式和規(guī)則系統(tǒng)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①唐承賢.差錯分析評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2).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②徐玉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在本文第二部分的各例句中,不論漢語介詞是“從”還是“由”,其在維吾爾語中的相應表達形式均為“從格”?!皬母瘛钡恼Z義內(nèi)容所解釋的信息是影響學習者不區(qū)分“從”和“由”的另一個原因。
三、現(xiàn)代維吾爾語“從”格及相關后置詞語義功能與“從”和“由”的關系
現(xiàn)代漢語缺乏嚴格的形態(tài)變化,表現(xiàn)語法意義和句法結構關系主要靠語序和虛詞兩個手段。介詞同其他虛詞在漢語語法詞類系統(tǒng)中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在句法上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介紹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與句中其他成分發(fā)生關系、表示處所、方向、時間、狀態(tài)、方式、原因、目的、關系、對象、比較、排除等意義并與其共同充當句子成分。維吾爾語是SOV型黏著語,其表達句法語義的形態(tài)變化非常豐富。維吾爾語中格或后置詞聯(lián)系各語義成分之間的語法意義,確定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在句子或詞組中的句法功能。顯而易見,在維吾爾語中沒有介詞。格、后置詞等語法標記確定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與其他詞之間的句法關系。因此,語法功能上漢語介詞同維吾爾語中格、后置詞相對應。通過語料分析可知,介詞“從“或”由“在維吾爾語中以從格、“b□□l□p”“t□rtip”后置詞形式顯現(xiàn)。維吾爾語的從格語綴以-din/-tin為語音形式,綴加在名詞類及其短語末尾,表示動作或行為的起點、來源、原因等,也表示人或事物的由來或出發(fā)點。③力提甫·托合提.現(xiàn)代維吾爾語參考語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47.“b□□l□p”“t□rtip”“buj□n”等是支配從格的后置詞 ,④曹鵬.議論現(xiàn)代維吾爾語的后置詞[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4,(2).表示動作行為的起始時間和地點。從客觀上講,維吾爾族學生習得介詞的初步階段往往受到母語干擾,這造成漢語介詞“從”和“由”對等于維吾爾語中的“從格”的印象。對于學習者而言,這就意味著他們一定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劉珣認為“學習者把他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shù)靥子迷谀康恼Z新的語言現(xiàn)象上,造成了偏誤” 。⑤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191.這其實就是學生對“從”和“由”的語法功能掌握得不全面或?qū)W習過程中產(chǎn)生母語負遷移的原因。
四、教學方案
了解介詞“從”和“由”混淆的主要原因,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在漢語教學中進行正確有效的糾偏。筆者認為當學習者對目標語規(guī)則有了大體的掌握,但需進一步消化時教師要指明并強調(diào)“從”和“由”的語法特點。不僅要對其語義特點進行描述,也要對句法功能、聚合及組合功能、框式特點以及語體色彩差異做知識鋪墊。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在學習者的思維中形成一個清晰的記憶輪廓,加上反復地練習和比較,便能減少在應用中偏誤的出現(xiàn)。
(一)教學對“由”“從”的語法功能進行比較
研究對象 語義功能 句法形式 例句從/由表示時間的起點注意:“由”介引時間名詞表示時間起點時,構成框式介詞“由…開始/起”從/由+時點名詞/動詞短語/主謂短語 學校通知從/由本月開始繳納學費。從/由 表示空間的起點 從/由+處所詞 明天我們從/由學校出發(fā)。從/由 表示動作經(jīng)由的處所 從/由+處所名詞 這條河從/由我家門口流過。從/由 表示數(shù)量的起點 從/由+數(shù)量 女兒從/由零數(shù)起到一百從/由 表示狀態(tài)的起點 從/由+形容詞/名詞/動詞 一會兒間,馬路從/由黑變?yōu)榘?。?由 表示范圍的起點 從/由+名詞/動詞短語 考試從/由第一課考到最后一課。從/由 表示依據(jù)或憑借 從/由+名詞/名詞短語 小艾力從/由背面看很像他哥哥。從/由 表示來源或由來 從/由+名詞/名詞短語 至今,院子后的樹林從/由小樹苗變成了參天大樹。由表示原因 由+名詞/動詞短語/主謂短語 此事由動亂而起由方式 由+動詞 由評估決定能否被評為文明單位。從 表示行為動作的對向(具有獲取的意義) 名詞+從+名詞+動詞 她從導師那里得知了這個消息。
(二)對框式介詞的搭配條件進行教學提示
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介詞往往可以跟方位詞、名詞、連詞、助詞、介詞等構成種種固定格式,其表現(xiàn)復雜,形式多樣,意義靈活 。⑥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37.各學者對“框式介詞”與“介詞框架”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劉丹青(2002)分析漢語中的“框式介詞”時說:“框式介詞”,是“指由前置詞和后置詞構成的,使介詞支配的成分夾在中間的一種介詞類型”。本文借用上述“框式介詞”和“介詞框架”的理論,把介詞“由”、“從”與“到、而、起、開始、來說、來看、著眼”等詞構成的格式稱為介詞框架,考察這些介詞框架所表示的語義以及舉例“從”和“由”構成的常用固定格式,為漢語介詞的應用提供實例。
1.“從”和“由”表示時間和處所的起點。
(1)“從…起/開始”:從/由你來那天起/開始,我們就盯上你了。
(2)“從…以來”:從開學以來,我還沒有請過假(引自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
“*由…以后/以來”:*由開學以來,我還沒有請過假。
“從…以后”:從今天以后我決定不再工作(引自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
“由…以后”:*由今天以后我決定不再工作
(3)“從/由…往”“從/由…向”“從/由…到”等格式表示處所的起點、物體運動的趨向或起點和終點。除此之外“從/由….出發(fā)”格式表示空間的起點。
從/由祁家豁子往南走有一家物美超市
從/由學校西門向北走50米就到民族飲食街。
從/由第一課看到最后一課。
總結:“從”與“以來、以后、后、之后”搭配表示過去或?qū)淼臅r間,而“由”不能與其組合。
2.“從”和“由”都可以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起點,但表現(xiàn)在具體的形式上有差異。
(1)“由…而”表示變化的起點和終點也表示變化的起因和結果。
他忽然醒了,不是那種自自然然的由睡而醒,而是猛的一嚇(駱)(表示變化的起點和終點)
他們知道,肚子空虛,再加上寒冷,他們就由饑寒交迫而走向死亡。(表示變化的起因和結果)
(2)“從/由…到”“從/由…變”“從/由…轉(zhuǎn)”等格式概括變化的全過程。
我們學校是從/由小到大發(fā)展起來的。
小朋友們種下的“姐妹樹”從/由幼苗變了個大樹。
已經(jīng)三天了,天氣一直是從/由陰轉(zhuǎn)晴,今天可不一樣了。
總結:以上“由…而”格式不能由“從…而”代替?!坝伞笔枪潭ǜ袷剑晒艥h語的格式保留至現(xiàn)代漢語。除此之外,簡單來看介詞“由”,它具有表原因的語義項,這種性質(zhì)在“由…而”格式中有所體現(xiàn)?!皬摹睕]有表原因的語義項,也不能與連詞“而”構成“從…而”格式。因此,“由…而”格式不能用“從…而”替換使用。
3.表示原因:“由…造成/引起/所致”格式常與連詞“而”搭配,表示原因?!皬摹睕]有表示原因的語義項,故不能與其互換。
企業(yè)價值觀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由一些小事引起了這次爭執(zhí)。
溫室效應是由臭氧層的破壞所致。
4.表示憑借。
(1)“由以上內(nèi)容可知”、“由此可見”等作為一段話的開始,表示根據(jù)以上敘述進一步闡述或用以總結?!坝纱丝梢?由此及彼/由冬轉(zhuǎn)春等四字格形式不能與“從”互換。
(2)“從/由…看來”格式介引依據(jù)。
從外語成績看來,她翻譯這篇文章是沒問題的。
從表面看來,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師資隊伍沒有什么兩樣,其實不然。
(3)“由…看來”介引認知主題
由他看來,在社會上,所有事件都來源于發(fā)明與模仿。(陳昌來用例)
總結:“由…看來”格式表示認知主題,“由”與“從”不能替換。
5.“從、由”在表示來源、經(jīng)由的處所等義時,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也存在差異。
“由”與“組成、構成”等表示來源或構成成分的詞相呼應構成“由…組成/構成/建成”等比較固定的格式。
水仙花的花朵由六片純白色的花瓣組成。
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總之,“從”和“由”既有交叉又有差別,它們是同義詞而不是等義詞。兩者在大部分情況下語義相似并在形式上相對于“從”格,但是“從”和“由”內(nèi)部語法功能不同,使用條件也不同。教學過程要加強理論講授,應該對介詞“從”和“由”進行對比分析并讓學生明白“從”和“由”在維吾爾語中大部分情況下均以從格表達,但其在漢語語法中具有不同的使用特點。除此之外,借助框式介詞教學鞏固記憶搭配對象也有利于拓展學習者的語言技能。這樣有幫助于有效減少甚至避免使用時偏誤現(xiàn)象的發(fā)生。
[1]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戴慶廈.雙語學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傅雨賢,等.現(xiàn)代漢語介詞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4]金昌吉.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5]力提甫·托乎提.現(xiàn)代維吾爾語參考語法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2.
[6]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9]苗東霞.新疆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confusable Chinese Preposition “Cong”,“You” of Uyghur Students
ABULATI Nu-ersiman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ollege,China Mino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81)
because of the semantic multi categories,differences and the paradigmatic relation nuances of Chinese preposition,the acquisition of preposi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ese has encountered with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applie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o studying Chinese preposition “cong”,“you”.By comparative study upon its corresponding case formality in the Uygur language,the author provided references to avoid errors.
“cong”,“you”; Uyghur language case; negative transfer; error
G642
A
1009-9545(2016)02-0097-05
2016-03-03
努爾斯曼·阿卜萊提(1990-),女(維吾爾族),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