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淺析復雜地質條件下隧洞滲水處理施工技術
孫冰
(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遼寧丹東 118003)
隧洞圍巖滲水主要是基巖裂隙水和斷裂構造水,施工中在圍巖滲水的部位大多采取“以排為主,防、排、截、堵塞相結合”的綜合處理方法。本文結合某水電站在隧洞錨噴支護和混凝土襯砌間布置PE防水板、縱環(huán)軟式排水管與襯砌施工縫布置的651型止水帶和底部布置的PVC泄水孔組成綜合排水系統(tǒng)的成功案例,介紹隧洞滲水的另一種處理方法,為以后類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鑒。
隧洞;滲水;排水孔;PE防水板;軟式透水管
某水電站是“一庫四級”水電開發(fā)方案的最后一級,工程由首部樞紐、引水系統(tǒng)、廠房樞紐組成,工程總裝機容量240MW。
引水隧洞全長約22.377km,隧洞進口底板高程2361.0m,調壓井中心底板高程2311.0m,縱坡降2.24‰。引水隧洞沿線山體雄厚,發(fā)育有簡歷溝、繞拉溝、東方紅溝、大水溝、大雪溝等沖溝;穿越地層為厚~巨厚層變粒巖、中~薄層二云英片巖、二云片巖及大理巖、石英巖等;沿線地層擠壓褶皺強烈,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有燕窩溝斷層、大桑斷層、水子斷層共三條區(qū)域性斷層通過,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洞內(nèi)滲水、涌水嚴重。
在地下工程中,圍巖滲水的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基巖裂隙水和斷裂構造水。在地下水豐富,滲漏集中甚至出現(xiàn)涌水的地段,地下水會嚴重影響隧洞圍巖的穩(wěn)定、施工進度以及施工人員、設備的安全等;在普通滲漏的地段,由于頂拱巖壁上有滲水,在隧洞初期錨噴支護中很容易使噴射的混凝土與巖石粘結不牢固,并會增加回彈量,使巖石和混凝土之間形成空層,在水壓力和自重的雙重作用下導致混凝土產(chǎn)生裂縫,甚至會造成混凝土成片或成塊的脫落。
在混凝土襯砌過程中,由于水的滲漏,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澆筑質量,使混凝土更容易產(chǎn)生裂縫。因此在隧洞滲漏地段,必須在采取有效的堵水、排水措施后,才再進行混凝土錨噴支護和襯砌施工,以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
3.1 錨噴支護前滲水處理
在圍巖錨噴支護前采用引、堵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圍巖滲水的處理,具體方法如下:
在滲漏的地方,根據(jù)滲水量大小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排水孔,孔深取3m左右,孔徑取50mm左右,然后用直徑30~50mm的PVC管插入排水孔,排水管與巖壁之間的空隙采用加入速凝劑的水泥砂漿進行封堵,然后將排水管沿著頂拱引入兩側排水溝,根據(jù)水量選擇合適的水泵將水集中排出洞外,待巖面基本上沒有滲漏水時即可進行噴混凝土施工。在巖石極其破碎出現(xiàn)涌水的地方,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進行封堵巖石裂縫,不僅可以堵水還可以起到加固圍巖的作用。
3.2 混凝土襯砌前滲水處理
在混凝土襯砌時,為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將滲水及時永久的排出,采取鋪設一層PE防水板和縱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進行排水的施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如下:
首先在已噴好的混凝土上安裝準50環(huán)向、縱向軟式透水管,間排距2m×2m。環(huán)向管與縱向管相交處采用四通管連接,環(huán)向透水管和底部PVC泄水管連接,形成綜合排水系統(tǒng)。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一般都布置在集中水流位置,在小股水流處布置1根即可滿足要求,大股水流部位并排布置3根,沿著隧洞頂拱和側墻一直安裝到距底板20cm左右高程處,通過在軟管兩側打入的M8膨脹螺栓和對拉12#鐵絲進行固定,末端與縱向軟管或PVC泄水管進行連接,將集中水排出。
泄水管采用直徑準50的PVC管,沿邊墻每隔10m設置一個,盡量布置在環(huán)向軟管出口處,便于及時迅速的排出滲水,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在滲水比較密集、嚴重的部位可加密進行布置。環(huán)向管、縱向管與泄水管交接處采用三通管進行連接。
以上三管安裝完畢后,沿整個環(huán)向斷面和混凝土襯砌長度上布置一層PE防水板,防水板直接用釘子釘入已噴的混凝土中,在釘子處加補一小塊防水板,以防襯砌時地下水的侵入,凡在襯砌施工縫處均設置651型止水帶止水。
滲水處理具體布置見圖1~2。
圖1 隧洞襯砌滲水處理剖面圖
圖2 軟式透水管平面布置示意圖
該水電站引水隧洞在錨噴支護和混凝土襯砌時,所采取的打排孔、超前小導管、PE防水板和縱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等綜合防排水處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及時有效地將圍巖滲水集中引出,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隧洞錨噴支護和襯砌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有效地防止了由于水壓力引起的混凝土裂縫的產(chǎn)生,以及巖石的掉落,值得類似工程的借鑒和參考。
TV554
A
1004-7344(2016)31-0172-01
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