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商洛 726000) 文申英
?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效果差異及對預后的影響
陜西省商洛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商洛 726000)文申英
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的效果及對預后影響。方法:回顧性選取我院急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據(jù)院前急救方式將其分為三組,A 組 44例,由家屬送診;B組49例,救護人員先轉院后救治;C組57例,救護人員先救治后轉運,比較各組間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結果: C組患者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及病死率明顯低于A組(P<0.01),病情好轉率高于A組(P<0.01)。C組患者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及病死率低于B組,病情好轉率高于B組(P<0.05) 。結論:采取先救治后轉運的方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明顯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
主題詞心肌梗塞預后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的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的部分壞死[1]。院前急救是通過對急診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2],盡快將患者運送至醫(yī)院,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治愈率并減少病死率[3]。本研究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探討其救治效果及對預后影響。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 3月至 2015年4月我院急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據(jù)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將患者分為三組,A組44例由家屬送診,部分院前給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男24例,女20例,年齡51~83,平均年齡68.12±5.34 歲,前壁19例,前間壁16 例,高側壁9例;B組49例患者為先轉院后救治,男28例,女21 例,年齡50~85 歲,平均年齡71.23±5.74歲,前壁 15例,前間壁 17例,高側壁 12例;C組57例救護人員先救治后轉運,男32例,女25 例,年齡48~88歲,平均年齡73.35±6.57歲,前壁25例,間壁18例,高側壁14例,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梗死部位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方法A組患者由家屬送至我院急診科,有部分患者在轉運途中給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未行其他院前急救措施,B、C兩組患者由120指揮中心在接到急救指令后3min內(nèi)調(diào)派專業(yè)救護人員出診急救。
B組在醫(yī)護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給予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吸氧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簡單處理后,立即進行轉運,在轉運過程中并進行搶救處理。
C組患者采取先救治后轉運的院前急救方式 ,首先急診人員在現(xiàn)場對患者病情進行簡單評估,同時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 ,給予吸氧、補充有效血容量及鎮(zhèn)靜止痛等對癥處理。根據(jù)患者的意識情況采用不同給氧方式,如病情嚴重程度可通過鼻導管提高輸氧量及吸氧濃度,最高可達 5~6 L/min。濃度約為 40%[5],待患者病情好轉逐漸下調(diào)氧濃度,同時立即建立靜脈通路,補充有效血容量,并給予相應藥物治療。
3觀察指標觀察三組患者自發(fā)病到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病情好轉率及病死率。
4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17.0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三組患者自發(fā)病到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C組患者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及病死率均明顯低于A組 ( 均P<0.01),C組病情好轉率高于A組(P<0.01)。C組患者開始救治時間及病死率均低于B組,病情好轉率高于B組 ( 均P<0.05) 。見表1~2。
表1 三組患者發(fā)病到開始救治時間、溶栓時間比較
注:C組及A組相比較P<0.01,C組及B組相比較P<0.05
表2 三組患者 死亡人數(shù)、病死率及病情好轉比較
注:C組及A組相比較P<0.01。C組及B組相比較P<0.05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其發(fā)病快,預后差,病死率越高。發(fā)病后接受再灌注治療的時間直接決定了心肌梗死的范圍與患者生存率[6],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行院前急救能夠早期進行治療,對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有著重要意義,院前急救通過早期干預治療,能夠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治愈率并減少病死率。
院前急救作為急救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對于早期救治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仍無權威的院前急救模式,總結和分析院前急救方式的差異和作用, 對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與急救醫(yī)學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內(nèi)科常見危急重癥疾病,常規(guī)是救治人員盡快將患者送至醫(yī)院進行正規(guī)的治療,但通過臨床經(jīng)驗證明先進行救治待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轉運的救治效果及預后明顯優(yōu)于經(jīng)現(xiàn)場簡單處理后轉運及轉運過程中進行搶救的院前急救方式,而未經(jīng)任何院前急救方式患者救治效果及患者預后差。而且由于人們對于疾病認識和急救支持的匱乏,以及院前搶救過程中受到人力,物力及交通方面等許多條件限制,常常造成時間的延誤,造成疾病病情不能夠得到早期有效的控制,影響了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急救配備專業(yè)救護人員和完善救治系統(tǒng),到達現(xiàn)場后及時為患者救治,延緩了疾病發(fā)展,早期進行再灌注,待病情穩(wěn)定后及時專業(yè)進一步治療,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先救治后轉運患者的救治有效率明顯高于先轉運后救治及自行來院患者,病死率也明顯降低,患者心率、呼吸改善情況及院前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顯著優(yōu)于未經(jīng)院前急救處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有著重要意義,可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最重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早期進行有效灌注,有效穩(wěn)定患者病情,對患者病情好轉及預后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Bryan E, Bledsoe.Is it time to stop chilling? Induce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doesn't appear to have the prehospital effect we thought it did.[J].EMS World,2015,44(2):42, 44-7.
[2]張靜.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心律失常的院前急救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6):60-62.
[3]李粉俠,武衛(wèi)黨. 急診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臨床分析[J]. 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8):1002-1003.
[4]Ahmed H, Alquthami,Jesse M.A systematic review of noncommunicable health issues in mass gatherings.[J].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2014,29(2):167-75.
[5]張凡,張桂花,王輝,等.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12):67-68.
[6]段玲,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颊叩脑呵凹本忍轿鯷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1):16-18.
(收稿:2016-01-17)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