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友寧
(河海大學圖書館 (信息所),南京210098)
?
日本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探微
謝友寧
(河海大學圖書館 (信息所),南京210098)
摘要:日本的 “兩個”意識、一個并重 (物質和非物質),區(qū)別管理,消防措施,設計制度,政府主導,情感依附,閱讀支撐等7方面,構建出日本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的特色。其實,雖然日本也是一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國家,這其中,古代中國和西方文化對于日本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在文化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方面做了許多的努力。
關鍵詞:文化財;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日本
2014年年底,我有機會去日本調研,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的探訪是重要內容之一。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是指: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有形或無形遺產(chǎn)的保護、保存、預警等管理的價值取向、制度設計及具體措施。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安全和情報意識十分強烈,情報為安全預警,安全與情報互動,這已形成為遺產(chǎn)安全管理有效路徑之一。
2011年3月的大地震,日本雖然出現(xiàn)了眾所周知核電站的泄漏嚴重事故,但是,由于接受了若干次大地震,尤其是最靠近一次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大地震的教訓之后,積累了許多防范經(jīng)驗,組織救援措施越來越完備。今天,來到日本,安全管理的嚴謹程度仍然可以通過一個標志,一個提醒,一個設施,一個場所充分地感受到。
“文化遺產(chǎn)”一詞,日本稱之為“文化財”,近幾年來,日本對于這“兩個”詞也越來越多的采取并用。1949 年1月26日,奈良的法隆寺金堂發(fā)生火災,致使日本最古老的描繪在木構建筑上的壁畫毀于一旦(圖1)[1],這件事直接催生了日本在1950年頒布并實施《文化財保護法》,法律規(guī)定1月26日為文化財消防日,以提高大家安全意識。日本的文化財保護范圍,具體指:有形、無形、民俗、紀念物、文化景觀、傳統(tǒng)建筑群落,文化遺產(chǎn)的保存技術、埋藏文化遺產(chǎn)等大類。紀念物既指文化遺產(chǎn),也指自然遺產(chǎn)。
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日本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安全的重視,與物質遺產(chǎn)并重,是一大亮點。在日本期間,我們遇上了2015年新年和幾個 “紅日子”(天皇生日、成人節(jié)),通過一起過節(jié),感受到了日本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遺產(chǎn))熱愛程度,比如穿和服,參拜神社和祈福,成人節(jié)的各種活動等。正是由于廣大民眾的喜愛和熱情,加上制度上設計的一個個“紅日子”,傳統(tǒng)的文化才有可能持續(xù)傳承與保護。這就是我們在談保護中,經(jīng)常談到的“參與”重要性。
公眾參與保護,還可以舉一例,據(jù)媒體披露: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曾就富士山景區(qū)是否安裝纜車進行討論,專家和民眾普遍認為此舉會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于是該方案被否決。日本在申遺活動中,也曾多次予以強調,對文化遺產(chǎn)的開發(fā)利用不是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而是為了文化傳承。曾經(jīng),日本在進行的富士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話,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申報世界遺產(chǎn)并非目的。將富士山作為人類共有財產(chǎn),傳承后世并完好保存,這才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目的”[2]。
作者簡介:謝友寧 (1957—),男,研究館員,現(xiàn)任河海大學圖書館 (信息所)數(shù)字化技術部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信息安全、圖書館學、出版與情報等。E-mail:ynxie@hhu.edu.cn.
基金項目:江蘇省文物局科研項目 “國外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研究”(2012SK06)。
圖1 原壁畫圖
通過實地觀察,我們認為,日本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有幾點值得借鑒和學習。
“兩個”意識,即安全意識和情報意識。安全意識轉化成安全措施,情報意識轉化成科學預防。日本的地理位置,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經(jīng)常性的地震、臺風、海嘯等災害的侵襲,造成日本政府和民眾對于安全問題的經(jīng)常性的反思,民眾之中安全意識根深蒂固,社會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圍。據(jù)我們觀察,安全意識可以體現(xiàn)在生活細節(jié)上,比如:晚上睡覺,杯子(或易碎品)擺放位置很注意,要求往中間放一放,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架位上,以免發(fā)生地震時,滑落到地上破碎。博物館內的文物采用安全架位固定就是措施之一。房屋建筑材料,尤其是房頂建設,盡量采用輕型的,且注意保暖、防火。還有,公共場所的安全提醒標志,利用漫畫方式,詳細解讀,等等。
情報意識又是一種關聯(lián)意識,即日本人對于情報(信息)的重視程度。在日本,我們可以從隨處可見的“情報”漢字來證明;也可以通過近期中國駐日使館提醒中國公民在日本期間,不要隨意拍照一個側面來證明。日本在遺產(chǎn)安全方面,十分注重保護客體、常規(guī)性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情報收集、評估與預警。我曾閱讀過《情報日本》(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一書,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日本情報活動的內容,今天對照日本的現(xiàn)實,理解更加深刻。
博物館、美術館是集中展示可移動文物及文化藝術品的公共場所,其安全管理水平也體現(xiàn)了遺產(chǎn)管理實力。
首先,博物館和美術館是收費的,價格在500~1 500日元不等,可能有些更高一些。收費分為常規(guī)展和特別展,收費標準不同?!袄谜摺备顿M已經(jīng)成為日本人普遍接受的一項原則,這一點與我們國家近兩年來所倡導的免費方向不一樣。收費也是利用經(jīng)濟杠桿,限制人流量,也是一種安全措施。
其次,博物館、美術館的收藏界線,也是模糊的,存在“間”的審美概念,各自均有一定的不可移動文物和藝術品。一定意義上講,美術館、博物館是一家。有些地方美術館和博物館距離很近,形成文化“磁場”,吸引觀眾,我們在東京上野文化公園里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有國立美術館、國立博物館、國立科技博物館及美術學院的美術館、兒童圖書館等。一些地方,如溫泉之鄉(xiāng)箱根,出現(xiàn)了箱根美術館、成川美術館等多個美術館,其功能也有我們所理解的博物館的作用。
再次,博物館、美術館禁止拍照,這對于收集資料,設置了一道屏障,但是,有些博物館、美術館也不無全這樣,他們對于展示文物,部分禁止拍照,凡禁止拍照的文物都有明確提示,這種依據(jù)文物的級別,區(qū)別對待的做法卻是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也是安全管理最為到位的一種做法,值得稱贊。而那種一刀切,不加區(qū)分的一切禁止是否侵犯了利用者的合理權利,值得商榷。
最后,博物館或美術館內有用于專門監(jiān)測環(huán)境溫濕度的儀器,記錄下了每時每刻數(shù)據(jù),為環(huán)境控制和保護提供了即時依據(jù),他們不是簡單地放置一個加濕器或溫控器,而是通過日常的數(shù)據(jù)管理,進行科學分析與管理,這與今天熱捧的大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相吻合,也是情報收集的一個例子,非常值得學習。
漫步日本的街區(qū)、文化場所,我們注意到日本的消防設備很是到位,比如,地面下消防水栓,為保證一定距離可以看到位置,旁邊會豎起一根3~5 m桿子,上面牌子寫著“消防栓”或“水利消防”的漢字;商場里的消防器材旁邊,還有專門的手電筒,為應急照明之用途;博物館、美術館內消防器材、應急照明、消防通道,一一標志。我們注意到博物館展廳的工作人員椅子下面就放有電筒等一套工具。眾所周知,日本人喜歡漫畫,不管大人小孩,因而,你會注意到消防器材使用,許多地方,也通過漫畫進行解讀,描繪的生動、活潑。還有,重要的文化場所,人員密集程度高,所以,消防栓數(shù)量增加許多,比如文化館、博物館等,外面的入口處會設置一至二排的消防栓接口,數(shù)量可達6~10個。這些消防設施的擺放也是有規(guī)劃的布點,位置、高低、距離等均有講究。
法律也是一種安全管理的技術。結合文獻閱讀,我們認為,日本制定的法律制度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其主要表現(xiàn)在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和應急處理方面避免了空洞無物,過于原則化。另一個平衡點在于日本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程度。如,《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護法》(1911年(明治44年)),法律規(guī)定:①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由內務大臣指定,但在緊急情況下也可由地方長官進行臨時性假指定;②對指定對象進行改造或進行會影響到指定對象現(xiàn)狀保護的施工時,必須事先征得地方長官同意;③要為保護對象劃出一定的保護區(qū)域,對遺址、景觀進行整體保護;④內務大臣可指定地方團體協(xié)助政府進行文化遺址與自然景觀的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在緊急情況下也可由地方長官進行臨時性假指定”制度,特別的保護措施,對于文物安全的及時保護作用,在制度層面上增設了一個緩沖區(qū),提高了保護中應急處理的能力。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多年來幾經(jīng)修改,主要體現(xiàn)在:物質和非物質并重,從器物審美到一般的生活文化,從物到人,以及遺產(chǎn)分類的更精細化[3]??傮w上,保護對象、保護范圍在擴大和更加具體化,各類遺產(chǎn)保護,均通過指定、選定、登錄等多種方式,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值得研究和學習。
日本遺產(chǎn)保護有一類別,即傳統(tǒng)建筑群保存,這主要經(jīng)過選定制度而產(chǎn)生,制度規(guī)定:市、町、村進行有關的維修、修景、環(huán)境完備、防災等事業(yè),國家依法給予經(jīng)費的支持。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歷史建筑大多數(shù)是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和大正時代的。日本的傳統(tǒng)(歷史)建筑風格呈現(xiàn)2個方面:一是本土的歷史建筑;二是西洋風融合的建筑。我們通過走街串巷,城郊結合部的探訪,目睹了一座座木制的、斜坡大屋頂?shù)睦辖ㄖ?,零散出現(xiàn),東京、千葉、神奈川一帶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成片的老式街區(qū),這可能是由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的破壞,致使歷史建筑的毀滅。建筑遺產(chǎn)集中處在京都地區(qū)。另一點,我們也注意到,日本一般不會因恢復一個歷史的空間,特意重構建一批假的古建筑,這種對于文物的理解是保持著傳統(tǒng),不刻意造“假”。這一點符合日本人“守舊”的性格。融合西洋風的建筑,一方面集中在大學里,如東京大學、一橋大學、早稻田大學內,圓窗、拱門、腰線、雕花、尖頂?shù)冉ㄖ?,明顯的西洋符號;另一方面是表現(xiàn)在一些重要場所,如東京車站、法務圖書館、國立博物館和基督教教堂等;其他,也有部分構造、元素融合于民居建筑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符號或元素幾乎都得到了本土化的改造。
我們注意觀察了一些歷史建筑,日本人崇尚自然,許多人愿意守護著自己的老房子,不離不棄,所以,老房子比較安全。仔細考察了列入“文化財”的指定“國寶”的“舊德川家松戶戶邸”,建筑安全管理主要表現(xiàn)在:建筑屋沿下水管道布置的完好,以防落水滲透,腐蝕木結構房屋;避雷裝置,防自然雷擊的破壞;入門口的稻草房屋頂有專門的拉線加固(圖2),稻草屋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消防的設施布置到位,尤其是一些預警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設計與安裝;室內外的電線的合理布置等等。另外,觀察一些民居,建筑中家?。ò挡兀┑膫鹘y(tǒng)保留;街上店面,酒店、餐飲布帳的設置,包括色彩及屋根看板均體現(xiàn)店的個性化,這些風格保持著傳統(tǒng)特色,處處映射出日本傳統(tǒng)的符號。
圖2 稻草屋的細線保護
我們還從上海交大出版的“萬物簡史譯叢”中的幾部圖書,如:[日]森郁夫著《瓦》;[日]小山田了三著《橋》等,進一步受到日本人精細研究的沖擊,細處網(wǎng)格周密,感受到了安全管理與研究關系密不可分,研究成果,可以為精確保護,防止誤讀起到積極地指導作用。日本人思維是將視點放在細微的事物上,他們認為,細微包括整體,細微就是整體。
神社是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類型。我們參觀了一些社區(qū)的神社和著名的明治神宮、神田明神等神社,感到保護都很好。神社的保護與其他寺廟(如佛教)有些不同,政府起著重要作用,其他寺廟場所,一般由私人團體所為。神社的主要建筑,有鳥居、主殿。據(jù)說來者進入了鳥居門,就等于進入神境。鳥居形式也是多樣化,如:外宮鳥居、黒木鳥居、春日鳥居、八幡鳥居、稻荷鳥居等,也呈現(xiàn)出神社的鳥居生態(tài)布局,這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神社保護的完好性。主殿是參拜神的大殿,每年的新年,日本人的重要活動之一是參拜,為未來祈福。2015年新年,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我們在不經(jīng)意中,在一個神社還看到一個為“駕車安全”的祈福的碑牌,聯(lián)想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日本女歌手一曲“廁所之神”,讓許多游客落淚的情景,這些都可以證實日本人的“神”是很寬泛的。
日本人認為,自然萬物各有自己的神靈。日本的神社信仰,是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拜的是神靈化的萬物。所以,日本的神道教有“八百萬神”之說。據(jù)說,日本總共有8.2萬多個神社,平均每1 500個人就有一座神社。據(jù)日本文部省前些年的調查統(tǒng)計,日本約有1.2億人口,其中神道教信仰者有1億多人,佛教信仰者有9 600萬人。黑川雅之所著《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說到“并”的意識,他認為日本人喜歡“并”,多種宗教并列存在就是這種現(xiàn)象。翻譯家柳父章先生在《隱秘是花》中談到,日本人宗教意識是并列的,甚至可以同時信仰幾種宗教,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的[4]。
讀書立國,已經(jīng)成為共識。為了方便閱讀,日本出版曾發(fā)明了“口袋書”。散步日本,最要的一個感受是書店多,大商場幾乎都有一個幾百平米空間的書店,另據(jù)統(tǒng)計,僅東京就有7 000多家書店。神保町有一條古舊圖書街,集中了幾十家古舊圖書書店,我們也依據(jù)古書店聯(lián)盟提供的MAP,沿線“游覽”了一圈。踏進書店,店里還發(fā)現(xiàn)有一些中國古書,這一細節(jié),見證著中日文化的交流。閱讀與保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喜愛閱讀,是文化傳承很重要的一個要素,是一根紐帶。通過閱讀,可以了解歷史,了解有關文化,增加了民族情感,然后,再轉移到現(xiàn)實遺產(chǎn)保護的參與上來,這里可見閱讀與保護的循環(huán)。古籍書其本身也屬于非物質的文化遺產(chǎn)客體,需要加以保護。日本的國會圖書館(National Diet Library)是完整保護各個時期文獻的重要場所,藏書達970萬冊,雜志967萬冊,那里可以找到日本各歷史階段的重要文獻。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兩個”意識,一個并重(物質和非物質);區(qū)別管理;消防措施;設計制度;政府主導;情感依附;閱讀支撐等7方面,構建出日本文化遺產(chǎn)安全管理的特色。其實,雖然說日本也是一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國家,這其中,古代中國和西方文化對于日本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在文化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方面做了許多的努力,比如,佛教建筑從中國式的對稱轉化成日本式的不對稱性等。日本人是既“尚武又愛美,保守又熱心于新鮮事物”[5]。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力作《菊與刀》中作了系統(tǒng)的剖析,我們也可以通過這部作品進一步了解日本人愛護本國文化心理層面的東西,以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安全管理動力之源。
參考文獻
[1]法隆寺の火災では金堂壁畫失う…世界の文化遺産被害事例[EB/ OL].[2015-05-26].http://japanese.joins.com/photo/872/1/22872.html?servecode=sectcode=&cloc=jplarticlelpicture.
[2]娜日莎..日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中國新聞代表團訪日考察報告[EB/OL].[2015-05-26].http://news.xinhuanet.com/zgjx/ 2011-09/16/c_131142167_2.htm.
[3]康保成.中日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比較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27-28.
[4]黑川雅之.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M].王超鷹,張迎星,譯.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32-34.
[5]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田偉華,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003.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志碼:A
Exploration of Japan′s Cultural Heritages and Safety Management
XIE Youning
(Hehai 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Institute),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Japan′s“two awareness”,“equally important”(tangible and intangible);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agement;fire protection measures;design system;government-led;emotional attachment;reading support…these seven areas build security management features of Japanese cultural heritages. Although Japan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fluenced Japan in a great way,however,the Japanese people have made a lot of effort in localization,diges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property;cultural heritage;safety management;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