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允孝,日本選書家,又稱B o o k Director。出生于日本愛知縣。慶應義塾大學畢業(yè),曾負責六本木TSUTAYA書店的建筑設計類書籍采購,2005年以自己的姓氏“幅”為名創(chuàng)立BACH公司,工作領域遍及書籍陳列設計、編輯、執(zhí)筆與企劃等選書、選曲的相關工作。作品包括美術館、商店、賣場、書店、咖啡館、展覽會等選書及陳列展示設計。
這次進行對話的是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好友的BACH負責人幅允孝。他邀請我到橫濱美術館進行對談,這篇文章就是依據(jù)當天的內(nèi)容進行重新編輯后所寫下的。稿子也是和幅允孝一起記錄下來的,其中還加入了我個人的說明。
首先由幅允孝進行開場白
一直以來尾原史和都只專注于做雜志這件事情上面。最近大概是年紀夠大了吧,感覺地位好像越來越高了。但不知道是個性憨厚還是太過老實,他(幾乎)不碰廣告、影像、WEB,只是專注在雜志書籍設計上,這一點實在很棒。事實上BACH的LOGO和個人第一本拙作也是請尾原史和幫我設計的。如同勝負內(nèi)褲(譯注:重要節(jié)日與情人約會時所穿的內(nèi)褲)一樣,他對我來說就是勝負設計師一般的存在,每當重要時刻,我好像就會找他。
大概是十年前吧,某天我在家里辦了一個聚會,有個滿頭銀發(fā)的男人晃了進來,就是尾原史和。當時的他還不是現(xiàn)在這種飄逸的長發(fā)喔!之后我們就有了幾次愉快而又密切的合作經(jīng)驗。
雖然合作經(jīng)驗蠻多的,但事實上無數(shù)個喝到天亮的酒敘才是我們兩人最大的交集。尾原史和是高知縣人,一開始喝就停不下來。而且時間長到彷佛命中注定,不到天空出現(xiàn)魚肚白他是不會回家的。
一般來說,一喝酒就停不下來的人都會讓人敬而遠之,但尾原史和卻不是這樣的人。時間越晚、喝得越茫,他越會說出許多令人贊嘆不已的句子和想法。他會謹慎地將深藏于心靈深處的尾原片段一片一片掏出來,像吐煙圈一樣,輕輕地拿出來給同桌的人。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煩,有機會的話也能仔細聽聽他在酒精催化下所說出的話,聽起來還蠻像詩的喔。
不過各位不用擔心,接下來的對談我們不會把酒拿出來喝的,請大家放心。這是橫濱美術館在2011年秋季舉辦的藝術書籍一點都不恐怖工作坊的對談。老實說,我們兩個很少在清醒狀態(tài)下、在工作場合以外的地方么正經(jīng)八百地暢談設計。但那天不知道為什么,似乎深入到了很棒的地方。簡直就像凌晨三點在池上的酒館聊天一樣(但實際上對談舉辦于風和日麗的星期六午后)?,F(xiàn)在回想起來,那天下午的對談讓我感覺到設計師尾原史和似乎拋出了很多關于設計理念和感覺方面的靈感,而且就某種意義來說完全是滔滔不絕。
尾原史和在活動過程中突然說:嗯?俺剛才好像說了一些很厲害的話,這段對談可以讓我放到書里嗎?接著就當場決定這本書的落版了。他雖然看起來似乎很順其自然,但其實是個直覺很敏銳的人。
當然我們在活動現(xiàn)場交換的意見并不代表尾原史和設計的全部,只說得上是某個場合、某個時間的記錄而已,所以我們盡可能維持原有的內(nèi)容,兩人之間的對話也不加以修飾。不過為了讓當天不在場的讀者容易閱讀,其中也加入了一些特別的調(diào)整。事實上我們最希望大家接收到的,不是身為設計師所談論的內(nèi)容,也不是方法論,而是現(xiàn)場那種不可思議的光和熱。
我覺得當尾原史和的第一人稱從我變成俺的時候,就表示他已經(jīng)火力全開了。也是設計師尾原史和的心中,感官層面的語言呑沒了無法以言語呈現(xiàn)的部分的瞬間。當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矛盾和顛三倒四,希望大家忽略這個部分,盡量感受他在言語中想表達的。
幅:首先想請尾原史和先生談談對于雜志的看法。我想大家平常在書店、便利商店或美發(fā)沙龍里,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雜志。一般所說的看雜志,指的都是接收商品資訊,例如:這件衣服好漂亮喔、好想買這個皮包之類的。不過我們今天想談的,是書籍設計認為應該如何看待雜志。首先就請你談談代表作品之一:《TRANSIT》這本旅行雜志吧。
尾原:做雜志的時候,我通常都是從創(chuàng)刊準備時期就開始參與。這本《TRANSIT》也是如此。2004年左右,我大概是28歲。當時甚至幾乎沒有旅行雜志這個類別,有的都是旅游導覽書籍。所以根本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還是跟總編加藤先生在一起做出前所未有的雜志這樣的想法中做出來了。
幅:我見過一些你做的東西,總覺得你比較不像設計師,做事的方法反而比較接近編輯。感覺就像從一開始進行設計的時候就對使用的素材懷抱著愛,像是不知道內(nèi)容的話就無法進行設計之類的。這本《TRANSIT》在照片的使用上非常大膽,資訊內(nèi)容很容易閱讀,內(nèi)容也整理得非常容易理解,兩種不同做法妥善區(qū)隔,使版面看起來非常漂亮。設計的時候你會特別注意哪些地方嗎?
尾原:通常我會思考每一本書不同的設計應該會是怎么樣的存在,所以自然而然做法也會不同。而《TRANSIT》的話,則是在采訪頁面的呈現(xiàn)上,著重如何讓照片看起來好看,同時也能讓讀者確實閱讀內(nèi)文。文字與照片的關系希望能呈現(xiàn)出至少有點動態(tài)的感覺。這是屬于希望傳達臨場感受的頁面的做法。另一方面在訊息較多的頁面里,就會反過來在設計的時候思考如何濃縮。藉由這種刻意呈現(xiàn)的落差,就能做出書籍整體的順序。如果做的是攝影集,就不需要用設計來作出動向,攝影作品本身就能表現(xiàn)出節(jié)奏感,不過我覺得雜志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呈現(xiàn)訊息,這就是有趣的地方所在。
幅:也就是說,對于采訪而來的、親眼所見的東西,設計的時候不要拘泥于細節(jié),而是更重視感覺嗎?
尾原:沒錯,首先就是要讓讀者先感覺,然后再去讀比較訊息類的內(nèi)容,去了解原來這里是這樣一個國家啊。所以就會一直意識著如何讓讀者產(chǎn)生親自去旅行的感覺。做完一本《TRANSIT》之后真的好累喔(笑)。
除了單純的作業(yè)量之外,還有一本雜志中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部分,也必須很仔細地進行??梢哉f在制作每一頁的時候都非常集中精神。幾乎沒有任何一頁是套用既有的版型。
幅:其實,所謂的雜志設計,通常都是先決定好某種程度的版型,然后直接套用。一頁一頁仔細地做的話,根本就趕不上發(fā)行日。所以幾乎所有市面上的雜志都是用這樣的方法做的。那你實際上都是怎么處理的呢?這個問題平常還蠻難啟齒的,我就借著這個機會大膽提出來看看吧,請和大家分享一下。
尾原:一般來說,制作雜志時都會在一開始先訂好大致的規(guī)則。例如文字排版、內(nèi)文組合的規(guī)則,都會全部先做好,并以這些為基準把整本做完。當然這些都有規(guī)則。
幅:例如怎么樣的規(guī)則呢?能不能用我也聽得懂的方式簡單說明一下?
尾原:嗯……一開始設定的就是所謂的邊界。邊界指的就是書籍頁面中的空白部分。
當然如果邊界設寬一點,版面里可以放的訊息量就會減少,另一方面也會因為邊界的設定而使空白空間向外延伸。相反地,如果把邊界設到最小,頁面中可以容納的訊息量就會增加。但是這么做的話當然就會因為訊息量變多而不容易閱讀。書籍就是以這種單純的設計規(guī)則來制作的。
幅:像是這里的邊界,下面就留很寬,而上面很窄,為什么要做成這樣的比例呢?
尾原:把文字訊息放在頁面上方是很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樣比較容易閱讀。會這么設定是因為生理上比較輕松,但事實上這本雜志雖然設定了規(guī)則和版型,有些地方卻又刻意進行破壞。幅:故意把設計好的東西破壞掉?感覺好痛快喔。
尾原:如果一開始沒有規(guī)則或任何規(guī)范,設計就會變得一片混亂,會搞不清楚這一頁里什么才是正確的,就無法回到基準了。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就必須制作一個架構,以便有規(guī)則可循。而如果說到破壞了之后可以達到怎么樣的目的,我覺得這種破壞的設計是由感官來決定的。文字和照片如果太過工整的話,整體頁面會變成四方形的結構。
幅:你的意思是說,文字排列太過整齊的話,就會呈現(xiàn)太過方正的形態(tài)。乍看之下還蠻好看的啊,這樣為什么不好?
尾原:確實有一種設計稱為網(wǎng)格設計,但至少對我來說,總覺得如果過于貫徹這種做法的話,就會有種太過符合系統(tǒng)的感覺。而《TRANSIT》之所以沒有采用這種做法,是因為制作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讀者閱讀時感受到不協(xié)調(diào)感。這么一來就不會順利進入讀者心里,而會讓讀者覺得心癢癢的。讓讀者有種嗯……這種不是很痛快的感覺到底是什么之類的感覺(笑)。
幅:是為了讓讀者感覺不痛快才這么做的嗎!尾原:沒錯。我希望能夠藉由創(chuàng)造出這種無意識的不協(xié)調(diào)感,而產(chǎn)生接下來還有些什么的感覺。例如圖片說明文字。從功能來看當然是字小小的、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就好。當然放的位置不要干擾到照片才比較容易閱讀,也不會讓讀者感到壓力。但是我們就不這么做,反而刻意將說明文字和照片疊在一起,讓人感覺很不痛快。幅:是不是那種,喂,快給我讓開??!的感覺?
尾原:沒錯、沒錯(笑)。
幅:你所說的這種不舒服、不痛快的感覺,我好像有點懂、又好像有點不懂……。確實如此,當然不能讓人真的感覺不舒服,但如果是要讓讀者停留在頁面的某個地方,或是 在某個地方受到阻礙而停下來,這么做確實是可以讓人仔細閱讀的有效方法。
尾原:聽我這么一說,以后你在看雜志的時候或許都會意識到,這里這么設計應該是要叫我讀這里吧之類的。但是如果不說的話,我覺得這些設計應該還不到會讓人有感覺的程度。
幅:確實如此。雜志的頁數(shù)很多,但是應該沒有人會從第一頁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頁的最后一個字吧。這部分和一般書籍的差異非常大,一般人都是很快速地翻閱。不過反過來說會被這樣翻閱過去也是沒辦法的,其中會不會有某些頁面是希望在一瞬間抓住讀者目光的設計?
尾原:照片的版面或許比較會有這樣的做法?;蛟S就像是一個訊號,告訴讀者就算不看文字也沒關系、之后再回來看一次也可以喔。但是另一方面,又會覺得如果不是很好讀的話,說不定會更集中注意力一點。
幅:原來是這樣啊。故意做得比較不好讀,讓人特別集中注意這樣嗎?一個字一個字細細品味的感覺。
尾原:就是這樣。但如果整本書都這么做的話,就會變得太過沉重。所以實際上制作的時候,都會在這樣的頁面之外,再穿插容易閱讀的內(nèi)容。像是采訪的頁面里的文字幾乎都是反白,或是設計成放在照片上也能清楚閱讀的文字。這么做的話,這些取材頁面就能顯現(xiàn)出存在感、更有旅行感。
幅:感覺你對待每一個素材都必須非常公平。就好像波浪一樣,這里制造一點緊張氣氛、這里稍微放松一點之類的,刻意營造出整個故事。好像有部分是以很微觀的角度看待事 情,有些部分卻又是很宏觀的俯視角度,有種無拘無束、自由來去的感覺。
尾原:可以說同時具備了兩種不同觀點,或是說因為兩者兼具而被視為是一本書吧。
幅:接下來要談談由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永井一史擔任總編的博報堂《廣告》雜志。
尾原:我在這本雜志中擔任藝術總監(jiān)。雖然我們彼此都從事設計工作,不過當初談的時候,就講好設計領域讓我來負責。這本雜志的做法比較偏向不先決定格式。也就是說,就連文字排版規(guī)則,也會隨著每一期而有些微的調(diào)整。感覺不太像是雜志的做法。
幅:不像雜志,不然像什么?
尾原:嗯……真要這么說的話,就是雜志沒錯啦(笑)。不過因為這本雜志每期都有獨立的主題、每次都不一樣,所以有些時候?qū)嵲跓o法套用同一個版型。
幅:每次都設定不同的規(guī)則,只維持住最低限度的規(guī)范這樣嗎?
尾原:對對對,就是這樣。
幅:聽你說了這么多,怎么感覺雜志好像沒有什么規(guī)范可言的樣子。就這層意義來看,做藝術書籍的時候倒是完全不會改變。
尾原:嗯,是不會變沒錯。所謂的雜志,就是從各方面收集各項訊息當作素材,整合各種角度的數(shù)據(jù)。而藝術書籍的話,素材訊息的種類當然就是在同一個概念之下收集而來。我覺得是否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很重要的。只要在確實了解這一點的狀況下執(zhí)行,自然就會知道怎么做。
幅:你的設計里,我最喜歡的就是只有文字的跨頁了。通常跨頁只有文字的話,感覺會很難,或是設計者會有種這樣讀者可能會覺得太無趣了的感覺而不敢這么做,不過在SOUP的設計里,空白似乎是一種讓讀者閱讀的空白。
從書籍設計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幾乎現(xiàn)在所有藝文雜志的版型呈現(xiàn)都讓人讀不下去,文字塞得太滿,感覺非常單調(diào)。但SOUP的文字頁卻給人一種悠閑、清新舒適的感覺?!禦25》也是如此,有很多需要花時間閱讀的地方?jīng)]錯吧,你們就是可以設計出讓大家愿意閱讀的版面,我一直都覺得實在不可思議。
尾原:不加入多余的東西,我想這是我個人的癖好。有時候加一點插畫可能會比較有喘氣的空間,但我還是會覺得沒有必要??傆X得這樣就夠了。但其他編輯的話就會想加一點。
幅:大部分的編輯可能會覺得不加的話有點單調(diào)吧。
尾原:如果依照我個人喜好的話,真的覺得什么都不做比較好,但這本雜志的內(nèi)容本身很容易顯得艱澀,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設計上稍微玩一下。其中又以使用留白傳達空氣感做為最重要的元素。不過如果留白太多,很有可能帶來情報量太少這種負面的聯(lián)想。但是這個部分處理得宜的話,不管做出來的是雜志還是書籍,都能讓讀者充分享受其中的世界觀。
幅:原來如此?,F(xiàn)在如果想要精確搜集某些訊息的話,上網(wǎng)估狗可能會比較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雜志這樣的形態(tài)還能夠存在,或許能夠從這里得知一二。也就是可以感受到世界觀。
尾原:或許還會有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吧。讀完雜志之后會感受到余韻、沉浸于這個世界之中、感覺很舒服之類的。
幅:我覺得你說的這些都充分說明了SOUP DESIGN所制作的雜志呈現(xiàn)出來的設計感呢。尾原:對呀,這樣真的會做出這種感覺的書喔。我們就是想做出每一本都有自己特色的書,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也確實一直都最重視留白這件事。
幅:嗯嗯,原來是留白和余韻。
尾原:因為有了這兩個元素,頁面上就會出現(xiàn)空間了。
幅:你說的是余白(空間)和余韻(韻律)啊。實際上日文中的余除了多余的意思之外,還有手術刀或詛咒道具的意思,好像還有消除傷口的膿血、惡靈的語意,所以使用余白和余韻來消除雜音,這一點非??梢岳斫?。
尾原:我不知道還有這個意思,原來這和我思考的東西還有共通之處啊。例如閱讀文字大小和留白之間的關系、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不同的話,焦點距離就會跟著改變對吧。頁面中的世界就是這樣呈現(xiàn)出來的,而這也會因為文字大小、閱讀距離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喔。我認為留白就是具有這種神奇的功能。
幅:觀看的焦點確實會一直改變呢。
尾原:對,整個版面放滿一張照片,和版面里只有一小張照片的不同狀態(tài)下,如果不調(diào)整焦距的話,看過也不會留下印象。
還有,如果刻意把照片和文字塞到邊界最外緣的話,本來只由版面大小這個范圍所成立的世界,會擴大并將從版面中躍升而出的部分也包含在這個世界里,并傳達出比實際東西更多的感覺。讀小說讀到入迷的時候,大家應該都看不見周圍的環(huán)境,眼前只有書里的內(nèi)容吧?或許正好跟這相反。我在做書的時候,一直都把書當作立體的東西。
幅:現(xiàn)在很流行3D電影或是3D電視,但其實紙本書籍一直以來都是3D的喔。以后也會是這樣。
尾原:用電腦畫線雖然很簡單,但不管是用手繪或是用繩子、鐵線拉成直線,做出來都不會和電腦相同吧?這些做出來的直線都是一種繪畫,和插圖是屬于同一個類型的。
幅:用3D的方式思考邊界,還有直線應該算是一種繪畫的說法,真的非常有趣。
尾原:這么做了之后,外面的東西就能進來,整個版面里就有了故事。用電腦畫的線,再怎么樣都只能算是某種區(qū)隔的界線而已吧。
幅:因為線的功能本來就是劃分出這邊和那邊,只是一種機能性而已嘛。
尾原:沒錯,說得極端一點,用電腦畫出來的線,和文字會是屬于同一個層級。藉由不同層級設定,也可以看出時間先后順序,例如哪一個是最后加進去的線或是文字之類的。
幅:原來如此,也就是說可以看出先放線還是先放文字這樣嗎?做出很多層次的話,的確是可以看出立體感。
尾原:也就是說,制作出來的東西,也就是書本身是有故事的,而制作這個行為本身也是有故事的。
幅:確實如此,因為不是機械做出來的關系吧。嗯……雖然我們的確是藉由機械這項工具來做的沒錯,因為現(xiàn)在一提到設計,幾乎某種程度還會仰賴機械做出來的。有時候會局限于因為線的種類就只有這個,所以只好用了?;蚴歉袷街挥羞@種,所以也就用了。這樣實在很不幸。因為自己的想象力原本是沒有限制的,但現(xiàn)在卻似乎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做決定,說起來非常悲哀。
尾原:這么一來就無法獨立思考啊,只能從設定好的框架里選擇,就好像畫畫的時候,只能用人家準備好的顏料一樣意思。所以說啊,能自由使用心中所想的是最棒的。
結語
和幅允孝對談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心里的東西也整理出頭緒來了。他真的很懂得怎么提問,而且在談天的過程中就可以把重點整理出來,一步步引導出對談者的優(yōu)點。他一定很受女孩子歡迎吧?,F(xiàn)在回想起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兩個才會在二十歲后半那幾年幾乎每天都一起出去喝酒吧。這么棒的才華是我身上所沒有的。往后的十年、二十年,只要我們都還活著,應該至少一年會約出來喝個一次吧。對我們兩個人來說,都非常期待對方今后會選擇怎么樣的生活方式,以及有什么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