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
傅說之名再考辨
——兼論“鳶”字及其他
王輝
摘要:《清華(叁)·說命》描述傅說外貌時說“厥說之狀,鵑肩如錐”,“鵑”當(dāng)從虞萬里、胡敕瑞讀為“鳶”,“鳶肩”即雙肩上聳;“傅說”之“說”在《上博(五)·競建》簡4中寫作“鳶”,在《清華(叁)·良臣》簡2中寫作“?”?;谶@兩點,傅說之名“說”本應(yīng)寫作“鳶”,或用“說”、“兌”、“敓”者,均為“鳶”之假借字,并取義于尖銳之“銳”。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詰咎”篇“為芻矢以之”等處的“”非“鳶”字,當(dāng)釋為《說文》訓(xùn)作“繳射飛鳥也”的“隿”?!对姟ば⊙拧に脑隆贰胺所嚪锁S”,《說文·鳥部》“鷻”下引“鳶”作“?”,此“?”很可能就是“鳶”字的訛寫,非見于《說文》之“?”。
關(guān)鍵詞:傅說;鳶;隿;?
《文史哲》2015年第1期刊載了虞萬里先生《清華簡〈說命〉“鵑肩女惟”疏解》一文,主要觀點是將《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叁)》*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叁)》,北京:中西書局,2012年。中的《說命》篇里,描寫武丁時重臣傅說外貌的“鵑肩”讀為“鳶肩”,意即雙肩上聳之狀*胡敕瑞先生在《讀〈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三)〉札記之一》一文中亦持相同觀點,見于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網(wǎng)站,2013年1月5日。,其說甚是。本文擬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討傅說之名的由來及相關(guān)問題。
據(jù)古書記載,商王武丁時重臣傅說于“傅巖”*《史記·殷本紀(jì)》“巖”作“險”。之中被發(fā)現(xiàn)從而舉用,因此姓“傅”?!肚迦A(叁)·說命》亦言“得說于傅巖”,可見此說當(dāng)有根據(jù)。但傅說何以名“說”,由于典籍缺乏記述,歷來討論者極少。偽古文《尚書·說命上》孔穎達《正義》引皇甫謐的說法是“武丁悟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說者,歡悅也。天下當(dāng)有傅我而說民者哉”,顯系無根據(jù)的推測,《正義》并不信從這種說法,謂“其言非實事也”。出土文獻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線索。
“鵑”,《廣韻》古玄切,古音在見紐元部?!傍S”從“弋”聲,《廣韻》與專切,古音在喻紐元部。韻同部而聲紐有見、喻之別。諧聲字與故書異文,于見溪群疑與曉匣影喻之間,多有通轉(zhuǎn)與假借……就“肙”與“弋”之聲符而言,鵑是見紐,“涓”、“狷”、“焆”、“睊”等一批字固讀見紐,然“肙”聲本讀影紐,“”、“”、“剈”等字同讀影紐,“捐”字讀與專切在喻紐,“鋗”、“駽”、“梋”三字火玄切在曉紐,“琄”、“”二字胡畎切在匣紐,一聲符而讀成四紐。更有一字而兼兩讀者,“弲”,烏縣切,又讀許緣切,影而兼曉;“鞙”,古玄切,又讀胡犬切,見而兼匣;“埍”,姑泫切,又讀胡畎切,見而兼匣。
用“鳶肩”來描摹人物外貌古書多見,鳶即鷹,鷹翅收攏時兩邊會凸出來,很像人的肩部上聳。簡文又將“鳶肩”比作錐形(如錐),也是很合適的。所以這種說法在音義兩方面都無疑很可靠。
傅說的這一特征還可以從傳世文獻中得到印證。《清華(叁)》整理者指出,《荀子·非相》在描述“傅說之狀”時說他“身如植鰭”,楊倞注曰:“植,立也,如魚之立也?!边@一解釋并沒有把傅說的特征說清楚,因此不少學(xué)者另作別解*如郝懿行曰:“鰭在魚之背,立而上見,駝背人似之。然則傅說亦背僂歟?”于鬯曰:“‘鰭’蓋當(dāng)讀為榰?!稜栄拧吩疲骸畼u,柱也。’植榰者,植柱也,謂直立不動之狀?!比毡緦W(xué)者帆足萬里曰:“植榰,謂身廣如立魚也?!蓖跆旌V^“鰭”為“鱗”之訛,“身如植鱗”指身上如同布滿魚甲,猶今魚鱗病也。以上各家之說均參見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67頁注[一七]。。其實“植鰭”也是就傅說的肩部特征而言?!爸病笔秦Q立,“鰭”是魚鰭。因為魚背部豎起之鰭與所謂“鳶肩”的形狀十分相像,所以都可以用來形容人肩部聳立之狀?;蛑^此處只說傅說“身若植鰭”未言其“肩若植鰭”,其實這點不難理解?!盾髯印し窍唷氛f“周公之狀,身如斷菑”,“斷菑”指將斷的曲折死木,是就周公背部佝僂這一特征來說,亦未言“背如斷菑”。事實上,比戴震略早的日本學(xué)者物雙松在《讀荀子》中就已經(jīng)指出“植鰭”當(dāng)就肩部而言,他說:“《正字通》‘鰭’注‘魚脊上鬣’,《荀子》云云,言‘如魚脊之立’。以此觀之,恐脫‘脊’字。意翅亦鬣類,當(dāng)通呼鰭。豈謂肩軒然歟?”*參見王天海:《荀子校釋》,第167頁注[一七]??芍^卓識。
基于此,傅說之名“說”本應(yīng)寫作“鳶”,本于其肩部上聳即鳶肩。以“鳶”為名也符合古人取名象物的習(xí)慣,《史記·秦本紀(jì)》中就有人名作“暴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傅說之“說”,《清華(叁)·良臣》簡2又寫作“”,從兌從鳥,可見其名確與鳥類相關(guān)?;蛴谩罢f”、“兌”(《禮記·緇衣》)、“敓”(《清華(叁)·說命》)者,均為“鳶”之假借字;并取義于尖銳之“銳”,也與簡文“如錐”相合。
[責(zé)任編輯渭卿]
作者簡介:王輝,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助理研究員(山東濟南250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青年項目(14CYY027)、山東大學(xué)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項目(2015GN01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