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彬,陳友義(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350122)
復方藥艾溫和灸治療高脂血癥32例
林彬彬,陳友義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350122)
目的觀察復方藥艾溫和灸對高脂血癥的治療效果。方法60例高脂血癥患者按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分為2組,治療組32例采用復方藥艾溫和灸中脘、梁門、氣海、豐隆、上巨虛、公孫穴,對照組28例口服血脂康膠囊,治療8周后比較2組治療前后TC、TG、LDL-C、HDL-C的變化。結果2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在調節(jié)TC、TG、LDL-C、HDL-C及總有效率方面,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復方藥艾溫和灸中脘、梁門、氣海、豐隆、上巨虛、公孫穴對血脂有較好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
高脂血癥;復方藥艾;溫和灸
高脂血癥主要是以血漿中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血脂代謝紊亂狀態(tài),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2],改善血脂異常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脂血癥中醫(yī)藥治療手段較多,其中艾灸療法具有簡、便、
效、廉的特點,結合導師陳友義副教授艾灸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經(jīng)驗,近年來筆者應用自制的復方藥艾溫和灸治療高脂血癥32例,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60例病例均為2013年9月—2015年10月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心內科、體檢科和醫(yī)療美容科門診患者,按照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28例和治療組3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n 男 女28 32 13 18 15 14年齡/歲50.89±9.23 53.88±8.12病程/月17.89±11.33 21.38±11.92
1.2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制定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以下簡稱指南)。
1.3納入標準①年齡35~65歲;②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或雖服用調脂藥物,但已停藥2周以上,且血脂水平仍符合診斷標準者;③ 意識清楚,一般情況良好,能配合檢查及治療者;④ 志愿參加本課題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排除標準①年齡>65歲或<35歲;②懷孕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艾灸和藥物過敏者;③ 半年內曾患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嚴重創(chuàng)傷或重大手術后患者;④ 高血壓2級及2級以上、冠心病患者;⑤ 繼發(fā)性高脂血癥者(由肝、腎及內分泌系統(tǒng)如糖尿病、甲減、腎病綜合癥、痛風、急或慢性肝膽疾病引起的);⑥ 由藥物(吩噻嗪類、β-阻滯劑、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及某些避孕藥等)引起高脂血癥及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者;⑦ 正在服用肝素、甲狀腺素和其他影響血脂代謝藥物患者,以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患者;⑧ 肌病患者;⑨罹患嚴重疾病患者及正在治療其他慢性疾病者。
1.5剔除、脫落標準① 研究過程中,受試者依從性差、數(shù)據(jù)不全、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者;②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fā)癥和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xù)接受實驗者;③ 因其他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病例;④ 在治療過程中合并使用其他療法或者藥物,造成無法判定療效者。
2.1治療組復方藥艾條的制作:白術、石菖蒲、荷葉、桂枝等中藥(中藥、艾絨均來源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中藥房)磨粉過60目后制成中藥粉,與艾絨1∶2混勻,每次取30 g,棉皮紙一張置于艾柱制作器上卷成條狀,長約20 cm,直徑約18 mm,越緊越好,最后用漿糊粘合接縫處。取穴:中脘、梁門(雙)、氣海、上巨虛(雙)、豐隆(雙)、公孫(雙),定位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jīng)穴部位》。應用灸架施灸,從上而下,依次固定好灸架施灸。在施灸的過程中調整艾條與皮膚之間的距離,以患者感覺有溫熱感但不燙為度,期間根據(jù)艾條灼燒程度調整艾條遠近,以保證溫度的一致性。每穴施灸40 min,每周施灸3次,隔天施灸1次,共施灸24次。
2.2對照組口服血脂康膠囊(北京北大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次0.6 g,1 d 2次,早晚服用,共服用8周。
3.1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測定 TC、TG、HDL-C、LDL-C水平,并對療效進行評價。在采血前一天晚8點開始禁食,可少量飲水。于次日早上8點至10點采取靜脈血,即應空腹12~14 h晨間采血。抽取肘靜脈血10 mL,隨即送至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檢測。
3.2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① 臨床控制: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② 顯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 L(10mg/d L),TC-HDL-C/HDL-C下降≥20%。③有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 mmol/L(4 mg/d L)但<0.26 mmol/L(10 mg/ d L),TC-HDL-C/HDL-C下降≥10%但<20%。④無效:血脂檢測未達以上標準。
3.3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用 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s表示,滿足正態(tài)性的采用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性的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4.12組治療前后血脂四項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脂四項比較結果(±s)mmol/L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脂四項比較結果(±s)mmol/L
組別對照組n 28治療組3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C 6.35±0.41 5.26±0.56 6.40±0.53 5.31±0.54 TG 2.08±0.92 1.54±0.47 2.03±0.90 1.36±0.44 HDL-C 1.12±0.23 1.48±0.33 1.13±0.21 1.55±0.32 LDL-L 3.14±0.78 2.52±0.67 3.08±0.92 2.37±0.72
4.22組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4.3不良事件和毒副反應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患者治療部位皮膚局部瘙癢、泛紅,囑切勿搔抓破皮,防止感染。第2、3天追蹤觀察,皮膚瘙癢、泛紅癥狀已消失,皮膚感覺正常,余無不良事件發(fā)生。
古代中醫(yī)文獻中并無“高脂血癥”這一病名,但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并發(fā)癥,散見于“眩暈、肥胖、心悸、胸痹、中風”等病癥之中,屬于痰濁、濕熱、血瘀等證候。中醫(yī)學對于高脂血癥的認識源于《內經(jīng)》的“膏脂學說”,張志聰《黃帝內經(jīng)靈樞集注》云:“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脂豐滿?!睆拇苏撌鲋胁浑y看出,中醫(yī)古籍中的“脂”“膏”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脂質”頗為相似,均為水谷津液不能正常運化,蓄積而成的病理產(chǎn)物。本病發(fā)病根本在于脾的“運”和“化”功能不足,造成機體“升降出入”及“聚散”功能失調,脂質不能正常地化生、變化和轉化、排泄,時隔日久造成血中脂質過多或脂質成分異常,發(fā)生血脂失調癥。
艾灸因具有溫經(jīng)散寒、消瘀散結、活血通痹等作用,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5]。近年來將艾灸療法應用于調節(jié)血脂異常的報道越來越多,但在灸材的應用及穴位的選取上比較單一,多數(shù)采用清艾條或者在其基礎上應用隔藥餅灸,穴位多取神闕、足三里或者豐隆。本研究在常規(guī)艾絨中加入白術、石菖蒲、荷葉、桂枝等性味辛溫、溫通健脾化濕的中藥制成復方藥艾條,能夠增加灸療透皮性及穴位的刺激效應,增強醒脾升清、通經(jīng)化瘀功效。本課題在穴位的選擇上根據(jù)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選取梁門、上巨虛、豐隆、氣海、中脘、公孫為穴位組方,從“脾”論治,共奏健脾運化、化痰利濕、培補元氣之效,從而達到調理體內脂質代謝,使脂質平衡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2個月治療后,2組血脂四項均較治療前好轉,但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復方藥艾灸與血脂康治療效果相當,均對高脂血癥均有較好的調節(jié)作用。因臨床治療時限的差異,可在后期擴增實驗樣本量來排除假陰性結果。艾灸對機體的不良反應輕微、操作簡單、價格便宜,患者可在家中進行,具有其獨特優(yōu)勢,可進一步研究并推廣應用。
[1]楊永磊.血脂異常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525-526.
[2]張云鶴,何青.中國血脂異常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5,17(3):254-256.
[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90.
[5]夏循禮.中醫(yī)艾灸功效的藥物基礎及其作用機制探討[J].中醫(yī)學報,2015,30(2):297-299.
R245.82
B
1000-338X(2016)02-0021-02
2016-02-05
資金項目:福建省人民醫(yī)院臨床優(yōu)勢病種專項研究課題(CXZD1210)
林彬彬(1989—),女,2013級針灸推拿學碩士研究生。
陳友義(1961—),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E-mail:jenc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