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著名思想家亞力克西·德·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將歷史哲學與敘述史學相結合,從全新的視角考察法國大革命,同時也展示了大革命前法國社會的一些情況,緊緊抓住舊制度與大革命這一主題。
【關鍵詞】《舊制度與大革命》;問題史學;比較研究
亞力克西·德·托克維爾是十九世紀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憑借《論美國的民主》一舉成名,成為法國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論美國的民主》探究的是在民主社會中自由如何可能。十幾年后,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傾其一生為之奮斗的法蘭西民族卻陷入專制與革命的不斷循環(huán),不僅丟失了自由還“激動不已地親吻枷鎖”時,他縈繞于懷的問題便是法國的過去如何塑造了法國的現(xiàn)在。為此,他選擇回望和反思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那個時代,其思考的結果便是《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國有關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思考和研究有很多,托克維爾有關大革命的思想只是法國眾多思想中的一種,他首次指出了舊制度與大革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為大革命與舊制度有很強的延續(xù)性。這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個新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法國大革命進行社會學的分析,更是對革命要摧毀的“舊制度”,以及革命后“舊制度”,以及革命后“舊制度”有不斷重建的現(xiàn)實而作出的歷史性透視。下文筆者將從這本論著的史學特點展開論述。
1、托克維爾是第一個用歷史敘述和歷史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法國大革命,在本書具體體現(xiàn)就是將問題史學與敘述史學相結合。
(1)敘述史學是為人所熟知的,而問題史學則較為陌生。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問題史學?!皢栴}史學”作為年鑒學派批判傳統(tǒng)史學的一項主要成果,不僅集中反映了年鑒學派的史學觀念,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實踐方面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史學的根本超越。正因為如此,所以國外有的學者給予它高度的評價,稱它為歷史研究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問題史學提出史學研究者居于研究的主導地位、所有歷史都涉及選擇、歷史研究是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動這四個基本觀念。本書托克維爾吸收了年鑒學派提出的問題史學,全書提出了25個問題,分別編成25章內容。由于論著篇幅較長,不可能每一章進行論述,下文筆者選擇幾個問題也可以說是幾個章節(jié)進行闡述,試圖展現(xiàn)托克維爾是如何吸收年鑒學派問題史學來研究法國大革命的。
(2)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當中重點講到了中央集權制,第二、三、四章都是對這個話題展開論述進行鋪墊的,在第五章進行升華。正如上文所講年鑒學派的問題史學提出歷史都涉及選擇這一基本觀念,科學研究需要確定研究什么。只有確定出研究什么,規(guī)定了研究對象,才能明確研究的目的,這是展開歷史研究的先決條件,歷史研究也不例外。弗朗索瓦·菲雷就指出:“當代歷史學只有明確規(guī)定它的對象,才能取得進度”。托克維爾這本論著就很好地選擇了中央集權制來闡述舊制度這一命題。在二、三、四、五章托克維爾分別具有針對性地拋出問題,然后逐一解答。在第二章通過闡述三級會議省、財政區(qū)省、御前會議、總監(jiān)、總督、總督代理、捐稅權等具體展現(xiàn)了大革命前法國中央集權的基本情況。第三章闡述了“但是中央政府涉足城市管理之深遠勝于這項規(guī)定所示范圍,它的權力遠遠大于它的權利”這一觀點,進一步展現(xiàn)了革命前法國中央集權的特性。第四章談到行政法院和官員保證制是舊制度的體現(xiàn),得出革命前法國“普通法庭的原則與政府的原則從來都是不相容”的這一觀點,從司法方面看到法國當時的集權特性。第五章由于前面幾章內容的詳細論述讓托克維爾很快地能得出結論,這一章最后談到“民主革命掃蕩了舊制度的眾多體制,卻鞏固了中央集權在這場革命所形成的社會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它的位置,以至于人們心安理得地將中央集權列為大革命的功績之一?!睆纳厦婵梢钥吹?,托克維爾巧妙地拋出一個個問題,并且邏輯性極強地把這些問題串聯(lián)起來,層次清晰地予以解答,這樣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使讀者能很好了解作者想要得出什么觀點,也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步步為贏”的論證功底。
2、在本書當中托克維爾巧妙地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合理有效地展示了法國大革命以及革命前法國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在第二篇第一章中托克維爾講到18世紀末,德意志境內幾乎沒有徹底廢除了農奴制,而法國從13世紀起,諾曼底便廢除了農奴制,通過這一對比得出了革命前法國農民已成為土地所有者,否認了地產的劃分始于大革命的論斷,并逐步深入地回答了為什么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其它任何國家更使人民憎惡這一問題。第二篇第四章托克維爾談到“在歐洲,沒有哪一國的普通法庭較之法國的普通法庭更加獨立于政府,但是也沒有一個地方像法國那樣經常使用特別法庭”,通過置身于同歐洲其它國家的比較,突出法國當時司法的獨特性,法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嚴重混淆,政府部門時常參與司法行為,革命前“政府自由依靠不合法和專橫的手段才能庇護政府官員,而大革命以來,它已經能合法地讓他們違犯法律”,也是通過兩個時期的對比展現(xiàn)法國革命前后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雖然有所改變,但具有十分強烈的延續(xù)性,體現(xiàn)了革命前后法國社會并沒有完全決裂。在第二篇第七章,作者提出了“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了全帝國的精華”這一問題,從這一問題可以看出作者又一次將法國置于歐洲當中進行比較,似乎這一比較和主題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但仔細品讀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對于回答后面“行政上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是40年來在我們眼前不斷更迭的所有政府垮臺的重要原因”這一結論是有重要作用。當然論著還有多處用到比較研究,這里筆者就不一一闡述了??傊?,托克維爾巧妙地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凸顯了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獨特性,也巧妙地將革命前后的歷史銜接起來,清晰地展現(xiàn)了大革命前后社會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托克維爾. 托克維爾回憶錄[M]. 董國良, 譯. 商務印書館, 2004.
[2] 崇 明. “民主時代的政治與革命——論托克維爾的新政治科學和政治史”,托克維爾:民主的政治科學[M].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6.
[3] 阿克頓. 法國大革命講稿[M]. 秋 風, 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
[4]托克維爾. 舊制度與大革命[M]. 馮 棠, 譯. 桂裕芳, 張芝聯(lián), 校. 商務印書館, 1997.
[5] 高 毅. 《舊制度與大革命》探析(上)[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3.
【作者簡介】
程馳(1990—),男,江西撫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文旅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美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