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已然確立,但是在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的啟動程序僅賦予了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范圍狹小,同時在受理案件的范圍也只是法律明文的污染環(huán)境和侵害眾多消費者等方面,應當在進一步明文擴大民事公益訴訟適用領域的同時,賦予檢察機關和公民個人的原告資格,減少有關組織作為適格原告的法律限制。
【關鍵詞】民事公益訴訟;主體;適用領域
一、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和特征
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睂Υ?,筆者對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的概念可理解為:主要是指法律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針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追究違法行為,以捍衛(wèi)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體系。民事公益訴主要具有以下四點特征:1、民事公益訴訟不要求原告對起訴標的具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2、原告提起訴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3、公益訴訟的裁判可以擴展到?jīng)]有參加訴訟的利害關系人;4、民事益訴訟可以針對尚未發(fā)生的侵害行為提起訴訟,有行為調(diào)整和公共政策形成雙重功能。
二、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不足
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取得必要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難題需要我們?nèi)ソ鉀Q。筆者認為修改后《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該條款對于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規(guī)定不明確?!胺梢?guī)定的機關”包括哪些機關,是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抑或是行政機關,究竟是中央機關亦或是地方機關,究竟是政府亦或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該條文中的“有關組織”仍然有很多的內(nèi)容沒有進行明確,是營利性組織還是非營利性組織,是具有公權力的組織還是完全自治的私人性質的組織。如果不對這些問題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很難進行操作。
三、關于完善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建議
通過對我國立法現(xiàn)狀和我國環(huán)境下社會實踐的分析,筆者認為,民事公益訴訟啟動主體的范圍應當進一步拓寬,將檢察機關和個人納入,并減少對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條件限制。
授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力是契合我國檢察機關的整體定位和實際需求。從檢察機關的定位來看,檢察機關是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代表著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自然就有義務和責任采取訴訟方式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從實際需求來看,實踐中發(fā)生的污染環(huán)境、損害眾多消費者合法利益等侵害社會公共權益的行為,侵害的對象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這些案件有時難以找到適格的原告,有時即便找到適格原告,但適格原告往往基于訴訟成本等因素的考慮不愿意提起訴訟。在這些情況下應該允許檢察機關介入。世界上大多數(shù)主流國家都承認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程序啟動權,這樣做也符合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修改后《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有權啟動民事公益訴訟,“有關組織”主要指社會團體。“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從字面上有兩種理解:一是“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對象既包括“機關”,也包括“有關組織”。二是“法律規(guī)定的”僅僅是對“機關”的限制,不限制“有關組織”,有權提起公益訴訟的“有關組織”不需要由相關法律進行規(guī)定。兩種理解差異極大,直接影響“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筆者認為上述第二種理解更符合立法原意,即“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不需要其他部門法律的授權。實踐中依法登記成立的組織,只要與起訴事項有一定關聯(lián),符合其設立宗旨,原則上都應當賦予民事公益訴訟程序啟動權。從國外的相關立法例來看,社會團體是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的最重要的主體。我國也應當積極促進社會團體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從法律上減少對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條件限制,在司法實踐中降低社會團體的起訴門檻。
關于公民個人是否應當享有民事公益訴訟訴權在理論上存在較大爭論。有的認為,目前還不宜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主要因為我國現(xiàn)階段的法治建設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全面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可能事倍功半,可能導致濫訴。筆者認為上述理由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否定公民個人的公益訴訟啟動權的主體資格。首先,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變得多樣化,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由于其自身的職責限制,他們僅能就一定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訴訟,并且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情形下,只有賦予公民個人以公益訴訟訴權,才能夠保證當事人的權益乃至社會公共利益得到維護。其次,賦予公民個人公益訴訟訴權也是對國家力量不足的補充,更重要的也是對國家公權力的一種監(jiān)督。
總之,大家對于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基本沒有什么異議,只是對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適用調(diào)整領域的范圍等問題還存在有一定的分歧。當然,這些問題都只是在理論上進行分析,需要我們做出具體實踐操作,待證其適用性。我國在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上還處于萌芽階段,要想完善該項制度,還需面臨很多困難。
【參考文獻】
[1] 宋傳柯.從功能定位探析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J]. 法律適用, 2014(11).
[2] 李 麗. 論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J]. 法制與社會, 2014(12).
[3] 肖建國. 民事公益訴訟模式選擇與程序建構的建議[N]. 法制日報, 2014-02-12.
【作者簡介】
李元(1992—),男,貴州貴陽人,貴州民族大學民商法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