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善鵬
【摘要】1997年刑法第17條第1款、第2款分別規(guī)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對青少年刑事責任能力的規(guī)定自然應當嚴格執(zhí)行,但在理論上尤其是在網絡犯罪相關行為的領域中卻仍值得進行思考。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犯罪;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確定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標準是為了對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青少年進行排除。通常認為,不滿14周歲的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的認知程度有限、認知能力不足,并不能十分清晰地明白自己行為的意義,以及理解自己行為將導致的后果。傳統(tǒng)理念認為,犯罪的構成需要達到主客觀一致的標準,對于那些連自己實施的行為都無法正確理解的不滿14周歲的人,自然不應賦予其刑事責任能力。就此而言,在網絡犯罪相關行為領域同樣不能認定不滿14周歲的人構成犯罪,因為該年齡段屬于絕對不負刑事責任范圍。
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而言,現行刑法并不認為其屬于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因為隨著對14周歲這一在刑事法律理論中所奉行的絕對刑事責任分界線的逾越,標志著行為人思維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其雖未達到16周歲這一標準線,但已不能再對其所有行為不負刑事責任。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年齡段的人員雖然離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仍有差距,但還是存在一定的認知事實、判斷是非的能力的,必須對一些其力所能及、能夠作出準確判斷的行為及后果承擔刑事責任。在網絡犯罪相關行為領域,根據上文論述,青少年的參與度比傳統(tǒng)犯罪來得更高,一來因為許多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對技術性要求并不高;二來隨著教育和科技的發(fā)展,青少年首觸網絡的時間不斷提前;三來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對體格、體力、交際基本無要求,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青少年成為部分網絡犯罪相關行為的實施者和參與者。況且,就目前現狀而言,以上海為例,從小學即開始進行電腦教育,學校普遍通過網絡發(fā)放學習資料,布置作業(yè),從小學1年級起學生已經開始正式運用網絡設備,而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初中階段)的人而言,更是能夠熟練運用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進行上網操作,參與各類網絡活動或事務。
筆者認為,刑法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規(guī)定對8種犯罪行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因為這類人群心智尚不成熟,只應對相對嚴重、具有直觀性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這與其當時的心智程度相匹配。從這8種犯罪行為種類來看,在理論中都屬于自然犯,即可以通過社會常識清楚地對行為性質的善惡進行判斷,由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這些行為進行善惡判斷應無難度。而且,這些行為大多屬于暴力類犯罪,對社會危害較大,有必要對該年齡段人群的刑事責任能力予以認定。另一方面,從該年齡段的特征看,其由于能力有限,一般確實難以實施各類犯罪,而即使實施相關犯罪,社會危害性往往也不大。因此,僅有必要對其中較為嚴重的8種行為賦予刑事責任能力。然而,在網絡犯罪相關行為中,這種主體間的差距卻被淡化了。由于同樣只需動動手指操作鼠標和鍵盤,青少年與成年人在體力和社交能力上的差距被無限縮小了,導致這類人群實施犯罪的能力被相應增強了。事實上,這類人群所實施的犯罪及造成的后果往往不亞于成年人犯罪,且從目前各種著名案件來看,有些案例中反映出的社會危害性已十分駭人。例如,少年黑客莫尼柯在實施其足以讓世界震驚的行為時也才年僅14歲。
從該層面來看,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在應然層面不應絕對地被排除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的有限刑事責任能力范圍以外。問題在于,該年齡段的青少年對自己實施的網絡犯罪相關行為的性質及后果是否能夠正確認知,以及這類行為是否能造成必須對其追究刑事責任的嚴重結果,這又是一個難以直接回答的問題。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非直觀性的特點,通過網絡實施的行為一般并不能獲得直接、即時、真切的感知體驗,這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尤甚。筆者認為,在該年齡段的心智特征下,即使其實施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較大,但由于主觀故意的欠缺,一般不認定犯罪為宜。因此,對于大多數網絡犯罪相關行為而言,仍不應認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涉及的領域也正不斷擴展,甚至已蔓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領域。例如,網絡技術不僅僅能用來實現普通民事、商事活動,還能用來侵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直接殺人!不久前,被稱為“全球最?!钡暮诳桶图{拜·杰克BarnabyJack(網絡ID:darkspyrit)離奇死亡,使得“黑客”這一神秘群體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杰克去世前向外界宣布:他要在2013年7月31日開幕的“黑帽”黑客會議上,展示在9米之外入侵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等無線醫(yī)療裝置,然后向其發(fā)出一系列830V高壓電擊,從而令“遙控殺人”成為現實。
沒有人把巴納拜·杰克宣言中看似玩笑的內容當作戲言,因為早在2010年“黑帽”大會拉斯維加斯峰會上,他就利用自己研發(fā)的一款名為“Jackpotting”的軟件成功侵入裝有兩種不同系統(tǒng)的ATM機并讓其狂吐鈔票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表現,已使其一躍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明星黑客”,徹底征服了整個黑客界。這一宣言為社會安全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一旦其成為事實,少則相關廠商破產,大則威脅到大眾的生命安全。因此,巴納拜·杰克離奇死亡引起了猜測紛紛。巴納拜·杰克的事例揭示了,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可能以傳統(tǒng)思維所未能企及的形式出現,而這些行為的危害性絕不比我們熟知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8種罪名來得輕。況且,未來的網絡發(fā)展和網絡犯罪的發(fā)展無法預知,一旦出現對社會、他人造成嚴重危害的網絡犯罪,還一味將限制行為能力人排除在外,并不是理智的做法。另一方面,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行為是否能夠正確認知,這是一個概然性的問題,并無法給出精準的答案。但是,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至少具備小學教育水準的人而言,對于人的生命、身體健康,以及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應當具有基本的判斷能力。雖然目前大多數網絡犯罪相關行為止于金融、知識產權等領域,雖然網絡技術對專業(yè)性要求不高,但涉及到具體領域,內則對專業(yè)知識的要求極高,這是不符合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的理解能力的。然而,對行為和結果的認知程度與社會危害性程度也是具有匹配關系的,畢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并非完全沒有正常判斷能力,對越是危害嚴重的行為的認知越是容易。因此,我們應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利用網絡實施嚴重危害行為的情況予以充分關注,并且在觀念上不應絕對反對對該年齡段人設定對實施嚴重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當然,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對什么樣的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筆者認為這屬于刑法學和犯罪學的跨界研究范圍,且并非本文的研究重點,筆者僅此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 李淑娟. 青少年網絡犯罪及其治理路徑探究[J]. 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2014,01:92-96.
[2] 張本順. 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法律控制研究[J]. 科技與法律, 2006,04:91-96+90.
[3] 王 勇. 與網絡有關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的法律控制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 2013,06:33-37.
[4] 汪 娜. 法國青少年犯罪預防措施及其借鑒[J].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2,05: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