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版《牡丹亭》提煉了湯顯祖?zhèn)髌娴那啻号c愛情主題,以典雅柔美的昆曲藝術演繹了一段生死戀情,在當代大學生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展示了中國昆曲正宗的藝術與美學風貌,賦予古典藝術遺產以青春的生命,也為青年學子提供了與傳統(tǒng)、古典對話的空間。
【關鍵詞】《牡丹亭》;昆曲繼承;古典;文化
2004年4月由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臺北首演,9000張戲票早就搶購一空,《聯(lián)合報》破例頭版頭條刊登首演消息。青春版《牡丹亭》上演成為當年臺灣一個轟動的文化事件。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已是近年來中國戲劇界影響最大、最引人關注的事件,尤其是她走進高校,在中國大學生中產生的轟動與影響,使這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可稱之為“青春版《牡丹亭》現(xiàn)象”。
一、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稱之為“青春版《牡丹亭》現(xiàn)象”,是鑒于其演出的意義已超越了一出戲
珍愛昆曲如生命的白先勇,看到了昆曲目前面臨的危機主要是由于觀眾老化和演員老化所致,他希望通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造就一代年輕演員,培養(yǎng)昆曲人才,以青春的演員面對年輕的觀眾,讓傳統(tǒng)的經曲煥發(fā)出青春的生命。
白先勇力主青春版《牡丹亭》重在推出青年演員。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演員擔綱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對中國昆曲界在今日需迫切解決的人才培養(yǎng)與藝術傳承問題,打破昆劇演員隊伍固有的凝固、尷尬局面,具有特別意義。
我國戲曲界的歷史與各種原因,造成名演員的年齡已不年輕。戲劇界對此已習以為常。我們欣賞他們的演出,是對藝術經典的鑒賞。對于有經驗的戲劇鑒賞,但這樣懂行的戲劇鑒賞者畢竟是少數(shù),在今天只剩下極少數(shù)老年觀眾了。戲劇演出是必須面對大多數(shù)觀眾的,觀眾進劇場總是通過對戲劇情節(jié)與戲劇人物的理解、關注,才能進而欣賞藝術的。昆曲藝術是以生旦戲為主的,劇目的這一特點與昆曲成長于江南、也成熟于江南文化這一特點相融合,昆曲藝術是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春色”的美學特色的。它尤其需要演員的年輕化,清俊文雅的生旦無疑也是昆曲舞臺表演藝術的美的追求。設若沒有了生旦的清俊優(yōu)雅,昆曲的典雅柔媚婉轉的藝術風格就會損失不少,演員形體的變異與生旦角色美的要求之間的錯位造成的遺憾,是很難彌補的。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國昆曲的正宗的藝術與美學風貌,賦予古典昆曲遺產以青春的生命
1、“昆曲義工”白先勇。白先勇先生以其智慧決策、美學導向與組織才能,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策劃與演出中所起的核心與決定性作用,已是有口皆碑。他杰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他本人在文化界、高校中的巨大影響,是本次拓展青春版《牡丹亭》在臺港澳、在中國大陸的影響與成功走進高校的最大推動力,這也是無可置疑的。可以說,他是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靈魂。三年來,他擱置寫作,基本坐鎮(zhèn)蘇州,在臺北與蘇州之間往來奔波,對劇本整編、排演的大小環(huán)節(jié)悉心指導;每次演出之前,又馬不停蹄,親自出馬宣傳造勢,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接受記者采訪、到各大學演講、與大學生座談。演出之后又認真聽取各方意見,不斷推敲、修改演出。他的“昆曲義工”精神感動了大家,臺北的藝術家、大陸、香港的教授專家與研究生、大學生們,都愿意為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奔忙。
2、訴諸至情的“青春版”。白先勇先生拈出“青春版”三字作為這次昆曲《牡丹亭》搬演的題旨,我認為這是其成功的關鍵。它強調與提煉了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青春與愛情”主題。《牡丹亭》問世以來的演出,各個時代曾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詮釋與處理,如“艷情”、“鬼情”,而近50年來的流行看法是“反封建”,因為柳、杜“反封建禮教”,《牡丹亭》才得以繼續(xù)公演。在一段時期,《牡丹亭》也可以被詮釋成歌頌杜麗娘追求個性解放。而白先勇則從《牡丹亭》中四百年前的唯美綺夢,提煉出一段纏綿古今的生死戀情,杜麗娘為情而死、因情而生,死死生生中唯情是靈魂,湯顯祖以“情至”為自己創(chuàng)作追求的精髓。強調青春與愛情的主題,更符合湯氏精神,也貼近白先勇策劃《牡丹亭》鎖定的觀眾群――當代青年人的心靈。
青春版《牡丹亭》對“青春與愛情”主題的提煉,乃是真情、純情、癡情、至情,是刻骨銘心、生死不渝乃至跨越生死之情。《牡丹亭》表現(xiàn)的至真戀情,已為今日文藝作品所鄙棄,戲曲舞臺演出的特點是演員的“肉身化”的表演,戲劇的文學、音樂、唱腔、舞蹈、做功、舞美、服飾到導演構思與舞臺調度、對人物的理解與處理,以及昆曲藝術的詩化意境等,這一切都要通過演員的肉身化表演來實現(xiàn)。演員的“肉身化”形象——“扮相”十分重要。因此,戲曲表演要求色藝雙全,乃是戲劇觀賞的情理與美學規(guī)律所致。
3、在今日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浪潮中,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它顯示出昆曲作為文化遺產在現(xiàn)代社會的生命力。在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片騷亂涌動聲浪之中,這是中國美學的勝利。 但是在青春版《牡丹亭》劇場中,數(shù)千大學生一起為中國古典藝術鼓掌。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典藝術美的不可抗拒。耐人尋味的是,劇場中的這一代年輕人,在西方肯德基與好萊塢片中成長,傳統(tǒng)已被忘卻或棄為敝帚??墒?,青春版《牡丹亭》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美的鑒賞,那是一種寧靜、典雅、溫柔、細膩的古典主義氣質,是數(shù)百年文人雅士創(chuàng)造的精致文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高雅藝術的靈魂。青春版《牡丹亭》為青年學子提供了與傳統(tǒng)、古典對話的空間。他們從古雅藝術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美,中國文化的美就是自己追求的美。它既是傳統(tǒng)、古典的,又是現(xiàn)代、時尚的。中國古典精神在今天仍有生命力。
當年,《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有人說,青春版《牡丹亭》一出戲普及了一個劇種。
一代新的昆曲觀眾群,從這里開始成長。
白先勇最初提出“青春版”創(chuàng)意,這一想法正在開始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湯顯祖. 湯顯祖集[M]. 北京:中華書局, 1964.
[2] 李西建.審美文化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
[3] 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 2008.
[4] 陳 炎.中國審美文化史[M].元明清卷,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
[5] 周來祥.中華審美文化通史[M].元明清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6] 吳中杰.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高超難(1989—),漢族,河南省永城市人,單位:河北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