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毫不夸張地說,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更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悲劇是他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尤其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的思想成就最高。悲劇的主線在于劇中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的結局。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愿望的代表者,以其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悲劇特色
生活在十六世紀英國的莎士比亞,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劇本,被稱為“戲劇大師”。他生活的時代正好是著名的“伊麗莎白”時代和動蕩不安的詹姆斯時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滿時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主要描寫英雄人物的崇高以及他們的毀滅。在那激情昂揚的“伊麗莎白”時代,人文主義精神高漲。當然,在積極樂觀的背后也隱藏著某種矛盾與危機。鑒于此,莎士比亞筆下的時代人物必然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偉大英雄,他們不怕失敗,縱使生命不再也毫不畏懼。
最早對悲劇下比較完整的定義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里說“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經(jīng)過‘裝飾的語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別被用于劇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們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痹谶@個概念里面,亞里士多德談到了悲劇的內(nèi)容,即悲劇所描寫的必須是能激起憐憫和恐懼的事情。此外,他還認為悲劇人物不必太好,也不必太壞,應該是一個有點兒過失的好人,也就是說悲劇人物是一個矛盾體,而悲劇就是在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席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悲劇沖突,他認為在所有有目的性的事物中,人們最為關心且最能讓人們獲得快樂的是道德的目的性,而對于悲劇沖突的解決便是得到道德目的性的快樂。
身為讀者,我們深深為莎士比亞悲劇作品里體現(xiàn)出的人自身的惡與善的激烈斗爭,以及面臨死亡時表現(xiàn)出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所折服??梢哉f,西方悲劇的整個過程便是主人公的不懈抗爭,即使最后肉體毀滅,但精神獲得永生,有一種“崇高的悲痛”之感。本文將以《哈姆雷特》為例,從三個方面分析莎士比亞悲劇作品中的悲劇特色。第一,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社會地位。第二,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命運構成方式及反抗形式。第三,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結局。
一、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社會地位
總體說來,出現(xiàn)在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主角都是位高權重,聲名顯赫者。他們或是帝王將相,或是英雄豪杰,都無一例外生活在富麗堂皇的宮廷,過著受萬人敬仰的生活。如《哈姆雷特》中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他英俊瀟灑,智勇雙全,且懷抱人文主義理想,他曾說:“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以說若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若不是一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人,若不是一個銜玉而生的望族子弟,他是斷然不會有這一番體會的。此外,他的戀人莪斐麗亞認為他有高貴的才華,她如是評論他:“朝士的豐標器宇,學士的舌辯,武士的霜鋒;宗邦的指望與英華,都雅風流的明鏡,禮讓的典范,萬眾的欽仰之宗?!笨梢娝粌H學識淵博,能文善武,舉止文雅,還是丹麥王國未來的繼承者。
二、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命運構成方式及反抗形式
總體說來,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都敢于承擔社會責任,敢于正視自己,敢于積極抗爭,雖然失敗了,卻強有力地印證了悲劇中所體現(xiàn)出的人的高貴性。論及悲劇人物的悲劇性結局,主要與他們的命運構成因素有關。第一,與當時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背景有關。莎士比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時代主要是伊麗莎白統(tǒng)治晚期和詹姆斯一世統(tǒng)治前期。在伊麗莎白時代,資本主義已經(jīng)進入全面發(fā)展階段,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資本主義和王權的合作更加鞏固和穩(wěn)定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躍成為海上霸主。這份勝利使得英國的民族意識、民族自豪感猛然增長,同時國內(nèi)到處是一片繁榮景象,人民更是信心百倍,無所畏懼,敢于同一切困難作斗爭,與命運搏斗。當然也并不是說當時沒有矛盾,只是矛盾暫處于緩和狀態(tài)。加之,詹姆斯的反動統(tǒng)治更加激化了伊麗莎白王朝后期的社會矛盾。這一時期便是繁榮與矛盾共存。第二,跟悲劇人物自身的性格有關。毫無疑問,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理想的人文主義化身,他有才華,有修養(yǎng),有理想,又是丹麥未來的繼承者。但是在父王驟死,母后改嫁的情形下,他的理想和信仰幻滅了。在他決定復仇之際,他原本有很多機會實現(xiàn)復仇,如在克勞迪斯祈禱時,但他顧慮重重,“生存還是毀滅”的疑問,加之天生的憂郁氣質(zhì),使得最終復仇未果,還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關于莎士比亞悲劇中主人公的反抗形式,則都以極力抗爭為主,且在此過程中凸顯出人的尊嚴與價值,具有一種崇高美。如《哈姆雷特》中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的主動抗爭就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自由意志??梢哉f,哈姆雷特身上繼承了古希臘悲劇英雄人物所特有的與苦難、邪惡作斗爭的勇氣、決心和力量。在他父親的鬼魂告知真相后,哈姆雷特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確認事實。當事實確認后,他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復仇的重任。雖然在復仇過程中,他有過彷徨猶豫,但從未退縮動搖過。他不斷思索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命運,考慮如何與厄運抗衡。從某種程度來說,他面臨的不光是復仇問題,還有與邪惡勢力、不公社會作斗爭的問題。
三、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結局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完美的布局應有單一的結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張的,應有雙重的結局,其中的轉變不應由逆境轉入順境,而應相反,由順境轉入逆境”。他認為這種單一結局的悲劇有好的情節(jié)布局,因為這種布局的悲劇規(guī)定了一定的長度行動,集中的情節(jié),條理十分清晰,它能產(chǎn)生強烈的戲劇審美效果。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大都有著良好的修養(yǎng),顯赫的地位,在遭受一系列挫折和困境時,沒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對,哪怕最后以死亡收場。這些悲劇人物內(nèi)心的激烈沖突大多是關于生與死的思考,關于行動與否的取舍,關于正義與邪惡的選擇。正是因為悲劇人物內(nèi)心的激烈矛盾,才使得悲劇形象異常飽滿,發(fā)人深省。同時,悲劇人物在與命運搏斗到最后時,都選擇了壯烈的死亡,或是與敵人同歸于盡,或是自取性命,完成靈魂的超脫,以引起觀眾強烈的恐懼與憐憫,這恰恰也是悲劇的魅力所在。如哈姆雷特在下定決心要為父親報仇時,他并沒有盲目聽信于鬼魂所言,而是先利用裝瘋掩護自己并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捎衷陉幉铌栧e中殺死了心愛的莪斐麗亞的父親波羅涅斯,無奈接受了莪斐麗亞兄長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母親喬特魯?shù)抡`飲毒酒,他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劍毒。在得知中毒原委后,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 陳中梅, 譯注. 詩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38.
[2] 莎士比亞, 著. 朱生豪, 譯. 哈姆雷特[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41.
[3] 莎士比亞, 著. 孫大雨, 譯.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83.
【作者簡介】
蘇紅娟(1990—),女,漢族,甘肅白銀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4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