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萱 朱信明
一條在“分答”上對于王思聰?shù)奶釂枺l(fā)了14420個人“偷聽”。通過這個不到一分鐘的回答,王思聰賺到了9489元,而提問者也輕松入賬6489元。一時之間,這款新上線的付費問答應用“分答”掀起了上千萬用戶無限的窺視欲和好奇心。
以王思聰、papi醬等名人問答迅速席卷朋友圈后,到處可以看到“分答”答案的分享。原本網(wǎng)友們只聽說過名人們的名字,如今在“分答”上,也能聽到他們的真聲了,這讓很多人好奇不已。一些網(wǎng)友甚至每天要花幾十塊錢用來提問和偷聽,然后和朋友們分享各種熱門回答。
在“分答”發(fā)布之初,“你睡了,你的問題還在為你賺錢”的口號被認為是絕妙的設計,吸引了不少網(wǎng)友參與。提問和回答的本質(zhì)是思考,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好問題,不但可以聽到回答者的原聲,還可以和他一起平分偷聽收入。偷聽的人多了,“你睡了,你的問題還在為你賺錢”的夢想也就實現(xiàn)了。
實際上,問答是雙方合作演一個雙簧。就像記者采訪一樣,要揣摩回答者想要一個什么問題,這個問題還得是廣大受眾感興趣的。問題太過了,超出了承受范圍,他可能不答;問得太平,又覺得沒意思。
而很多答主也不認為自己在進行簡單的計時收費勞動。聽眾們看得到的是顯示在APP上的一分鐘錄音,可背后他們付出的準備時間可能是一小時,甚至一整天,差不多錄到上百遍才會感覺滿意。
在設計之初,“分答”預期人們可以借此獲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咨詢和求教,同時也可以滿足朋友間開玩笑“真心話,大冒險”的需求,還能讓明星和粉絲產(chǎn)生新的互動模式。
在一些人看來,“分答”的橫空出世,本身并不是為了解決知識不足的痛點,不能奢求在一分鐘之內(nèi)能夠獲得高深和專業(yè)的解答。事實上,知識類的東西從書本上也可以獲得,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的真實感受卻沒有替代性。
除了明星網(wǎng)紅,“分答”上收入熱度靠前的還有作家、編劇、創(chuàng)業(yè)公司CEO、醫(yī)生、律師和職業(yè)指導等,很多專業(yè)人士都在“分答”上玩得不錯。
媒體人王爍在“分答”的后臺收到了一則特殊的提問:“我是一名盲人,您覺得美國盲人從事的哪個職業(yè)日后最有可能在中國普及?”雖然對此不甚了解,但是王爍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專門寫文向他人征集問題的答案,然后把有意思的回復持續(xù)抄送給提問的盲人朋友小強參考。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提問給天文學家張雙南:“將公布的LIGO引力波新聞,又發(fā)現(xiàn)一個黑洞合并,分別為14和8個太陽質(zhì)量,對天文和宇宙學有何意義?”這是在中國國內(nèi)第一時間公布引力波第二彈的消息。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nèi),有接近兩千位科學粉付費偷聽了這則“知識”。
對一個年輕姑娘來說,哪個牌子的眼霜最好用算是一則知識。而對于一個博物迷,認識一種新奇鳥類的作息算是一則知識。這就像一場知識條目的自由競賽。賽點在于,如今,人們愿意花多少錢購買一則過去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青芒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