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云峰+肖穎鋒+萬圣祥+張洪軍+王全震+張建
【摘要】 目的 探討植骨在預防四肢骨折術后骨不連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14例行四肢長骨骨折固定術應植骨的患者, 其中應植骨而未進行植骨的患者97例為對照組, 植骨的患者117例為實驗組,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骨不連的發(fā)生率。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骨不連的發(fā)生率為30.9%, 實驗組發(fā)生率為5.1%, 對照組骨不連發(fā)生率顯著優(yōu)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植骨對消除骨折端間隙、骨誘導、骨傳導具有重要作用, 且能夠促進骨斷端的再血管化, 對于預防四肢骨折術后骨不連有重要價值, 建議在骨折固定術中植骨以促進骨折愈合, 減少骨不連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骨折;四肢;骨不連;植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81
四肢骨折是臨床較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 其復位和功能恢復較好, 臨床療效顯著, 但仍有5%~10%的骨不連的發(fā)生率, 嚴重影響患者骨折部位恢復正常的功能。骨不連發(fā)生的原因可以分為全身、單個部位以及藥物等相關因素, 與醫(yī)源性等相關因素有關, 而忽略植骨的關聯(lián)尤為明顯[1]。為探討植骨在預防四肢骨折術后骨不連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四肢長骨骨折固定術患者進行分析, 對比分析植骨與未植骨的骨不連的發(fā)生率, 取得不錯成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行四肢長骨骨折固定術的患者641例, 骨折位置:股骨干117例, 股骨粗隆間60例, 脛骨143例, 腓骨42例, 肱骨126例, 尺骨72例, 橈骨81例。診斷時間:手術后4~12個月骨折部位無愈合跡象, 平均時間7.6個月。其中男402例, 女239例, 年齡16~77歲, 平均年齡(42.3±5.3)歲。選取其中214例應植骨的患者進行分析, 其中應植骨而未進行植骨的患者97例作為對照組, 男62例, 女35例, 年齡16~74歲, 平均年齡(40.5±6.2)歲;應植骨且進行植骨的患者117例作為實驗組, 男76例, 女41例, 年齡17~73歲, 平均年齡(41.7±5.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參照FDA對骨不連的具體定義, 診斷標準:愈合時間超過正常愈合時間, 并且未出現(xiàn)愈合傾向的骨折。臨床上一般發(fā)生在骨折后的6~9個月, 經過影像學檢查顯示骨折愈合停止。
1. 3 方法 骨不連的因素有:骨折位置無明顯復位, 固定效果較差, 忽略植骨, 血運保護較差, 術后感染以及合理鍛煉。本研究中發(fā)生骨不連的患者存在兩種以上因素。分析忽略植骨所占的比重, 忽略植骨占8項因素的比重, 對比兩組發(fā)生率。對術后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總體骨不連發(fā)生率為6.55%(42/641), 同時占骨不連患者的35.71%(15/42)。對照組患者發(fā)生骨不連30例, 骨不連的發(fā)生率為30.93%;實驗組患者發(fā)生骨不連6例, 骨不連的發(fā)生率為5.13%, 對照組骨不連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 1 植骨的適應證 骨折愈合需要較長的時間, 其涉及復雜的生理過程, 影響因素多, 需妥善處理。骨折治療多采取局部創(chuàng)傷病理療法, 同時要依據(jù)血運特點和生物力學要求, 選擇正確的植骨方式。正確的手術操作, 科學的康復鍛煉指導, 綜合的護理方法等對骨折具有重要的意義, 若上述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誤差, 易出現(xiàn)骨不連。植骨適應證是預防骨折術后骨不連的主要方法。骨折治療和恢復的影響因素較多, 而局部因素遠大于藥物因素和全身因素, 醫(yī)源性因素的影響大于患者源性影響[2]。骨折愈合良好需采用合適的骨折修復固定方式, 正確的護理和康復鍛煉指導, 保證患者良好的血液循環(huán), 提供骨折恢復的物質。必須提供成骨以及誘導成骨的物質, 才能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植骨是采用手術的方式, 具有治療骨折、促進骨愈合的成熟的方法。植骨的目的是填補骨折部位的缺陷, 恢復骨長度, 促進受傷部位的再血管化。股骨和脛骨以及肱骨中下段骨折是四肢骨折中較為難愈合的種類, 且若存在損傷較重, 或骨折局部血運受損極易發(fā)生骨延遲愈合或骨不連[3]。其愈合方式主要為爬行替代, 此方法呈現(xiàn)出愈合慢, 愈合效果不理想等特點, 術后需大塊游離骨塊復位確保骨骼支撐穩(wěn)定, 并起到骨傳導支架效果, 但要對周邊植松質骨或在大塊游離骨塊上鉆孔后植入松質骨來縮短骨性愈合時間, 通過植骨能夠提供支撐和穩(wěn)定, 起到骨傳導支架的作用, 且能促進骨折部位的恢復, 降低鋼板斷裂的幾率。
3. 2 植骨的方式植以及材料 植骨的方式與材料以及術后康復等因素對患者的預后有較大的影響, 若操作不當或材料原因均可能導致骨不連的發(fā)生。由于術后會存在骨吸收的現(xiàn)象, 因此植骨的骨材料應緊密嵌入斷端內, 防止術后骨吸收而導致植骨量欠缺。近髁部位出現(xiàn)骨折, 則需要對髓腔內以及髓腔外進行植骨, 以此促進骨折斷端的愈合。為防止髓腔內植骨松動或移位, 可采用縫線、鋼絲等方法限制和固定植骨。植骨材料分為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和人工骨。自體骨移植不但可起到支架作用, 而且具有良好的成骨誘導性, 含有骨髓細胞成骨效果最好, 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及疾病傳播, 是最好的骨移植材料[4]。一般情況下, 若無明顯皮質骨缺損, 最好采用自體松質骨植骨;若有明顯皮質骨缺損, 可采用帶有皮質骨和松質骨的自體髂骨混合骨植骨, 若需要大量, 則可使用人工制造骨, 但要提供骨支架確保其穩(wěn)定性, 提高骨骼傳導性。對無骨誘導作用的異種骨、人工骨骼和異體骨進行植骨的爬行替代過程緩慢, 并且植骨后可能代理腐爛等問題, 可誘發(fā)肝炎甚至艾滋病等問題。
現(xiàn)在臨床上采用在大塊骨缺損處打壓游離植骨, 能夠克服游離植骨容易被吸收, 植骨成功率低的缺點。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自體骨, 其支架作用明顯, 骨誘導性高, 且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及疾病傳播。隨著醫(yī)院植骨技術的發(fā)達, 現(xiàn)代的人工骨和異體骨已經十分接近自體骨的作用。若需求較大的骨量, 自體骨和異體骨結合的方式比較適用。異體骨等可以起到骨支架的作用, 傳導性良好, 同時骨誘導作用較小, 甚至引起異物反應[5]。本研究中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的骨不連的發(fā)生率為30.9%, 實驗組發(fā)生率為5.1%, 對照組骨不連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植骨對消除骨折端間隙、骨誘導、骨傳導具有重要作用, 且能夠促進骨斷端的再血管化, 對于預防四肢骨折術后骨不連有重要價值, 骨折固定術中植骨以促進骨折愈合, 減少骨不連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楊成亮, 葉書熙, 樊仕才, 等.肱骨近端LCP(PHILOS)內固定結合自體骨移植治療肱骨上段骨折術后骨不連.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2, 27(1):66.
[2] 曹培鋒, 李青, 洪勇平.擴髓骨屑與異體骨復合植骨及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并骨缺損.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1, 26(7):619.
[3] 王茂, 孫天勝.前臂骨折術后骨不連原因分析及治療對策.醫(yī)學綜述, 2010, 11(16):1760.
[4] 焦偉, 于海洋, 梁成民, 等.鎖定鋼板結合自體骨植骨治療肱骨骨不連.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1, 26(9):834.
[5] 明立功, 明立山, 明立陽, 等.雙重固定加植骨治療肱骨干陳舊性骨折術后骨不連.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9, 23(11): 1399.
[收稿日期:2016-06-28]